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畅广元访谈:秦腔发展之我见

2011-10-27 14:36:29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舒声

   

作者:舒声

    采访者:舒声

    受访者:畅广元

    畅广元简介:山西临猗人,1937年生。历任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中文系文艺学教授。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专著《主体论文艺学》、《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国文学的人文精神》、《神秘黑箱的窥视——路遥、贾平凹、陈忠实、邹志安、李天芳创作心理研究》等。2004年获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首届“中国文艺理论突出贡献”奖。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

  要加强青春版《杨门女将》的演出宣传力度

  去年,我有机会看了研究院演出的青春版《杨门女将》,感觉很好,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评论文章。今年,青春版《杨门女将》到北京、上海演出,反响非常强烈,我的许多上海高校的朋友都给我打电话,高兴地说:“从来没有看过你们的秦腔,这次看了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感到惊喜,可以和京剧一较高下。”上海的同志从来没看过秦腔,他们去看演出,开始都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看后评价都很高,这就说明咱们的《杨门女将》的确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但是,让我忧虑的是,我们现在对这个戏的宣传、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平凹的《秦腔》获了茅盾文学奖,政府花大力气宣传,这是相当好的,但是《杨门女将》获了这么多的赞誉,我们的宣传却不到位。当然,这个宣传不只是说在媒体上宣传,更多的是要给它提供一定的资金,让它能够广泛地进行宣传演出,走遍全国,不仅到各大城市,还要到中等城市巡演,到农村、厂矿、部队演出,让所有的群众都能看到它。现在要求文艺 “三贴近”,而咱们这么好的戏为什么不能到农村、乡镇,贴近群众好好演出呢。很多时候,戏曲界是自己把自己的手脚束缚住了,光强调面对大的文化城市,让这些城里人看,很多农村群众平时都没有机会现场看戏,只能从电视上看。其实,中等城市、乡镇、农村也是秦腔艺术真正肥沃的土壤,像青春版《杨门女将》这么好的戏,他们没看到,我真是感觉遗憾。我曾给省电视台、电台提过建议,让他们给青春版《杨门女将》录像,然后放到陕西台的农村卫视(这是全国唯一的农村卫视)播放,让全国的农民朋友都能看到,这是多好的事啊。我们的《秦之声》节目不仅要放传统秦腔剧目,甚至应该将青春版《杨门女将》滚动播出,让秦腔界的爱好者都看到,然后大家就可以奔走相告,戏也扩大宣传面了。

  秦腔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秦腔艺术要真正发展,总是反映传统的价值观是不够的,它本身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内容还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创造。毕竟,现在的生活节奏快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情感节奏也和过去不一样了。当年周恩来总理说,中国人表达爱情时,陕北姑娘是在门后用指甲划道道表达对走西口的哥哥的思念。现在青年人表达爱情,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接吻拥抱,这说明时代变了,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变了,秦腔当然也必须顺应这个变化。秦腔艺术是面对广大观众的,是群众性最强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和小说不一样,文盲看不了小说,但文盲可以听戏,因此,秦腔必须以当下时代的语言表达方式、情感表达方式来调整戏曲里过时的程式,只有这样,它的新的生命价值才能诞生。但是,调整并不是意味着要彻底更新舞台,完全改变过去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的,而是说要在保留秦腔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上的某种更新。青春版《杨门女将》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传统精华,而且在唱腔、舞台呈现、表演程式等方面都有更新。青春版《杨门女将》展示出的是年轻人对过去那段历史的一种理解,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将年轻人演历史题材的气质、气象特征都表现出来了。比如同样一个翻跟头、同样一个手势,它却有种青春的活力在里面。同是甩袖,年轻演员扮演的佘太君和中老年演员扮演的力度就不一样。同样是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年轻人表现出的特质也和中老年人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老艺术家往往会受到传统艺术表现模式的局限及旧有理念的制约,而年轻艺术家虽然也接受这些东西,但他们内在的生理、心理气质会自然而然让他们对表演形式有种革新,这种革新往往是不自觉的,虽然还是传统的表演程式,但其中却蕴含了新的活力。青春版《杨门女将》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出了一批年轻的表演艺术家,更在于他们以年轻人特有的文化心态、文化气质来面对传统艺术的精神革新,从而给传统剧目带来了新的生命活力,而这种新的生命活力是我们预先没有想到的。

  秦腔的发展需要演员自觉地培养角色的自我创新意识

  我们要有意识倡导年轻的表演艺术家在进入艺术表演境域的时候,自觉地形成自我创新意识。这种自我创新意识不仅要求熟悉传统的基本表演程式,而且要自觉考虑我演这个角色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创造它。这样的意识逐渐加强后,戏曲的更新就不会是老停留在政策号召上,而是自觉性的了。我觉得,秦腔有很大的发展前途,但必须有一批献身于它的表演艺术家,而且这些艺术家要一心一意谋求自我角色的创新。对于作家而言,文学文本是他们生命的标志,没有一系列有实力的长篇小说,哪有贾平凹?没有《白鹿原》,陈忠实也同样不为人所知。而对于戏曲演员,舞台上的角色就是他们生命的标志,比如梅兰芳,有一系列角色在舞台上活着,而且这个角色是他表演的,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每个戏曲演员都应有“我的角色”的自我创造意识。我觉得目前戏曲界的这种意识还不够,外界对这种意识的尊重也不够,还是常常以一种固有的角色模式要求年轻演员,因而给他们的表演带来很大的限制。这就是说要看到,戏曲发展的阻力有时是在外部,比如社会不够理解,政府不够支持等,有时就在戏曲界内部。如果内部意识到了戏剧的规律性,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概括、思考自己所演绎角色的特点,那么表演艺术家对于自我角色的创新就会成为演员的生命自觉行为,就有利于秦腔的长远发展。[NextPage]
  
