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 资料图片
12月19日凌晨,电影表演艺术家谢芳在睡梦中安然离世,享年89岁。听到谢芳逝世的消息后,她生前的亲友、影迷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哀悼,追念她优雅大方的银幕形象,回忆她曾经饰演的那些动人角色。相声演员姜昆唏嘘不已,他向媒体展示了前段时间为谢芳庆生所写的书法作品:“屏幕织妙境,谢者绽馨芳。青春三部,成就经典世无双。豪放饰林道静,典雅陶岚形象,不朽影时光。忆舞台姐妹,民族意魂长……”
谢芳爱电影、爱表演,创造了很多经典角色,但她并不是电影科班出身,也没经过任何专业训练。“我扮演的角色来自生活,衡量角色的标准也在于生活”。谢芳第一次与电影结缘就是《青春之歌》。1959年初,北京电影制片厂准备把小说《青春之歌》拍成电影,在全国征集选拔饰演林道静的演员。丰富的舞台经验和独特气质让谢芳脱颖而出。
谢芳全身心投入每次拍摄,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拍摄期间,她几乎每天都要从头至尾捋一遍剧本,对剧本中每句台词的含义、语调,对每个镜头中人物情感的推进、动作的设计,以及哪一场戏穿什么服装、用什么道具、梳什么头式、围哪条围巾,都要做精细的设想和安排。如此的用心与努力,造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革命女性形象。1959年10月1日,《青春之歌》在北京公映,电影院场场爆满,“林道静”成为全国人心中的“女神”。
此后,谢芳又先后主演了谢铁骊导演的《早春二月》、谢晋导演的《舞台姐妹》,它们连同《青春之歌》被观众称为“青春三部曲”,“青春”“知性女性”成为谢芳表演的代名词。1961年,周恩来总理提议评选电影界“新中国人民演员”,最后评出22位。观众称他们为“二十二大电影明星”,谢芳位列其中。
作为演员,谢芳扎实的演技背后是“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坚持,是“十年磨一剑”的刻苦。谢芳始终认为,吃苦是演员的必修课。在拍摄中,无论是炎夏里穿着棉袄在灯下炙烤,还是深秋初冬之际穿着单薄衣衫在雨中漫步,谢芳全部亲自完成,从不用替身。
即使到了古稀之龄,身体抱恙,谢芳仍在每部戏中全情投入。2007年,谢芳在光明日报上撰文纪念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时提道,“一辈子的支气管炎,一上楼就喘,可我还是慢慢腾腾地一步一歇地挣扎着爬到九层楼的楼顶上去拍戏”。
演好戏需要演员能吃苦,也需要演员善于创新。谢芳有一套自己摸索出的表演法则:艺术贵在标新立异——在荧屏、银幕上,演员只要露出一点点观众以前不曾见过的风韵,他们就会喝彩,就会经久不忘,所以演员切记不可墨守成规,要敢于创新。此外,演员还要善于联想,善于领悟要点,努力寻求明确不误的潜台词、潜意识,内心有的要比表现出来的多。
《青春之歌》中,反映“一二·九”运动的一幕是全片高潮。林道静、江华、王晓燕和无数北大师生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与群众一起行进,气势雄浑,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镜头。谢芳后来回忆说,拍摄那一天,林道静一手把住电车门,一手挥动着,高呼:“大家不要怕这白色恐怖,团结起来,同学们,冲啊!”这句台词就是她自己设计的。
一直以来,谢芳认为自己是幸福的:有这么多人记得我,我感到很幸福。她在自传中写道:“当青春在的时候,就要努力追逐你的梦想……当青春流逝,生命几近尽头的时候,我们要坦然面对,笑着走,给后人留下一些真善美的印记。”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