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艺术中心展览部负责人端木霞子
采访者:陆林汉
受访者:端木霞子
草间弥生是20世纪以来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日本前卫艺术先驱,亦被誉为在世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历经70余年创作,有“波点女王”之称的她以极具感染力的前卫艺术实践、极富传奇色彩的艺术人格风靡世界。
2019年3月7日,备受瞩目的“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展即将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展览呈现出草间弥生的40余件作品,不仅巡礼其代表性艺术元素,还将展示艺术家为复星艺术中心“量身定制”的最新力作。复星艺术中心展览部负责人端木霞子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讲述了展览的规划及背后的故事。
半个多世纪以来,草间弥生以其卓越的艺术天赋游走于众多艺术领域。草间弥生自年轻始即将其创作视为“治愈我疾病的唯一方法”,用以“对抗如此多的幻觉、恐惧和焦虑以及我无法估量的生活”。近年来,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立场有了更宏伟的愿景,希望通过艺术来传播爱与和平的信息,唤起每个人对生活的美好体验。“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捕捉了这位“世纪艺术家”的“现在进行时”,呈现了她对宇宙和人生在当下的感受和思考。
草间弥生肖像, 图片版权:草间弥生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了解到,此次展览是草间弥生及其工作室为上海复星艺术中心“量身定制”的展览。在对复星艺术中心这栋会跳舞的建筑及空间进行考察之后,草间弥生根据场馆内特定的空间,制作了多件大型浸没式、多反射场域装置作品,引领观众步入无与伦比的草间弥生异度王国。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草间弥生在筹备此次展览时表示:“每个展览都有其性格,而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的展览中,我将主要展出我的新作,以及与建筑产生‘共鸣’的作品。我十分期待与上海的每一位观众分享我的创作。”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二楼展厅的入口处是一条题为《隐匿的人生(2019)》的镶有凸面镜的小径,蜿蜒于展厅内,成倍递增地反射着观众、建筑和周遭环境。穿过小径,便是大型装置“无限蕴藏的波点希望将永远笼罩宇宙(2019)”,黄色茎状物体上充满了草间弥生标志性的波尔卡圆点。再那之后,就是著名的《无限镜屋》,令人身处无数镜子之中,光影交汇,五彩斑斓的灯光彷如宇宙中的点点繁星,时间感、空间感与自我的感知都在这个环境中逐渐消融……到了三楼,便是绘画的世界了。
在开幕前,复星艺术中心展览部负责人端木霞子接受了“澎湃新闻”专访,讲述了展览的规划及背后的故事。
记者:这次复星艺术中心举办草间弥生展的契机是什么?
端木霞子:复星艺术中心一直在关注国际的,顶级的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当然作为顶尖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是我们一直在持续关注的。
谈及此次的合作展览,其实是一次机缘巧合。我们通过大田画廊联系上了草间弥生工作室,也和艺术家草间弥生有了沟通。我们邀请了艺术家工作室到现场实地考察,前后来了3次,拍摄了大量关于艺术中心空间的照片,收集了平面图的资料,带给草间弥生看。艺术家本人对于我们这栋建筑及内部空间非常感兴趣,因此,她决定为我们这个空间量身定制一个展览。
记者:所以艺术中心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特别精确的展览定位,只是邀请艺术家做展览?
端木霞子:这其中有许多讨论的过程。我们希望在复星艺术中心内的展览都很特别。但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她能对空间有共鸣、有兴趣,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也成了一个双方的化学反应。
记者:展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备的?
端木霞子:我们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接洽,整个展览大概筹备了1年多。
记者:展览以 “爱的一切终将永恒”来命名,其意义是什么?
端木霞子:这个标题 “爱的一切终将永恒”是艺术家自己取的。草间弥生除了艺术家的身份之外,她还是诗人,写过小说等,有文学的造诣。因此她自己有着独特的语言体系。你会发现,她的许多作品名就像一句诗。
当然,“爱”与“和平”一直是草间弥生的信念,“永恒”则是她创作的母题。所以,这个标题也和她个人的艺术风格非常契合,也是她一直以来所坚持的“草间哲学”。
在草间弥生纽约工作室覆盖整面墙的网状画前,1961,草间弥生 图片版权:草间弥生
记者:在展板上,呈现出草间弥生说的话,“欣然接受心灵中涌现的爱、和平和宇宙的信息,继续创作深切感怀生命的作品。我相信,我在作品中倾注的关心与兴趣会变成一种奇妙的生活经历传递给所有人。”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心中的爱”是否是草间弥生作品中最常出现的主题?