  要花大力气培养秦腔剧作家

  秦腔现在最令人担忧的就是新创作的剧本少,好剧本尤其缺乏,因此,应加大对秦腔剧作者的培养力度,自觉地、有计划地选拔、培养一批创作人才,让他们熟悉、了解秦腔,让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下,进入特定的艺术境域中思考。秦腔不能不演传统剧目,如果没有传统剧目的支撑,就无所谓秦腔了。但是也千万不能忽视了新创剧目特别是表现现代生活的剧目的创作。我感觉,研究院这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剧院现在有一个干事业的领导班子,如果能再有一批好的剧作家,那么陕西戏曲的景象就会不一样了。戏曲研究院和别的剧团不一样,除了培养演员,还应该有自己的作家队伍,并持续不断地培养他。剧作家和文学作家有区别,文学作家是个体奋斗,只要有才华有毅力,就可以不断埋头创造,创造的文学作品只要写得好,就可以发表,就会被社会认可。而剧作家不行,剧本要上舞台,不是个人能完成的,它必须经过个人奋斗、社会扶持、再到社会选择这样一个过程,没有社会扶持是不行的。如果上级部门能够每年给研究院下拨一些专门经费,用于支持剧院扶持一些有潜力的剧作家,一些搞秦腔创作的好苗子,就可以缓解陕西剧作家后继乏人的状况了。我个人觉得,这种扶持的方法可以有两种:第一,遴选出基础较好的剧本,通过戏曲家研讨,帮助其将剧本逐步打磨成熟,然后搬上舞台。第二,剧协、研究院、易俗社、当代戏剧等可组建一个联合组织,定期举办“青年剧作家创作会议”等活动,交流思想,开拓他们的思路和视野,为青年剧作家的成长提供发展空间。

  要用大视野培养有创新意识的演员

  秦腔要有大的发展,除了要让演员继承前辈艺术家的成就、掌握一般戏曲知识外,还要给有条件的拔尖艺术人才创造熟悉其他艺术的条件,也就是说,不能只把秦腔演员的培养局限在秦腔剧种中,还要让他们熟悉包括京剧等剧种在内的整个戏曲。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对各个艺术剧种的熟悉会给演员在秦腔艺术表演时提供开阔的视野,从而给他在自身艺术程式创造中产生激活作用,这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就是秦腔要有艺术发展的历史感,不仅要看到我们这一代人眼中的秦腔,还要考虑下一代人眼中的秦腔。为什么年轻人现在对戏曲不是很喜欢,那是因为他的生活方式变了,新的生活方式必然要求新的表现方式。我们现在提振兴秦腔,就要先搞清楚振兴的是哪一代人眼中的秦腔,这是我们的领导和秦腔界艺术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文艺学上有一种新的理论:消费方式直接改变人的生活方式。物质消费方式变了,精神消费方式难道不变吗?商业化的审美情趣已经剥夺了很多传统的审美情趣,如果我们的戏曲不能对这些审美情趣的变化作出反应,年轻人会喜欢看吗?所以应该看到,秦腔艺术还面临着多种艺术、多种审美情趣的压力,秦腔艺术表演如果不能从多个戏曲剧种中吸收所长,为我所用,就可能要被遮蔽、掩盖。

  秦腔要不断地扩大受众范围

  我每年都参加秦腔戏曲广播频率的听评会,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戏曲节目的收听率都不错,比如陕西广播电台专门有一个戏曲频率,由于收听率高,广告也就多,所以光他们戏曲频道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很可观。因为陕西农村的人多,而且中老年人多,所以秦腔的听众比较稳定,有很多听众一到节目时间就打开戏曲广播,他们觉得一天不听秦腔,心里就怪怪的,不舒服。有些戏迷甚至听到痴迷处就摇头晃脑,进入戏里体味人物的状态,完全把自己的生命与秦腔融合在一起了。这些都充分说明,秦腔有稳定的群众基础,秦腔艺术的根是扎在广袤的西北大地群众之中的,这是可喜的。但另一方面,也同时暴露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部分听众、观众稳定了,不增加新的听众、观众,就没有流动性了,这是让我有些忧虑和担心的。

    在今年的秦腔听评会上,我就给他们提出了建议:虽然现在秦腔广播的效益不错,但眼光要放长远,不能让秦腔仅局限于现有的观众基础,要扩大它的受众范围。如何扩大呢?第一,可以开拓新的领域,比如把戏曲节目与陕西旅游文化相结合,我就觉得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不妨尝试着做一做。第二,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年轻受众,通过给他们提供机会接触一些优秀的剧目,比如青春版《杨门女将》等,让他们首先对秦腔有所了解,然后再通过了解慢慢喜欢上它。我了解过学校里的一些青年学生,他们对时尚艺术如美国大片、流行音乐、歌曲都很了解,但是对秦腔则知之甚少,只大概知道是秦腔剧种,具体演的是什么戏不知道,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的秦腔剧目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更是认识不清。应该说,这部分群众是秦腔应该大力争取的,也是可以争取得到的。一旦把这个做好了,我相信我们会有可喜的收获。

    (编辑:刘苗)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