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对话王宁德:我们聊聊摄影没有留下什么

2014-09-09 14:08:52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仁王 孟伟


艺术家王宁德(摄影 孟伟)

  采访者:仁王

  受访者:王宁德

  编者按:摄影带来的,大抵逃不过时间、记忆、生死与情感,有心的人会把历史与哲学带入进来。在王宁德的创作历史中,这些都曾是他展开的元素,不过自二零一一年以来,他跳出了以往谈论摄影反复在强调的经验,不再以“我们能用摄影制造出什么来思考”,而是尝试了一种新的生产影像的手段,也就是他最新作品《有形之光》系列。

  2014年9月5号,上海艺术影像展,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M97画廊,均有王宁德的展览在本日开幕,昨天上午无忌对王宁德进行了一系列的采访。

  本次对话从近日多个展览上的最新作品《有形之光》系列开始聊起,以一个作为有十几年创作历程的创作者回顾的方式展开,聊一聊当下的眼光如何看待过去,个人的意识如何解读影像。

  仁王:是何缘由促使你开始这个《有形之光》系列作品的?

  王宁德:算是针对摄影语言的研究吧,探究一些本质的问题,就好比文学中的字与词,在此之前我就像是用这些“字词”来写一些故事,现在我则是对这些最基本的元素的探究,大概就是在2011年开始,为此做了很多实验。

  仁王:这一系列作品中有云、有树影、有光晕,关于画面的问题有特别的考究吗?

  王宁德:它们就是一些“路标”,去引导观众我对图像的一种理解和认知,这些图像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就像这些“路标“刷成黄色、白色为的就是有一个标识,让别人去注意到这些问题,所以我呈现了什么图像并不重要。

  仁王:那通过这样一组作品中“路标”的本质是想传达怎样的一种讯息呢?

  王宁德:通过碎片化的处理,强调的是一种被改变的图像,我们看到的,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这种被改变。而这种“被改变”就回到了我对摄影的一个见地——它是不存在的,它是变化的,它是虚构的,它是我们复制世界的一种妄想。

  那么怎么把这个东西说出来呢?我当时就去看了很多非常基础的教科书,比如教你怎么把落日拍美,透过这些很基本的问题让我发现在人类想得到影像的初期,它其实就存在一种迫不及待的愿望在里面,这就造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影像,大多数时候它构建的并不是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世界,所以作品想要传达的就是我们对图片世界的一个质疑,我们今天是不是太相信一张照片构成的这样一个情境是真实存在的了,它只能是曾经存在,而且特别短暂。

  摄影不是我的工具,它只是我的一个载体,我谈论摄影就只谈论摄影本身,不谈论图像,那么这实则是谈论一个对世界的隐喻,它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特别多的吻合之处,改变,真实的还是虚空的等等,它实际是和这个世界对应的。

  仁王:所以不再以“我们能用摄影制造出什么的方式来思考”,而是尝试了一种新的生产影像的手段去讨论摄影最本质的问题。

  王宁德:没错,就是讨论什么是摄影,什么是影像的世界。只有我们谈论本体,谈论语言深处的时候,这个东西才会浮现出来,谈语言而不是说他用黑白,他用大画幅,他用卤剂,他用湿版,我觉得这不是语言,这个依然没有谈到语言本身,它谈到的其实只是形式,这不属于语言的范畴之内,探讨语言的本质,它能带来的包容更多,不需要一个形象来传达,它就是通过一个质的研究和排列,你再反过头来看我呈现的云彩、树枝、光晕,它们是不是真实的?都不是,甚至它连照片都不是,它只是照片的影子。[NextPage]

  仁王:再回到这个作品的执行中来,乍一看这些信息量繁杂的色片,给人感觉是精密,科学,可很多人都很好奇技术上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王宁德:首先它本身就是一张很大的图像,在电脑里大概2、3个G的样子,经过电脑精密的计算,然后在电脑中完成一行一行的切割,从第二行开始压缩,为的是在现实展示中让影子变得一样长,最后用透明灯箱片通过灯光的照射来呈现,当然,灯光打的角度也是要通过电脑计算的,不过它有一定的宽容度。

  仁王:不同的图案投射出来,操作难度一样吗?

