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犹太人在上海:这段历史记载了这座城市的光荣

2015-11-24 09:45:05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高艳鸽

   
“二战”期间,作为犹太难民躲避纳粹屠杀的“诺亚方舟” ,上海敞开大门一共接纳了两万多犹太人。这是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光荣史。

1.jpg
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剧照

  采访者:高艳鸽


  受访者:徐俊


  “二战”期间,作为犹太难民躲避纳粹屠杀的“诺亚方舟” ,上海敞开大门一共接纳了两万多犹太人。这是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光荣史。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作为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在上海文化广场主剧场上演。第一幕开场,一艘犹太人的船在上海靠岸,这是1941年,也是最后一艘犹太人在上海登陆的船只,自此,这些犹太人开始在上海的土地上,和上海人民共同经历战乱年代的悲欢离合。作为上海籍导演,徐俊曾执导上海题材话剧《永远的尹雪艳》和《大商海》 ,到《犹太人在上海》 ,最终完成了“上海三部曲” 。


  用音乐剧的形式,抒发的情感和迸发的力量会更强


  记者:当初为什么想到用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这段历史?


  徐俊:这段历史挺厚重的,又是在“二战”的背景下,犹太人遭受纳粹的屠杀,中国人遭受日本的侵略,两个民族都身处苦难中。这样一个比较悲壮厚重的题材,话剧也能演,但如果加入歌唱和音乐,抒发的感情和力量的迸发会更强。我一开始有这个创意的时候,上海戏剧学院的老院长,也是后来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的编剧荣广润建议,这个题材做音乐剧应该相当好,我们就奔着音乐剧的方向走了。


  记者:从真实的历史事件,到一部音乐剧,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创作过程?


  徐俊:这个题材早些年很多人想做的,包括拍电影,但因为种种原因后来都没有做成。犹太人在上海,乍一听,很有做头儿,这里面肯定有很多故事可以挖,但我们真正开始做,把所有的材料翻遍后,才发现真的很难做,因为这段历史中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可以提供给我们,都是一些记忆的碎片,这个人那个人讲一段,我们不知道怎么来着手,找不到切入口。


  后来我们就去请教上海社会科学院犹太文化研究所所长潘光教授,他对我们说,已经无数次接待过这样的剧组,但他们后来都没做下去。我们请他讲讲那段历史中他认为很精彩的故事,他讲了很多,其中一个叫弗兰克的犹太小伙子身上发生的故事激发了我们的创作冲动。因为弗兰克懂得军工技术,日本人要他到兵工厂里生产手榴弹,他说我的生命是中国人给的,怎么能帮忙做这件事在战场上伤害中国人呢?他就计划把炸弹的引线缩短,做成哑弹,得到了上海工人的积极响应。但这个计划最终被日本人发现了,他们打死了一些工人,但即便这样,工人们都没有出卖弗兰克。我们觉得这个是老百姓自发抗日的故事,主题很积极,可以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把采访到的关于这段历史的其他事件融进来,建立人物关系,于是就有了《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仅这个故事提纲就写了一年,其间不断推翻重来。


  记者:这部剧设置了一个上海女孩林亦兰做女主角,和男主角弗兰克之间有情感故事,这个上海女孩的形象是创作中虚构的吗?


  徐俊:是我们虚构的。我们从一些纪录片里看到的信息,上海当时有犹太难民救助委员会,有很多上海的志愿者参与其中帮助犹太人。所以我们设置一个年轻、美丽、善良又懂英文的姑娘,那样的历史环境中,这样的人物是有机会接触到犹太人的,故事的发生发展就很合理。


  尽量挖掘犹太文化


  记者:这是一部中国和以色列合作的音乐剧,剧中的以色列演员都是在以色列海选出来的?


  徐俊:为了这部剧,我去了两次以色列,第二次就是去选演员,从200位演员中先选出50个,又从50个中选出了4个,但还是没有找到适合弗兰克这个角色的男演员,我就只能待在以色列继续物色。有一天,一个叫沙哈的男演员姗姗来迟,我一看就是我要的演员,他的眼神中有一种忧伤,看起来斯文腼腆,外形气质都跟这个角色很吻合,我当时默默祈祷,他千万要唱得好一点,他一开口唱,我就心定了。


  记者:剧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一个跟父母失去联系的犹太小男孩,小演员的表演也是本剧的一个亮点,这个演员是怎么找到的?


