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刘香成谈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想要收藏一位摄影师一生的作品

2018-09-27 10:16:42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钱雪儿 张紫祺

   
2015年,摄影记者出身的刘香成创办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这位拿过普利策奖的摄影师开始以另一种方式推动摄影的发展。

1.jpg
“影像上海”展览现场,PHOTOFAIRS Shanghai


  采访者:钱雪儿 实习生 张紫祺


  受访者:刘香成


  2015年,摄影记者出身的刘香成创办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这位拿过普利策奖的摄影师开始以另一种方式推动摄影的发展。近日,刘香成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融合国内外的摄影艺术,而在收藏上则希望围绕中国题材。“把中外摄影师拍摄的中国1949年之后的作品有计划地收藏起来,也是我未来的一个目标。”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创办于2015年,是中国首家非营利摄影艺术机构,也是上海首家致力于摄影的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展示国内外不同类型的摄影,包括纪实、社会历史、时尚和艺术摄影。在策划展览的同时,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也在积累自己的馆藏,其中大量来自摄影师的直接捐赠。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创办人刘香成参加了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博览会举办之际,“澎湃新闻”与刘香成进行了对话,他表示,作为一家非营利艺术机构,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并不参与展出与销售,但是通过“影像上海”的平台,他可以和不同的外国媒体探讨中国摄影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与此同时,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会与参展画廊进行交流,在艺术家的选择等方面向他们分享建议。而对于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未来,刘香成希望去收藏一个艺术家一生的作品,将那些散落的佳作和它们背后的故事留存下来。


  在刘香成看来,摄影的独特之处在于摄影人的观察,而非通过摄影去表达,“对于摄影来说,快门、光圈、曝光速度等,这些都是它的独特之处。就和拿笔、颜色,或者拿刀,是绘画或者雕塑艺术独特之处一样。这不单是创作方式不一样,摄影能在1/250秒或者是1/1000秒捕捉住瞬间,这种摄影人的观察和通过摄影去表现概念是不同的,前者才是摄影独特的地方。”


  对于如今中国的摄影市场,刘香成认为,摄影市场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很短,但非常迅速。中国的摄影作品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中国的摄影师们正在慢慢找到自己的语言。“摄影可以很快地介绍一个话题,一个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中国的摄影师也可以在新的时代用新的语言,通过摄影来表达自己。”


2.jpg
刘香成


  想要收藏艺术家一生的作品


  记者:怎样定义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功能或者特点?


  刘香成:上海很可能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有两千多万人口。而摄影是一个大众都能看得懂的表述方式。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从2015年5月的第一个展览开始,每年做四个展览,没有固定的模式。此外,我们和国内许多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家,以及国外的博物馆、画廊都有合作。


  现在中国摄影的发展和国际上基本同步。我们是全世界18个专门做摄影的博物馆之一。即使从普通的当代美术馆的角度,做摄影展的也越来越多。世界各地摄影展览观展人数的增长速率能达到两位数。


  我一直觉得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是一个能很好地融合中国和国际摄影艺术的地方。回顾过去三年多来,我们基本上每一年做2个中国的摄影展,2个国外展。


  记者:对于专门做摄影的博物馆而言,馆藏想必非常重要。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在收藏方面发展如何?


  刘香成:我们是秉持自然发展。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是非营利机构,要获得社会上单位、个人的捐助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系统需要时间去建造。我们目前有五六十件收藏品,很多是摄影师直接捐赠的。在国外,摄影博物馆发展的时间较长,捐赠制度比较完善,他们有董事会负责管理,有赞助人,博物馆每年有一定款项专门用于收藏作品。我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们也能有所作为。


3.jpg
YANG YUANYUAN, In-between Place series - Photographer on a Rooftop, 2010. Courtesy of AIKE (Shanghai)


  记者:你们在收藏国内外作品的比例、作品类型方面有什么侧重点吗?


