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70年的时候我们提前策划——王中磊

2009-10-01 15:23:09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作者:李宏宇

  “你预测《建国大业》的票房能有多少?”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总裁王中磊认真地问记者。
  
  9月16日,《建国大业》全国公映,14天后,华谊兄弟影业公司的“谍战片”《风声》也迈进了拥挤的国庆长假档期。8月19日,中宣部文艺局和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推出了30余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产重点影片”。媒体报道当中,排在这三十多部影片名单头一位的当然是《建国大业》,《风声》紧随其后。
  
  华谊兄弟的另一位总裁王中军曾在一次采访里,把中影比做国家队,自己旗下的华谊兄弟影业公司则是俱乐部队。
  
  一家是“一枝独大”的国营电影公司,一家是内地最有实力的民营电影公司,同样用豪华的明星阵容,拍摄建国60周年的献礼片。
  
  “《建国大业》拍的都是有名有姓的人,《风声》就拍那些没名没姓的人。”王中磊反复告诉记者。半个月前,华谊兄弟成立2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中,观看《风声》片花被当成一项跟媒体沟通的重要项目。
  
  如果说两部影片要进行一场赛跑,国家队的《建国大业》是提前起跑了。
  
  但这并非不公平。“这次是中影和华谊提前坐下来策划,定下的这个格局。”王中磊说。“严格意义上9月16日也并不是什么黄金档期,其实通常大电影都不会选择9月份。我印象里我们只在9月14日排过《夜宴》。一般来说对票房有企图心的电影会选择贺岁档、暑期档,再不济也是一个长假档。”
  
  王中磊拒绝预测建国的票房:“我对《建国大业》没有办法做票房预测,因为它已经不是一个商业预测的范畴了。但我觉得媒体给韩导的压力太大了,还没公映,媒体就已经写‘奔四亿’了。”
  
  事实上,“建国”公映三天,票房已经过亿。当然这在电影业界早已不必预测,因为公映之前,“建国”的团体票预订已经超过1亿元。“以后我觉得基本没有什么影片再可以复制,一个主旋律电影,可以有一个多亿的提前预订。”
  
  “70周年的时候我们提前策划!”王中磊说完大笑起来。
  
  口碑对《建国大业》不重要
  
  记者:你曾说你从事电影事业的梦想就是挑战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现在《建国大业》恐怕会让你实现梦想的难度加高一个级别了。
  
  王中磊:其实那更好。有的时候,从业者并不完全了解国内电影市场的容量,即使你很专业。比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那个时候国产电影还没有“票房过亿”的念头,觉得这个市场没这么大。但那次确实让所有电影从业者知道,我们可以有更大的想法。
  
  我觉得《建国大业》从题材、影片规模,倒并不是多么具备商业性,但它有太多综合因素,很多东西非常不可复制。“建国”确实是没有太大可比性的一个影片,商业电影也好,主旋律也好,都没有可比性。我也盼望它创造票房奇迹,这样可以知道市场到底能做多大。
  
  记者:《风声》也入选了中宣部推荐的“重点影片”,是你们争取的吗?
  
  王中磊:在中宣部的这种推荐上,像华谊这样的民营公司实际上没有任何渠道。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进入他们挑选、评比的范畴。我想在商业电影当中,《风声》讲的是无名英雄,这种信仰,确实还是感情非常浓重的一笔。可能这一点上被主管部门看中吧。
  
  记者:客观上说,这会对影片的票房成绩有帮助吗?
  
  王中磊:因为发好推荐影片对院线来说是一个考核因素,我虽然不是特别了解,但对影片应该有帮助。比如进入这个名单,他们还是会比较重视这种影片的发行。从个人情感上我也挺荣幸的,因为确实是拍了这个国家的一些英雄,能够被提名也是不错。其实商业电影更重要的当然还是电影本身,够不够商业性,营销够不够让观众感兴趣,这个才是票房的基础。[NextPage]
  
  记者:比“建国”迟映两周,对《风声》来说是好还是坏?
  
