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汪朗:也是旱香瓜

2024-12-23 16:51:14来源:文汇报    作者:汪朗

   
汪曾祺生前身后出版的几百种作品集中,这本小书算是比较独特的。书中只收录了老头儿两篇作品的手稿和三篇小说的汇校本。

黄永玉为《羊舍的夜晚》所作的木刻插图

汪曾祺《羊舍一夕》手稿

  汪曾祺生前身后出版的几百种作品集中,这本小书算是比较独特的。书中只收录了老头儿两篇作品的手稿和三篇小说的汇校本。手稿一篇是1961年11月25日写成的《羊舍一夕》,另一篇是1980年1月24日改完的《寂寞和温暖》第三稿。没啥看头。也还有点看头。

  没啥看头,是说内容太单薄。随便翻翻,个把钟头也就翻到头了。再想看点别的,没了。有点看头,是说除了读文章,还能从手稿中悟出点道道,值得花点功夫。

  老头儿作品的手稿,留存不多,毛笔写的手稿,更是少之又少。而《羊舍一夕》,就是这少之又少中的一篇,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一篇。此次《羊舍一夕》手稿能够出版,要感谢陈晓维先生从拍卖会上拍得此物,并愿意公之于世。

  这篇小说是汪曾祺在张家口沙岭子写成的。这是1949年之后他写的第一篇小说,也算是标志性作品。当年汪曾祺去沙岭子,可不是什么体验生活,是正儿八经的劳动改造,必须定时定点完成各种农活,还要时不时提交思想改造汇报,里里外外累得很。像扛麻袋、刨冻粪之类的脏活累活,他都干过。这样的环境中,这个汪曾祺居然还要写小说,还要用毛笔。真是不可救药。

  爸爸1958年下放劳动时,我刚上小学。我还记得,他在来信里常说的一件事就是要东西,要稿纸,要毛笔。毛笔还指定要一种鸡狼毫,说是适合写小字。当时市场供应紧张,鸡狼毫只有大文具店才偶尔有售。于是逢到星期天,妈妈便都会带着我们几个跑到西单把角儿的文华文具店转转,遇到鸡狼毫,赶紧买几支,上邮局寄走。当时我们住在宣武门附近,去趟西单,走路十几分钟就到了,不算事。由此观之,汪曾祺能用毛笔写成《羊舍一夕》,本人也“与有荣焉”,虽然只是买过几次鸡狼毫。

  《羊舍一夕》写成的时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汪曾祺的身份又是摘帽右派,刚刚结束劳动改造。然而小说却充盈着乐观向上的气氛,看不到悲观颓丧的情绪。这是他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吗?应该是。从手稿中能够看出,他写作时十分放松,用笔很少犹豫,大段涂抹反复修改的地方也不多。这说明他在动笔时,对小说的基调已经有了明确的把握,并不是临时抱佛脚,走到哪儿算哪儿。看一篇文学作品的手稿,比起看铅印书籍,会给人更丰富的感受,因为笔迹中蕴含了更多的作者信息。

  老头儿写过一篇散文《随遇而安》,详细回忆了当年下放劳动的生活。口气也挺平和。他居然说当过一回右派是三生有幸,不然他的一生就更平淡了。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和《羊舍一夕》对照看看。这些作品折射出他的文学创作主张,即“美化生活”。用他的原话,就是“人间送小温”。美化生活不是倒转乾坤,指鹿为马,不是满嘴跑火车,而是在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状态中发掘美好的东西,将其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轻轻说一声:“活着多好啊。”老头儿作品至今有不少人喜欢,与他的“人间送小温”有很大关系。

  这本书收录的《寂寞和温暖》第三稿手稿,应该算是“买一送一”,白饶的。当时商量出版《羊舍一夕》的手稿,征求我们的意见。这是人家拍下的物件,我们当然不能有什么意见。只是觉得单出一篇《羊舍一夕》有点单薄,正好手头有一篇《寂寞和温暖》的手稿,便拿了出来,增加点分量。说来也巧,这篇小说也是写老头儿在张家口那段生活的,尽管文章中主角改了名字,换了性别,但不少事情都是他经历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也算是相得益彰了。

