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吴晓波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用深情的笔触写下给女儿的文字、对人生的感悟,也以相对感性的视角回忆和记录了一些人和事,包括关于人生、关于财富、关于商业的多重表达。这些文字也体现了他从籍籍无名到"中国最好的财经作家"的文脉轨迹。
采访者:郑杨
被访者:吴晓波
吴晓波
1968年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蓝狮子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其着作两度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非小说类),被誉为"中国最好的财经作家"。2014年创办自媒体"吴晓波频道"。
如果写作也算是一场长途旅行的话,吴晓波把自己这本散文集的出版比作旧地重游。"回到那些曾经熟悉的街巷,生怕被熟人认出来,所以尽量地压低帽沿,蹑手蹑脚随时准备逃离。"寥寥数笔,吴晓波将一个文人面对自己的文字时,那种莫名之情很生动地表达出来。即使如此,他还是决定将这些飘浮在岁月之河的文字打捞上来,权当是自己的青春告别式。吴晓波认为他的这些文字之所以还值得阅读,要归功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拼命努力从贫瘠的物质和枯燥的精神生活走出来的时代。旧的秩序在逐步消逝,新的规则在摸索中逐步确立,在过渡期,效率一时成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其他的一切似乎变得无足轻重。但是吴晓波不想这样匆忙地走过,他用对自己过去15年专栏文章的回顾、梳理和反思,让当时的即景记录,变成历史参与者的见证。也许再过15年、20年,我们都会很庆幸,这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参与创造的时代。也许你是热切的实践者,也许你只是观察和发出呐喊,但是无论好坏,只要你勇敢地拥抱这个时代,你就会拥有一个无悔的人生。
做一个属于自己的读书人
问:您在书中说您坚持做一个属于自己的读书人,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您觉得自己做到了吗?
答:我一直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写作的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属于自己的读书人,应当是独立于一些利益集团之外的,包括权力集团、资本集团。从10多年前离开国有单位、创办"蓝狮子",再到现如今做自媒体,我都是尽量在维持一个独立的立场,去做研究、去写作。我很喜欢德鲁克的《旁观者》这本书,我肯定是想做一个旁观者,保持独立自由。但在这个时代,我也需要有介入感,如果不参与进去的话,好像也很难很好地旁观,这两者间有个分寸问题,我觉得我还做得不够好。
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
问:您这本书名是在鼓励人们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这样才会成功和幸福,您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很多人可能穷其一生也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
答:对于个人来说"正确"与否唯一衡量标准就是"喜欢",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你真心喜欢,才会不计时间、精力地投入,并乐此不疲、不抱怨。唯一遗憾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工作和未来的。
我常常在想人的成长是一个什么过程,它也许是一个拒绝诱惑的过程。在我们小的时候可能很好奇,觉得我们能干所有的事情,干了一件事情之后,你会觉得另外一件事情也很有趣,你也喜欢干别的事情,就像我在书里写到我的女儿一样。有了诱惑以后你就要做出选择,当你开始做选择你会很烦恼,但是慢慢地你总会发现有一件你最喜欢的事情,为了它你可以抵挡住其他诱惑,那么这就是你的“美好的事物”。
问:您曾说您不喜欢口语化写作,不习惯靠轰动性言论获取粉丝,您觉得自己适合在书房中安静地写书。但是"吴晓波频道"上线之后引起大众广泛关注,会不会让您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您觉得什么是好的自媒体?
答:做自媒体当然对我的生活有一些改变,我又恢复了每周两篇专栏的写作节奏,还要拍视频,做活动,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这里面,也玩得不亦乐乎。我曾经对我的自媒体有三个定义:我希望它是一个自己的时代,自带的媒体和自由的媒体;第二我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第三它应该是通往自由的道路,你应该在这里面表达自由的观点。能够把爱好变成事业是一件挺幸福的事,这也是我做自媒体的初衷和愿景。
从历史中看见未来
问:您的"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那篇文章引起社会关于"中国制造"的讨论和深度思考,您认为中国制造该怎样才能走向世界?
答:我在书中提到的日本也好,瑞士钟表匠也好,都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你只要把你的产品做得比别人稍微好一点点,你就有立足和发展的空间。而我们的传统制造企业在当下可能很焦虑,我要不要做个电商?我是不是应该搞一个自媒体公众号去营销?我能不能先上个市?最本质的技术本身却少有人谈起。但其实中国企业背靠的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市场,只要你核心能力足够的话,还是有极广阔的未来的。
问:您说自己非常喜欢读历史,为什么?您觉得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可以从历史中得到什么借鉴。
答:历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这样解读:研究历史,是为更加清楚地了解现实。 我所研究的中国企业史,正是期望从历史中寻找规律和内在逻辑,为中国未来的改革,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判断。
我曾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总结过中国经济的闭环逻辑,如傅斯年所言,中国若无战乱,10年可恢复,30年可振兴,50年到70年必成盛世。但中国历朝历代的经济治理又有"先开放、后闭关"的衰落规律,往往,一开放就搞活,一搞活就失衡,一失衡就内乱,一内乱就闭关,一闭关就落后,一落后再开放,朝代更迭,轴心不变,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中国这30年的经济崛起,恰好是开放后结果,也是兴盛规律的"合理演进",而如何避免落入闭环逻辑、逃离衰落规律,是中国经济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实习编辑:葛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