  王中磊:这14天半对《风声》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对《建国大业》,9月1日上和9月16日上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它实际上形成的是团体观看热潮,在任何档期都不会有什么影响。它选择9月16日主要还是制作的问题,因为到最后一天还在空运拷贝。按照商业排片的规矩来说,两部都有商业企图心的影片,相隔14天半已经够了。原来我们预计《建国大业》可能一半票房来自团体票,一半来自零售票;而《风声》可能80%-90%来自零售。但是现在我认为,“十一”档期,我们依然会面临《建国大业》强大的竞争。因为如果它在前一段形成很强大的号召力,进入“十一”,一定会抢夺大量《风声》的零售票观众。
  
  记者:但如果“建国”的观众口碑不好呢?
  
  王中磊:口碑对《建国大业》的影响也不大。因为观众对电影本身并没有什么心理预期,进去的心理是看热闹。《风声》反倒是有这样的问题,如果口碑不好,会影响后续的购买信心。“建国”绝不可能差到“买张碟看得了”的程度,因为它的拍摄资金很充裕,那些明星不拿钱,3600多万的拍摄费,对一个“天天开会”的电影来说已经非常够了。它的拍摄质素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我们没有优势
  
  记者:日前中影董事长韩三平接受记者采访,说到中影是国产电影里的“一枝独大”,你觉得呢?
  
  王中磊:我觉得三平说得很准确,就是“一枝独大”。中影的领袖是三平,作为中影的领导者,他做了很多大的改革,包括电影投资的方向、营销的方向做了很多调整。但是确实不可否认的是他拥有或者是国家赋予了很多的资源。这是任何民营公司甚至其他国有公司都不具有的。在这方面我们永远都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中影这样的公司也承载着巨大的历史包袱,包括机制、人员。三平很聪明,利用了资源的优势,整合得非常好。其实中影很多影片也不是自己投资,而是合作者愿意用中影这样一个抬头,更有利于做国内的市场。这方面他把本应属于电影出品人的品牌累积或者商业成绩,赋予到中影这个品牌上,所以这几年形成了中影强大的品牌优势。我觉得这也说明那些合作人对市场充分了解,情愿牺牲自我品牌的塑造。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
  
  记者:民营公司就没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吗?
  
  王中磊:优势并不明显。对所有其他的同业者,最好还是要训练你的人才。我们没有别的优势,只有人才,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者。电影是几个环节连接的:策划、制作、营销、发行、放映,就像接力跑。我们在每一个环节都要非常注重,确实压力很大。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把每一个环节的选手培养得更专业。没有优势可言。
  
  记者:具体到《风声》这部电影,你们是怎么做得“更专业”?
  
  王中磊:比如这部电影我们用了比较新的导演。我们希望发现和制造新的电影人才。演员也几乎(全部)启用了华谊在电影方面的明星。虽然这些演员已经都是明星,大众很熟悉,但他们的代表作品和商业符号还需要不断试探和巩固。恰巧《风声》带来一个机会,它是一个群戏,每个人之间都会有非常冲撞的表演,比如说王志文和每个人之间都会有很强烈的对手戏。这些都会让演员有极大的表演空间,这个机会非常难得。现在电影已经出来,我觉得不管未来票房是什么情况,对这些演员来说真是很宝贵的一次工作成果。
  
  比如我们很早就开始跟香港、台湾地区的市场接触,很早就定了那边的发行人,都是当地最强的发行公司。现在基本确定,《风声》10月在香港和台湾,几乎与内地同时上映。我们在台北甚至成立了华谊自己的一个发行工作组。内地所有营销的东西在那边是同步的,现在如果你去台湾,你会了解很多人已经知道了这部电影。像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徐克的《狄仁杰》未来都会这样操作。
  
  记者:说到台湾市场,《风声》里有一个细节:在原剧本里,吴志国本来是国民党安插在汪伪政府里的地下工作者,而在内地公映的影片里,他是共产党地下党员。在台湾公映的话,会恢复他原来的身份设定吗?
  
  王中磊:这是一个秘密。
  
  其实那段时间,虽然历史上很短,三四年,对一个人来说却是很长的时间。人物会发生很多变化,军统的人和延安的人会有很多配合,甚至两个人之间产生感情,最后变成兄弟之间的敌对……很多可以挖掘的故事。我觉得以后的电影里慢慢会有吧,现在还是有一些限制。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