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盖兰嘉尔谈《一座桥的诞生》

2013-10-24 10:37:27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

   

作者:赵妍


法国女作家 盖兰嘉尔

    采访者:赵妍

    受访者:梅丽丝

  携中文版新作《一座桥的诞生》而来的法国女作家梅丽丝·德·盖兰嘉尔(Maylis de Kerangal),一直以“地域写作”受到当代文学界关注。现年46岁的梅丽丝,先后在鲁昂和巴黎学习历史、哲学和人种学,2000年方推出首部作品。虽然并非多产作者,但梅丽丝深厚的学术背景以及颇具天赋的写作才能,让她的几乎每部作品都受到了法国多个文学奖项的关注—她曾获得过梅迪西斯奖、朗岱尔诺文学奖等文学奖项,并入围龚古尔奖、费米娜奖等。

  “《一座桥的诞生》以一座虚构的美国城市为背景,讲述的是不远万里来到这座城市、参与一座吊桥建筑工作的十余名男女的命运。通过这个故事,我希望描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写作之初,我就设想写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应法国驻上海领事馆之邀,梅丽丝来华宣传新书,并接受了赵妍记者专访。

  中国人原型来自山西大同

  赵妍:能否谈谈创作《一座桥的诞生》的缘起?

  梅丽丝:我最初就确立了希望写一部当代史诗的想法,这是我写作《一部桥的诞生》的原动力和动机,当然这也直接影响了我的写作方式、风格和语言。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把它放到了当代世界中,我希望拷问空间与我们的关系、景物与我们的关系,而且我把一些比较重要的东西都罗列在了一起。比如,我加入了城市、森林、工地,然后我再在这些场景里植入人物。这可以说是我写作上的雄心吧。

  赵妍:你是一位法国人,为何会把小说的背景放在“美国”?

  梅丽丝:我曾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美国居住了一段时间,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创作了第一部小说。于我而言,那是变动中的时刻,有些事物在发生、在形成。我把故事的背景放在美国,但并非是大家都熟知的比如纽约这样的大都市,而是一个历史并非显而易见、人们感到陌生的“可卡”市。这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

  此外,我一直有一种愿望,希望用电影长镜头的方式写一部作品,而且我很喜欢美国的西部片,西部片永远在讲同一个故事:创作一片新领地。当然这只是西部开发者认为的。这片土地上什么都没有—事实上这里肯定原先就有人居住—但是开发者的到来,给这片土地重新植入自己的法律、权力。而我的小说《一座桥的诞生》里,可卡市的市长刚刚诞生,不远万里而来的人们就开始建造一座“新桥”,都有西部片的这种意味。

  我们这一代人,往往会认为美国是一个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的地方,你甚至可以改名换姓,变成另一个人生活。这是我将小说背景放在美国的原因,而我心中“桥”的原型是圣弗朗西斯科的金桥。

  赵妍:故事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这些人是否有现实中的原型?比如“离开中国到美国挣钱的莫云”,你在描绘这个中国人的时候,是否有现实的经验依据?

  梅丽丝:我并没有非常实际的原型,但是让人物诞生,并不断有灵感让其丰满,肯定需要现实的经验来充实。比如莫云,我在二十多年前去过山西大同。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大同是一个有些残酷、有些生硬的城市,因为这是一个充满了煤炭工人的城市。我在那里住了几天,感到非常震惊。大同就是一个让人来工作的地方,它并不是一个让人生活的地方,没有太多娱乐、休息的场所。当然,对于莫云这个人物,一方面有我在大同的经历,另一方面也有我自己的想象。因为实际上,全世界所有大型工地上,都可以找到中国工人的身影,这些中国人参与了全世界的建设。所以可以说,这个人物又有些代表性。总的来说,我书中许许多多的人物,或许来自于我看过的一本书、一部纪录片,但又与我个人的生活记忆相关,这是我塑造人物的根据。

  赵妍:20年前去山西大同是出于什么原因?

  梅丽丝:我与其他一些法国学者进行了一场人类学调研的旅程,在那里待了将近两个月。去大同的原因是因为附近的石窟,不过城市的整体面貌让我更感兴趣。我们也去了其他城市,西安、成都、昆明、大理,那时候大理还是个小镇,我们参观了很多老房子,还有丽江。因为是人类学的调研,所以主要是为了能够与那边的少数民族接触交流。

  水手家族与港口生活

  赵妍:你将作品定义为“当代史诗”,涉及当代就不可能避免涉及政治、经济种种方面对现实的观照。在《一座桥的诞生》中,是否有你希望涉及探讨的议题?

  梅丽丝:一方面,我将《一座桥的诞生》视作一部当代史诗,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它视作是一部有关当下社会的寓言。我并没有将写作这部书当作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相反,它仅仅是一个文学上希望实现的愿望。我希望人们能够在小说中找到自己的主题,比如“我们在一起能做些什么”,就是集体的概念。还有环保的概念,还有全球化、移民……我希望读者借助这些概念了解这个变动中的世界。

  赵妍:以历史写作为手法的作家很常见,相比较而言,“地域写作”对读者来说比较陌生。能否谈谈你对地域写作的理解?

  梅丽丝:文学作品和空间的关系,我将之称为第一世界。第一世界与感官如何联系在一起,身体如何与空间联系在一起、如何感知空间,反映在文学的体察上,便是光线、温度、运动,以及身体动作、不同的人群所表现的差异。这就是第一世界,也就是感官世界。而依据记忆、历史的写作,我觉得是一种考古的方式。

  赵妍:“地域写作”这种文学手法正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的新潮流,文学界的诸多奖项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从事地域写作的作家。《一座桥的诞生》之后,你的另一部作品《切线东方》获得了朗岱尔诺文学奖,那也是一部“地域写作”为基础的作品。

  梅丽丝:“切线”的意思就是数学上的“切线”,一个圆与一条线相切,有一种交会却又逃离的感觉,这是我在《切线东方》里主要想表达的感觉。《切线东方》的写作基础,是我受邀参加历时15天的横穿西伯利亚的旅行。法国一家文化广播电台邀请几位作家经历了全场6000公里的火车旅行,我们在不同的站点下车,进行了短暂的逗留。

  赵妍:你是如何确立这种写作手法并让其成为你的个人特色的?

  梅丽丝:如果非要找原因的话,我的教育背景可能有些关系。另外,我也曾经做过旅游杂志的出版人,个人对气象、地理学也特别感兴趣,我的工作也让我经常把玩地图。我个人的生活背景也与此有关。我出生在法国的一个港口城市,我的祖父、父亲都是水手,一个港口就代表着开放性、动荡和变化。我的写作就是为了捕捉这些动荡和变化,我希望读者能在我作品中读到的也是这些感官上的经验,而非知识分子脑力思辨上的经验。

  (编辑:李万欣)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