  刘香成:我希望我们的收藏能够围绕中国题材。


  我觉得一个人一生的作品是需要美术馆的机制专门去研究和收藏的。我在国外编书的时候,为了找中国或者上海的题材,常常要全世界各处跑,比如因为过去英国和中国、东南亚的关系,中国题材的作品遍布各个地方。把中外摄影师拍摄的中国1949年之后的作品有计划地收藏起来,也是我未来一个可能的目标。


  对摄影不熟悉的人可能会低估这件事情的难度。要把一个人一生的东西收藏起来,需要有专门的人去把所有作品分类,要在了解后再进行说明,还要根据作品有计划地去策划展览。要怎么样把收藏品保存好、把价值开发出来是很困难的事情,不是只要把底片放在那里就可以的。


  收藏是一个美术馆的灵魂。在国外很多博物馆要收藏作品都要为那套收藏专门筹款。


4.jpg
ZHAO LIANG, Black Face, White Face, 2014. Courtesy of Pe?kin Fine Arts Gallery (Beijing & Hong Kong)


  记者:你们为什么想去收藏一个摄影师一生的作品?


  刘香成:摄影师有不同“层次”,有些摄影师作品很出名,比如美国的欧文?佩恩(Irving Penn),他就有一个基金会,专门收藏他的作品。而有一些摄影师可能没有那么出名,他们觉得人终究会走,总希望会有专业的美术馆认真地把他们的东西留下来。留下来不仅是放在那里,而是要使用起来。因为在中国专门做摄影展览的地方不多,私人博物馆、非营利公益博物馆都不是很多。中国要珍惜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这是这一代、下一代、下下代应该可以开始做的事情。过去几十年来中国都在忙着经济建设,如果到2028年顺利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话,我们在文化方面也要跟上。但是这个基础是要靠社会和个人慢慢发展起来,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记者: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展览和收藏之间是什么关系?展览是不是围绕收藏去展开?


  刘香成:展览和收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矛盾。我们的收藏很多也都是通过展览获得的。摄影师喜欢我们的展览,很支持我们做的事情,所以愿意把作品捐赠给我们。收藏要运作起来并达到一定的规模需要搭建一个运作的架构,所以这是很深的一门课。


  快门、光圈、曝光速度都是摄影的独特之处


5.jpg
WON Seoung Won The Water-grass Network of IT Specialists Courtesy of ARARIO GALLERY


  记者:摄影收藏和绘画、雕塑收藏之间有什么差别?


  刘香成:美国是最大的摄影收藏市场,但也是上个世纪中才开始发展的,只有40年左右的短暂历史,没有其他艺术品收藏的历史久远。但是这个过程中,摄影本身经过了数字技术的革新,产生了很深奥的发展,一直在变化的过程当中。


  19世纪末摄影发明后推动了艺术的发展。20世纪初,艺术家发现怎么画也画不过一张照片,照片太写实了,于是催生了现代、后现代的艺术。90年代后期,Photoshop、数码技术取代了胶卷,艺术家开始转向摄影,因为他们发现摄影可以从方方面面表现出他们的概念,艺术摄影、概念摄影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


  就我个人来说,我们不能排除摄影有它的独特性,哪怕今天艺术摄影比较蓬勃,但是当你去看上海、巴黎等各地的摄影博览会,你还是能看到传统摄影表现出的摄影的独特之处,比如纪实性。我认为传统摄影和艺术摄影的占比还是五十对五十。


  现在摄影师会去搞艺术,艺术家也要搞摄影。对于摄影来说,快门、光圈、曝光速度等,这些都是它的独特之处。就和拿笔、颜色,或者拿刀,是绘画或者雕塑艺术独特之处一样。这不单是创作方式不一样,摄影能在1/250秒或者是1/1000秒捕捉住瞬间,这种摄影人的观察和通过摄影去表现概念是不同的,前者才是摄影独特的地方。这种独特性也使摄影收藏不同于其他收藏,20世纪的很多摄影收藏都属于前者。


  从一开始通过光线、光圈、快门、胶卷的感光速度创造出画面,到了今天,彩色摄影、艺术摄影中怎么摆、怎么拍、怎么在电脑上进行二代创新,这些都是摄影。它们从某个角度说明,现在是摄影全盛的时代。


6.jpg
YANG ZHENZHONG, Wrong way around, 2011. Courtesy of ShanghArt Gallery (Shanghai, Beijing & Singapore)


  记者:现在照片的复制、印刷非常容易,不久前开幕的美国《生活》杂志摄影精选展展出了一系列经典作品的印刷品,您怎么看摄影原作和复制品、印刷品的价值?