  王宁德:其实都一样,电脑里它们都是一个数字文件,只不过有的大一些,片数多一些。比如,这些光晕的影像,因为要通过计算让它的过渡变得均匀,所以操作起来都是同等对待的,不过是这张是一张树丛的照片,那是一张光晕的照片罢了。

  仁王:这一系列的实验遇到什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王宁的:就像你刚才说的,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图像出来刚开始也很困扰我,但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当我把问题理清楚我究竟想要做的是什么的时候,反而对图像没有那么的苛求,我不觉得图像考究、技术问题是问题,哪怕它是天大的问题,只要是人们动手可以解决的,都不是问题,更何况这比起航天技术来这根本没法比。

  仁王:观众在没有了解作者本身的创作意图和背景时很容易误读,有没有意外的误读却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王宁德:有很多人说很漂亮,这也是我很意外的,因为一开始我就没有考虑传统美学的呈现,当然,现在看起来它也确实是一种很漂亮的东西,但是这种漂亮是什么呢?是人本身对这种虚幻的东西都会有一种向往,因为摄影本身就是有一种“满足我们自己观看”的欲望。

  仁王:《有形之光》系列由于是“制造影像的装置”,这样的形式在传播上的处境很危险,不象传统影像可以借由图片、视频等介质在互联网广泛传播,也就不能有更多的受众去观看,那你怎么看待关于作品传播问题的呢?

  王宁德:确实我们现在有点过于依赖这种平面化、像素化的传播,但是今天很多人在大量下载mp3的时候,可一个现场的音乐会我们还是会去看啊,所以我觉得现场是一个必要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讲也是应该有这样的东西存在的价值的。

  仁王:现场确实是最好的体验,就像我们去看原作一样,那有没有想过先通过其它更便于传播的媒介承载(比如借由视频),然后在更广的平台传播,慢慢引导观众去关注,最后再谈观众对作品的体验问题 ?

  王宁德:我觉得引导观众最好的方式不是说更容易让他们看到,这是一个顺向的思维,他们得到的信息应该是“我不到现场我是见不到这个东西真实的体验”的话,这时产生的好奇心才是一个良好的引导,就像宇航员离开地球去太空,还要载人飞船做什么呢,就用机器拍照片看看就好啦。

  仁王:你看啊,考美院之前一直在画画,后来又使用摄影这一媒介创作,再到现在做影像装置,跨度还是蛮大的,为什么会有这些转变?

  王宁德: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导演拍了不同的电影,今天拍了个枪战片,明天拍了个悬疑的,后天拍了个爱情片,但到最后反过来看这一系列的作品,会发现有一种气质是始终贯穿的,气质说起来抽象,但它包含了人对社会的看法、认知,我觉得其实能把作品贯穿的应该是这些,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你换一种方法或说换一种形式,想变得完全不一样反而是困难的,而想连接起来其实是特别容易的。

  我不太在意图像本身,我更注重谈论的是对摄影的一个见地,如果把摄影比作一个森林的话,你一直在森林里行走,哪怕找到一处非常动人的景色,你看到的景象还是森林,你必须从上面俯瞰,才不至于迷失在这个森林里去。[NextPage]

  仁王:我们可以为摄影这个媒介可以附加很多属性,档案性,欺诈性,窥探性,很多很多,您觉得您不同系列的作品中有什么属性呢?

  王宁德:破坏性。

  仁王:这种破坏性是您作品里的通性吗?

  王宁德:我觉得都可以找的出来,比如有形之光系列,你可以把它看成是把一张完整的照片剪碎了,再换一种方式重新呈现,从动作上看它的确是一个破坏性,再比如,《某一天》中,他们闭眼睛,这其实也是破坏传统意义上好照片的规则。我最早还没听说有lomo时,那时我在羊城晚报做记者,报社就给了我两台徕卡,我就用徕卡拍了很多虚的、不靠谱的照片,做的第一个个展,那个时候自己的野心其实是想做一些破坏好照片的标准的照片,就做了一些特别假特别夸张的照片,也是给自己记者身份做一个节点。

  仁王: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谈荒诞,甚至标榜荒诞,像您刚提到的《某一天》系列作品中,如果不考虑意图单看表象而言,给人印象也是有一荒诞在里面,那你怎么看影像中的荒诞的这一因素的?

  王宁德:我其实并没有觉得画面很荒诞,它不比任何一个我们在人民日报上看到的假新闻荒诞吧?

