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京剧一直都很年轻

2009-01-17 11:13:16来源:    作者:

   

作者:吴江

  岁末年初,随着电影《梅兰芳》的热映、新编历史京剧《赤壁》的热演,还有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的热播,观众对于京剧的关注热情大大提高。京剧该如何普及推广?如何继承与创新?如何真正走向世界?1月15日下午,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来到人民日报社畅谈京剧的现在与未来,回答了网友及听众的问题,人民网网络电视部进行了视频直播。

  京剧的“胃口”像中国文化的“胃口”一样好

  问:京剧被称为国粹,但对于许多年轻人却很隔膜。你如何看待京剧目前的地位、作用与功能?

  吴江:在我看来,京剧是中国戏曲大家族的名片。我有一次在法国演讲时说:你们法国的奶酪很出名,一天吃一样,一年都不重样。我也可以告诉你们,中国的戏曲有300多种,每天看一种,一年也不重样。

  京剧的伟大正是建立在中国戏曲的伟大之上。它既不是最古老的,也不是最后诞生的,但是它的观众面最广,影响力最大,成就相对最高,是全世界华人情感的纽带。

  我曾经带着一个由小孩组成的京剧团到国外演出。在机场发现一个小演员不见了,大家正着急,一会儿,这孩子坐着警察的车出现了。我问,“你又不会外语,怎么找到的?”她说,“我就在马路边哼哼京剧,旁边就有华侨过来问,你这小孩怎么会唱京剧?我就告诉他,我走丢了,要马上去机场,请他帮忙。”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京剧,是能找到回家的路的一种音乐。

  问:现在年轻人觉得京剧新戏少,创新太少,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而老一点的观众则觉得如今京剧人才的基础不好,继承得不够,无法真正创新。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吴江:继承与创新,是手心与手背的问题,不能分开。要很好的继承就必须创新。但要创新,必须要有继承这个基础。我比较主张年轻的演员要多学老戏,多学基础的东西,有一定成就的演员相对更成熟,可以去排一些创新的剧目。创新的剧目可以反过来推进对传统剧目的理解。

  问:京剧是否过于保守,不利于发展?

  吴江:恰恰相反。京剧从形成的时代起,就是博采众长,有一种王者心胸。京剧文化不是排他文化,它吸收很多徽剧、昆曲、梆子的特点。大家知道京胡。胡琴,本身并不是汉民族的乐器。不仅如此,京剧的乐器80%都来自少数民族。无论在文学、舞蹈、表演上,它什么都可以吸收,京剧是真正多元的、满足不同观众需求的大剧种,它一直都很年轻。

  京剧的这一特点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包容自信。没有一种文化有中国文化的“胃口”那么好,“食谱”那么丰富,逮什么吃什么,而且,吃什么并不会变成什么,“吃牛肉不长犄角来,吃鸡肉不长冠子来”。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实在太深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也证明了我们的胸襟。

  京剧走出去需要更多“汉译英”人才

  问:很多年轻人觉得,京剧好是好,但跟电影、电视、话剧等相比,就是看不懂。

  吴江:我不太赞同“看不懂”这个说法。国外的歌剧《卡门》来了,《猫》来了,一开始不带中文字幕的时候,年轻朋友是不是都能看得懂?大家都觉得去剧院听交响乐很风雅,我想问,是不是我们都能听得懂呢?为什么过去在中国,连没文化的人都听得懂的京剧,现如今我们很多大学生却听不懂了?为什么从外国来的东西,我们就能高高兴兴地接受,自己祖辈父辈爱听的艺术,我们却嗤之以鼻,不喜欢了呢?我觉得,年轻朋友们不妨硬着头皮去听几遍,没准你也会变成戏迷。

  问:京剧在国外受欢迎的程度到底怎样?是不是只有华人华侨爱看,西方人只是喜欢猎奇与热闹?

  吴江:这个问题,我特别想说明,以正视听。我们的京剧,在国外演出时,是非常受欢迎的。一个原因是猎奇,没见过中国戏;而更多的人是想从文化上了解中国。有一次,我们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演出《杨门女将》,第一场还没结束,看到穆桂英与柴郡主抱头痛哭时,台下观众就唏嘘、抽泣一片了,这说明他们看懂了。我们在英国演出《野猪林》,在美国演出《花木兰》,在俄罗斯演出《图兰朵》,只要把翻译字幕弄好,观众都看得如醉如痴。

  这也促使我思考,到底该如何实现文化走出去?现如今,中国会英语的人很多,可是基本上都是在做“英译汉”的工作,连外国犄角旮旯里的东西都给翻译过来了。当然,这显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包容与自信,善于学习。但是却没有多少人把我们的文化翻译出去。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做做“汉译英”,把我们的《赵氏孤儿》、《牡丹亭》、《杨门女将》等都介绍出去。如果翻译得好,我想,单单是剧本的文学性,就能让外国观众倾倒了。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