  刘香成:根据2017年的数据,人类一共拍了13000亿张图片,这已经是2015年的两倍了。这个数量还在爆炸性地增长,但是作为一种美术,一种独特的媒介,摄影被传播的量是远远小于13000亿的。之前的《生活》杂志是传统纸媒最高峰的时候,那些图片都是人类的共同记忆,可以打印出来,以不同方式给人们用于纪念和欣赏。这和收藏还是两样。


  摄影不像绘画只有一张,只有靠签字来说明这是“原作”。根据行规,摄影师和画廊商定卖完几张就不再签名。


  没有人会去做毕加索作品的印刷品的展览,但是摄影是有可能的,这也是摄影传播的独特性。不过一张好的作品还是有收藏价值的,因为作者和画廊限定了张数。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因为传统摄影写实较多,往往表达的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所以印刷出来还是值得很多人去看,但绘画并不是那么写实,所以我们更看重原作?


  刘香成:有这个因素。因为艺术家画了一张画,很少会通过传媒工具让去全世界看到。做一个艺术家的个展很难,流传的机会不是很多。其实现在摄影师要做展览也越来越困难,但是传播的可能性确实会远远大于一幅油画。


  摄影是文化的润滑剂


7.jpg
郎静山摄影作品


  记者:去年,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和位于巴黎的欧洲摄影之家建立了文化合作伙伴关系,你们怎么看待这些国际合作?


  刘香成:我们希望今年秋天可以在中国挑选摄影艺术家去巴黎驻地。我们会有互换展览。我们和德国、澳洲、英国的艺术机构都有合作。这些合作在艺术上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摄影是很先进的媒体,可以让大家领会另外一种文化的内容。


  中国老一辈的摄影师中,来自香港的陈复礼先生把摄影变成一种水墨画的延伸。我也很喜欢郎静山先生的写实作品和他对自然的观察,他的理念也与传统水墨画很接近。如今中国年轻的摄影师对摄影的理解则受国际的影响较大。摄影也是文化的一种润滑剂。摄影可以很快地介绍一个话题,一个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中国的摄影师也可以在新的时代用新的语言,通过摄影来表达自己。


  和国外博物馆合作互动,能够让我们了解对方的文化。文化也可以像商品一样流动,不要关起来。


8.jpg
YANG YONGLIANG, Time Immemorial Old Pine, 2016, Courtesy of Matthew Liu Fine Art (Shanghai)


  记者:“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是不是也起到这样的作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以怎样的身份参与其中?


  刘香成:是的,它促进了摄影的对话。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不是画廊,不会参与展出与销售,但是我们也关注“影像上海”。我也会和不同的外国媒体谈中国摄影的发展、理念、价值观。我们既然从事摄影展览的行业,就会把展览做好呈现给上海的观众,也会支持这种提高大家对摄影的兴趣的活动,希望大家对于摄影的认知慢慢提高,而不是停留在传统、陈旧的概念上。


  记者:您怎么看待中国摄影艺术市场?


  刘香成:相当长的时间里,尤其是建国前三十年,中国的社会发展受到了种种干扰。近三十年经济的发展才让中国在文化范畴慢慢能与国际接轨,与国外文化流通。一个文明、一个文化需要这种流通。


  最近摄影发展很快,可以看到很多模仿的作品,这是正常的。过去水墨画也是从临摹开始,慢慢找到自己的语言。中国的纪实摄影、人文摄影都带有中国的特色,很多国外人会看不懂。摄影虽然是大家都能看懂的语言,但是也会带有文化的价值。日本在这方面比中国发展的早,也没有受到局限,但是它的作品仍然带有日本文化。日本摄影在世界上也有很多人看不明白。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骨子里是开放的。因为中国够大,不会担心被其他文化压制。但是,开放不等于了解,我们的性格是开放的,可是开放的时间是很短的。这趟“水”要流转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9.jpg
森山大道,《野狗》


  记者:您作为博物馆负责人,对于摄影的私人收藏家有什么建议吗?


  刘香成:除了摄影的语言特征外,摄影师也是人。他找到的题材、对事情的认知本身还是要从书本、他人那里去认知的。


  对于摄影感兴趣的收藏家还是要花时间弄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有些人收藏可能还是因为它是物质的东西,拥有以后希望它升值,而不是因为喜欢才收藏。喜欢的话你可以有计划的收藏某个人或者某个题材的作品,找到自己的方式方法。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