  仁王:可即便是这样,这也不像是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呀。

  王宁德:比如说一幅沙龙照片,一个红的发假的落日,你觉得是日常中见到的吗?也不是吧!其实我并不觉得像(某一天)那样的作品比一群人围在一个瀑布前拍裸女更荒诞得了。

  仁王:哈哈!不过这要分谁看,如果是这一群人中的一个来看,不荒诞,如果是第三个人来看他们拍,这就荒诞了。

  王宁德:对,那就是说这个作品在我看来不荒诞,甚至还不够,我觉得非常自然,当我回忆,当我们在谈历史那样的一个情境的时候,那种东西,对我来说是一种自然。

  仁王:现在的影像艺术发展到今天,人们用装置、网络、数码技术甚至创作者自己都不产生影像而是征集、收集等等,这对传统摄影艺术的冲击很大,对于现在的你来说,传统摄影到底充当的是怎样一种角色?

  王宁德:最起码在最近两三年对我来讲,传统的图像对我来说兴趣不大了,我是觉得如果再去做之前尝试过的东西实在无趣,那就是去复制一个东西,我也有些厌倦用图像去表达什么东西,因为这个东西很像一个写作的范畴了,比如我们谈鲁迅,脑袋里呈现的都是他描述的故事,而不是他的语言,当你对语言产生兴趣之后可能对故事就不是那么的敏感了,甚至说没那么重要了,尤其是我们看到了大量相同的故事,只是换一个角度重新再讲一遍的时候,我确实觉得比较疲惫了,那么我就想通过语言本身能不能带来我们关注这些问题的一个解答,后来我觉得是有可能的,我们谈语言的时候不谈故事,谈它的造字法,谈它的书写工具,书写方法,它对使用这个语言的族群是有影响的,到我这就是谈论摄影语言的本身。

  我们越看现代这种泛滥的图像,它就越发的失去一种重视,你会越来越对这东西视而不见,这个东西让我去思考这个问题——摄影是什么?摄影构建的世界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NextPage]


王宁德 《某一天》系列作品

  关于王宁德

  中国著名艺术家,1972年出生于辽宁省宽甸县;199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现在北京生活和工作。

  个展

  2014年

  上海m97画廊——有形之光

  2010年

  要有光-王宁德个展,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北京

  某一天, 巴黎-北京画廊 巴黎,法国

  王宁德作品展,禅画廊,东京,日本

  2007年

  王宁德作品展,SF Camerawork,旧金山,美国 (安迪·沃霍尔基金会赞助)

  2006年

  某一天,Goedhuis画廊,纽约,美国

  王宁德作品展,红庐基金会,伦敦,英国

  灵魂的疆域之外,帝门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5年

  在历史与梦幻之间,鲁迅美术学院,沈阳,中国

  1999年

  走向更昏暗的地方,广州博尔赫斯书店,广州,中国

  群展

  2014年

  上海艺术影像展

  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

  新视界——多媒介艺术融合集群展

  三影堂首届实验影像开放展

  2013年

  必然中的偶然——中韩国际美术展

  从新摄影到摄影奖:三影堂收藏展

  2012年

  “在视网膜上弯曲的光”

  2011年

  “东北墟”——东北当代艺术轮廓

  2010年

  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国家会议中心,北京,中国

  寄居蟹-首届草场地摄影季,荔空间,北京,中国

  丛林-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管窥,站台中国艺术机构,北京,中国

  2009年

  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伊比利亚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北京-哈瓦那,新中国当代艺术革命,古巴国家美术馆,哈瓦那,古巴

  房间服务,西安纺织城艺术区,西安蜗客尚品酒店,西安,中国

  日本和中国的相遇-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当代艺术,枥木县立美术馆,日本

  2008年

  我们的未来: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断舌,梯空间,北京,中国

  北京—雅典,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希腊TECHNOPOLIS国家当代艺术中心,雅典,希腊

  精致的尸体:超现实中国,M97画廊,上海,中国

  回望,连州2005-2007连州国际摄影年展3年回顾,明天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东方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图像序列,玛吉画廊,马德里,西班牙

  乡愁-记忆与虚构的现实,梯空间开幕展,梯空间,北京,中国

  出轨,罗宾逊画廊,丹佛,美国

  (编辑:刘颖娜)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