  徐俊:他是澳大利亚人,叫奥利弗。我当时在上海范围内找了很多12岁左右的小男孩,有的是合适来演的,但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在上海的生活都是短期的,不能长时间参加我们的演出。后来我正发愁时,我的邻居,就是这个小奥利弗,总在我眼前蹿来蹿去,我一看这个孩子差不多嘛,他形象特别好,高矮和年龄都合适,有一天就去敲隔壁的门。他的父母都不敢相信会有这样一个机会。奥利弗之前没演过戏,我们让他试了几次,发现他唱歌的音准能够达到要求,表演也很自然。


  记者:中国演员和以色列演员之间会有文化的差异,排练过程中,他们之间如何互相达成理解和配合?


  徐俊:以色列的演员都是经验很老到的,对我们剧中的人物、剧情发展等都能把握得很好。因为剧中会有一些中国演员饰演犹太人,关于犹太人的生活习惯、动作、神情等,以色列演员们会主动跟中国演员交流,他们也会学习中国的语言和上海的文化。排练时,我也会尽量挖掘犹太文化,在台词处理上运用了犹太人的语言表达习惯,我会问以色列演员,如果是你们来说这句话,会怎么来表达?这也是中以演员合作最精彩的地方,为这部戏增添了很多文化上的色彩和亮点。


  在平凡的事件中,展现上海海纳百川的精神


  记者:第二幕一开场,就是一幅上海的市井生活图,弄堂里有“桂花赤豆汤”的叫卖声,还有,收马桶的叫喊声一出来,上海观众就笑了。


  徐俊:上海有很多比较有意思的市井文化,一部上海题材的戏,如果我们把城市的文化内涵通过舞台表达出来,这是很有意思的。第一幕,当犹太人逃难踏上上海的土地时,我们就做了外滩钟声的音效。这非常有典型性,只要钟声一响,大家都知道是上海外滩。第二幕的光一出来,我就觉得这里应该要展现浓郁的市井文化,上海弄堂有专门负责收马桶的,“马桶拎出来”的喊声,其实我小时候还有印象。在上海的弄堂口,总会有一个修鞋子的皮匠,剧中,我让他跟一个爆炒米花的有一个交流,还有小孩子在边玩游戏边唱童谣,背景音还有评弹。这是一幅生活的画面,只要在上海生活过,看到这些场景马上会有亲切感。


  记者:您自己也是上海人,在创作这部剧时,对于上海以及上海人的精神和气质,是怎么理解的?


  徐俊:我们之所以创作这个剧目,就是因为这段历史其实记载了这座城市的光荣,在那个年代,全世界其他国家都给犹太人关上大门时,只有上海人敞开了大门,这是了不得的事情,上海当时一共接纳了两万多犹太人,我们要通过艺术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上海人自己忍着饥饿,送大饼油条给犹太人,过年时把犹太人请到家里。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当时我们创作的前提,就是要在平凡的事件和行为中,展现城市的精神和上海人的精神:海纳百川,这座城市历来就是这样的。


  “无色美学” ,控诉战争的残酷无情


  记者:这部剧中的音乐很好听,作曲金培达和作词梁芒之前也合作过多部音乐剧的词曲创作。


  徐俊:金培达是上海人,在香港长大,美国读书。因为这部剧里是中英文对唱,要对上海话了解,又能够驾驭英文,这样的艺术家其实也不多,所以我们选了金培达。除了音乐,为上世纪40年代的人物设计服装,那一定要选择张叔平老师。我提出了“无色美学”的概念,希望张老师最大可能地抽色(抽掉颜色) ,以黑、白、灰为底色,通过这种“无色” ,来控诉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这对于对色彩特别讲究的张老师来说是个挑战,但他也很兴奋。包括灯光和舞美,都是将“无色美学”放到最大,即使是弄堂的窗格,也是暗红色,让它看起来有年头儿了。


  记者:这是您第一次执导音乐剧,和之前导演话剧,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徐俊:做音乐剧很过瘾,也是我向往已久的。我从1998年读研究生时,就利用寒暑假去美国和英国看音乐剧。我觉得音乐剧非常有朝气,当一个故事用音乐和歌唱来表达时,戏剧表现很有力量。音乐剧演员的培养,需要歌唱、舞蹈和表演三种技能,其实前两者是基本功,你具备了歌唱和舞蹈的技能,最后还是要回到表演,回到塑造人物上来。


  记者:能不能介绍一下《犹太人在上海》未来的巡演计划?


  徐俊:目前以色列和意大利已经向我们发出邀请,明年下半年将会赴这两个国家演出。明年1月,我们将跟随上海国际艺术节去纽约,参加音乐剧演出的洽谈会,为我们明年进入国际巡演做一些前期工作。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