  尽管是买一送一,这篇手稿也还有些值得说说的地方。《寂寞和温暖》第三稿,从来没有发表过。现在读者能够看到的《寂寞和温暖》,已经是第六稿了。一篇小说写了六遍,这在汪曾祺几十年创作生涯中是仅有的一次。若是将这篇手稿和最终发表的成品放在一起翻翻,多少能看出汪曾祺家庭地位之低下与文学主张之固执。这篇小说是家里人建议老头儿写的。当时反右题材十分热门,有过这一际遇的作家,不少人将自己的经历敷衍成篇,见诸刊物,甚得好评。于是我们撺掇老头儿也写上一篇,套用时下的流行用语,就是“蹭蹭热点”。他倒是没有拒绝。可是小说写好后大家一看,完全不是那个调调。人家打成右派后都是天崩地陷死去活来,他倒好,基本是波澜不惊,最多增添了几分寂寞,还有不少好心人给予关照。这哪行?必须改。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就这样,老头儿皱着眉头把这篇小说重写了六遍,结果还是那个温情脉脉的调子,始终不会“卖惨”,或是不屑。就连题目也从“寂寞”变成了“寂寞和温暖”。改来改去,最后弄得大家都很疲倦,只好由他去,温暖就温暖吧。

  《寂寞和温暖》的六稿,都是从头到尾重新写过的,因此中间的几篇手稿才能留下来。我以前觉得这些改稿的基调没有变,文字改动好像也不多。但是负责整理、汇校文本的李建新先生却说并非如此。他原来想将第三稿和发表的第六稿中的文字差异做些校注,结果发现改动甚多,弄不来。看来汪曾祺尽管在文学主张上十分固执,绝不趋时,但是对于文字的表达,还是力求精准,不吝修正的。若有人愿意将这部手稿与最后的刊发稿做一番比较,也许能看出老头儿写作时遣词用句的深层考虑。顺便说一句,建新对老头儿文章的不同版本多有研究,还发现过不少疏漏错讹,堪称专家。由他负责这本书的汇校事宜,让人放心。

  这本书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经黄永玉先生同意,将他当年为汪曾祺出版的一本少儿读物《羊舍的夜晚》所作的木刻插图收入书中。这在老头儿作品集中也是不多见的。这些年好像只有《羊舍的夜晚》羊皮书出版时,曾将黄先生的这些木刻作品照原样收入其中。那本羊皮书是纯粹的收藏品,价格不菲,一般人很难见到。

  《羊舍的夜晚》的书名原本就是“羊舍一夕”,收入了汪曾祺所写的与张家口有关的三篇文章。编辑觉得“一夕”一词小孩子可能不太懂,才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其中的插图是老头儿建议找黄永玉刻的。前些年到黄叔叔家闲聊,他还回忆说,老头儿在张家口下放劳动时还写信要他买毛笔和颜料,他都照办了。这个汪曾祺倒是不见外,要知道黄永玉当年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经常要在晚上刻木刻挣点外快度日。一幅木刻的稿费只有五元钱。这是他亲口说的。

  黄叔叔如今也不在了。他的木刻和汪曾祺的手稿眼下出现在同一本书中,也算是两人几十年情谊的一个见证吧。

  老头儿在《豆腐》一文引用过一句歇后语:旱香瓜——另一个味儿,以此形容松花蛋拌豆腐的独特风格。这句话用来描述这本书的特色,也挺合适。时下,不少人阅读老头儿作品到了相当高的段位,那种大路货的选本和鸡汤式的书名已经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希望看到不一样的“硬货”,品尝更丰富的滋味。对于这类读者来说,翻翻这本手稿集会是不错的选择。除了阅读文章内容,还可了解一下汪曾祺盛年时的书法,揣摩揣摩该人运笔行文时的心态,顺便做些文本对比、写作背景研究,感受可能会更加多样,更堪回味。

  不知读者是否认可。

  2024年12月1日

  (《羊舍一夕:汪曾祺手稿两种(影印本)》,金城出版社即将出版)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