端木霞子:我们可以从许多公开的线上资料了解到草间弥生。她自幼就患了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艺术对她而言是一个治愈自身心灵的方式,也是战胜自身恐惧的方式。长久以来,草间弥生依靠着对于艺术的爱、对于世界的爱来坚持生活下去,并不断地成为来一个顶尖的艺术家。这些在此次的展板上也有提到,她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正能量。我觉得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拓宽观众的体验和视野,而草间弥生以其独特的方式为观众创造了全新的体验,带大家进入其异度王国。她将我们带到她的世界,然后重新面对我们自己。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最重要的意义是后半句,通过艺术,给观众一些更多的体验,给观众一些全新的对人生、对自我的思考。
记者:草间弥生的艺术生涯很长,风格多变,有早期的巨幅作品、行为艺术,及后来波点艺术等。你是怎么看待其艺术的发展及变化的?
端木霞子:这也是我们做这场展览的原因。草间弥生的艺术生涯长达70多年,但在如此长的时间段中,她仍旧有持续的、有爆发性的创造力。作为一个年近九旬的老奶奶,她还想站在艺术最前沿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尽管这次展览展出的都是她的最新力作,但你依旧能发现她的艺术语言是一以贯之的。只是她会用最新的思考,最新的表达方式来展现。
关于她不同的创作时间段,虽然展览作品里无法看到。但我们也在展厅里提供了时间轴,给观众了解她不同的艺术阶段,包括从日本到美国,再回到日本……
草间弥生,《无题》,1939,图片版权:草间弥生
记者:关于从现今的作品看到曾经的意向这一点,此次展览的哪些作品可以看出这一点?
端木霞子:应该说是再现,并给予作品新的惊喜的点。例如2楼展厅内的一件作品《无限蕴藏的波点希望将永远笼罩宇宙》。这件大型装置作品是根据草间弥生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画的画布作品《yellow tree》改编而来。随着草间弥生对于艺术的不断尝试,她表达这件作品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特别。此前,她运用《yellow tree》上的图案包裹过LV的大楼,而这次,她以3D的方式呈现出空间。在做这件作品的时候,草间弥生提到了三个字——“上升感”,希望观众进入这个由波点创造出的“宇宙空间”里,随后,用她的原话来说是“live your spirit”,伴随着灵魂的上升,得到新的体验。
展览现场,草间弥生作品《无限蕴藏的波点希望将永远笼罩宇宙(2019)》
草间弥生,《yellow tree》,1992年。图片来自网络。
记者:谈及此次展览是根据复星艺术中心的空间量身定制,可否介绍一下这些特制的空间,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端木霞子:首先介绍二楼展厅的作品。刚才我也说过,草间弥生对于我们这栋建筑非常喜欢。她希望她的作品能和这栋建筑产生共鸣。二楼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作品《隐匿的人生》,是一条通道,里面有不同大小代表波点的凸面镜,来达到反复重叠、反射的效果。同时,这个展品并未将窗户挡住,使得作品可以和建筑外的幕帘行程呼应。
二楼展厅入口处,作品《隐匿的人生》与复星艺术中心窗外的幕帘
作品《隐匿的人生》中的小镜屋
在这个作品背后,草间弥生工作室分享了个小故事:1966年,在未被主办方邀请的前提下,草间弥生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在展馆外铺了1500个塑胶镜面球。当时,天上正好飞过一架飞机,她低头看到一架飞机在镜面球的反射下变成了1500架。而草间弥生在创作此次展览作品《隐匿的人生》时,就想到了当时的这个小故事。凸面镜和建筑外侧幕帘的互动,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由于复星艺术中心的幕帘会每2小时转动一次,所以在《隐匿的人生》中,每两小时看到的情景也都是不同的。观众也可以回到回廊中向内看。这是人与人的互动、人与镜子的互动、人与幕帘的互动,是一种多维度的观看。
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草间弥生制作的由1500 颗镜面球组成的艺术装置。
此外,还有二楼展厅尾端4米X4米的《无限镜屋》,无限的反射,折叠,给观众带来错觉,也是让观众重新面对自我的方式。同时,我们笑称这是一个豪华版镜屋。因为这是首次以镜面来铺设《无限镜屋》的外部,而并非墙体。天气好的时候,透过幕帘的阳光可以照射在波点上,就像阳光穿过叶子的缝隙。
记者:在参观展览的时候,听到工作人员在交代,说展览能同时进入《无限镜屋》的人数是6人,进入时间是45秒。这是出于人流量的考量吗?这样的限制会导致观众观看体验变差吗?
端木霞子:这其实是草间弥生比较标准的设置。6个人的可容纳量是艺术家自己设定的。45秒也是基于她在国际上做过很多展览的常规方式。我们自己团队也进入空间体验过。所以提出了这个比较科学的规则。
在人流量上,我们也做了很多计划。我们的方案会相对灵活,希望靠控制同一层展厅的限定人数来控制。
展览现场,草间弥生作品《无限镜屋(2019)》
记者:这并非是上海第一次举办草间弥生展,此前,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也曾举办过草间弥生的展览,非常火爆。和上海当代艺术馆的展览相比,你觉得两次展览在主题、作品选择和展陈上都有哪些异同?
端木霞子:我们在规划展览的时候并没有打算将此次展览和以往的展览做比较,因为是定制版。我们最大的特色:一个是她最新的作品,可以看到年近九旬的老奶奶的工作状态。二则是空间和作品的契合度,这是在以往展览中不曾看到过的。
同时,我想提一下位于复星艺术中心门口的户外作品《南瓜》。我们一直坚持公共艺术风格,复星集团的大楼中也有许多公共艺术。《南瓜》也是我们提出建议后安置的。
记者:《南瓜》会长期被安置在这里吗?
端木霞子:《南瓜》暂时是为了这个展览而准备的,但也不排除长期放在这里的可能性。
入口处的草间弥生作品《南瓜》
记者:3楼的展品几乎都是绘画作品。
端木霞子:3楼的绘画作品主题为“我的永恒灵魂”,是草间弥生于2009年开始创造的新系列。到现在,10年之间,她已创作了550幅。我们从中挑选了比较近期的作品。
草间弥生《白色河水流过》,2018,图片由东京/新加坡/上海大田秀则画廊提供,图片版权: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在阳光下祈祷世界和平》,2016, 图片由东京/新加坡/上海大田秀则画廊提供,图片版权:草间弥生
从展厅中,你可以发现这些绘画作品就像她的视觉日记,有很多出于直觉的笔触。她曾经的意向、用过的大胆色彩,儿童画般热情的艺术风格,都重新回归了。而这些作品也和她的童年、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我们也能看到90岁的她还在尝试新的绘画。
3楼展厅中央的装置作品《花卉雕塑》是量身定制的,艺术家脑中早已思考好雕塑由绘画作品围绕,提前做了小型模型。
记者:有人说草间弥生的作品来源自她的想象力。她的确有着很强的想象力、创造力,正因如此,曾经有许多大牌剽窃过她的创意。创造力也是近期的热点话题。在你们的官方宣传上也强调了这一点。你如何看待草间弥生的创造力?
端木霞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草间弥生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她的创意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在不止一次的采访中说过,“我不知道我马上要画什么,你问我的手吧”,“当我看到画布,我的灵感就出现了”。从这些层面说,她不模仿任何人,也没有人能模仿她。
我们希望告诉观众,草间弥生虽然以波点、镜屋闻名,但她不止做这个。能让观众看到她正在做的东西,是她自己感到欣慰的事。
展览现场,草间弥生作品《花卉雕塑》
记者:当下,性别,地域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你是如何看待草间弥生作为日本封建环境下的女性艺术家的?同时,你是如何看待曾生活在日本、美国纽约等地的她在作品中所呈现的没有国界特色的风格?
端木霞子:对于草间弥生,我们很少用女性艺术家称呼,她是代表时代精神的艺术家。当然,她在年轻的时候的确是遭遇到了很多困苦。她在日本经历了战后时期,所以特别向往和平与爱。随后,她离开日本去纽约,也是几经沉浮。我会认为她有着坚韧的精神,情感丰富的艺术家。
说到地域,她的全球化的痕迹很明显。她参与了很多艺术事件,在上世纪90年代,她可能是最早做沉浸式、体验式的装置艺术的。她深谙艺术要为公众而艺术的道理。2000年后,由于泰特美术馆(Tate)为她举办的展览,使得她更加名声大噪。她是一个没有国界特色的艺术家,她并非创造了日本艺术或美国艺术。
草间弥生,《无限镜屋——生殖之地》,1965,图片版权: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圆点迷恋》,2014 图片版权:草间弥生
记者:希望观众从展览中看到什么?思考到什么?
端木霞子:从体验的层面上,我们希望观众看到一个精彩的展览。这些装置作品是为观众搭建了不同于日常周遭的场域,让他们面对自己,跟自己对话。说起来很玄乎,但进入到那么多镜子里,可能你真的会想跟自己好好聊一聊。
从艺术理解层面,我们为展览配合了很多公共教育活动,包括已对外发布的导览员计划。我们还邀请了草间弥生美术馆馆长为观众做讲座。还有邀请了许多草间弥生的研究者为我们解读艺术作品背后所能思考的问题。当然,由于草间弥生的作品老少咸宜,我们也会举办亲子类活动。
展览“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将展至6月9日。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