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佳
采访人:吕加
被访人:李可
《杜拉拉升职记》的第三部《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新鲜出炉了,封面上除了和前两部一样印着“中国白领必读的职场修炼小说”“她的故事比比尔·盖茨的更值得参考”之外,还赫然写着“《杜拉拉》系列销量突破300万”——估计这数字没多少水分,因为“杜拉拉”实在太热了,电影、话剧都已面世,电视剧也呼之欲出,徐静蕾和姚晨都赚了,王珞丹也当上女一号了……如果你不知道“杜拉拉”,估计最近三四年你都没在国内。
话说回来,哪个畅销书作家不是趁机大肆宣传整天露脸呢?但李可不是,她(或他?)依旧只接受邮件采访,依旧不发表照片,藏在“杜拉拉”背后,在保持神秘感的同时保持了另一种吸引力。我们只能从这篇人物专访中,观察她,猜想她……
从内容上讲,《杜拉拉3》在人物和场景上是1和2的延续,但在主旨上有所升华。已经迈入中产行列的杜拉拉,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四处面试,历经半年却功败垂成,但她决意将跳槽进行到底,直到她如愿以偿拿到了500强美资公司的OFFER,离开了工作八年的DB,奔向新生活。当然,拉拉与王伟之间的感情也会有所交代——其实小说的英文名更有深意:Fighting For Flying,你琢磨下,是不是比“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要隽永?
关于《杜拉拉》
“它的现实主义,超越了职场”
记者:书中讲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个与本部门领导不合的销售人员,欲转投其他部门,而还没有得到确切的合同,她就急切“逼迫”本部门领导在调动同意书上签字,最后闹了个“两头不着”——年轻气盛的白领,有时候还真的容易在离职时“出一口恶气”,对此你怎么看?
李可:人员总是会有流动的,苏浅唱想申请调动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她太着急了,太过逼迫,会让经理觉得她不尊重自己,何况是一个为了培养她付出心血的经理,并不是她的仇敌。离职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有更好的机会,也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但不应该是为了出一口恶气。
记者:你提出一个观点:既然你不在乎我的死活,我又何必被你利用——来说明如果不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会导致不良后果,但很多领导没有精力去关注每年一度的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或者根本就是留一手,碰到这样的领导应该怎么办?
李可:假如你运气不好碰到这样的上司,你最好多从“交换”的角度考虑怎么合作了。
[NextPage]记者:前两本书中你就提过,“这些观念并不局限于在外企运用”,这一本你又提出“超越职场,热爱生活”,是不是希望你的新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比如从“职场工具书”到“人生的心灵鸡汤”啥的?
李可:现实是庞大而复杂的,我所写的只表达出了很少的一部分。我是个比较关注现实的人,比如医疗、保险、教育、房子……我希望我写的东西能够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一点指导意义。职场和生活是不可能完全割裂的,《杜拉拉》系列是职场小说,但它有着超越职场的现实主义态度。
记者:《杜拉拉1》,比较休闲,但有人读来觉得“浅”;《杜拉拉2》,知识性加强了不少,但也有人反映读着“累”;《杜拉拉3》,目前我认为是结合得比较好的,在故事的可读性和知识的升级版之间找到了平衡,吸引人想要一口气读完——是你结合了《杜拉拉1》和《杜拉拉2》的成败,刻意在《杜拉拉3》中提高呢?还是写得越多,水平自然就提升了呢?
李可:我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回忆自己曾经非常需要哪些方面的点拨,会告诫自己不要写废话空话,要写能帮助到他人的东西。
记者:你浏览过其他职场小说吗?其中有一些书讲述了很多企业黑幕,令读者感到沉重,对此你怎么看?
李可:别的职场书,应该由市场以及时间来评价,我不能因为偶然红了本《杜拉拉》就胡说八道,那会让喜欢杜拉拉的人扫兴。
记者:《杜拉拉》,是写到写不动为止,还是卖不动为止?
李可:我一开始就在书中说过,如果想成为一个好的HRD,杜拉拉最好到C&B、TRAINING等HR职能轮岗个三四年,或者能在一个HR GENERALIST(通才,指全职能)的岗位上锻炼至少两年,也就是说,《杜拉拉》的写作还会继续,但这个战线不会拖得太长,我属于绝对不愿意凑数的人,要做就做到最好,我不会写到卖不动为止。
“想当中产?必须奋斗!”
记者:新书封面写着“超越职场,热爱生活”,你也说“升职加薪充满诱惑,但白领真正向往的却是没有压力的生活”,但现实是很多人不停地加班,甚至过劳死,最近更有富士康员工十一连跳事件触目惊心,对此你怎么看?
李可:我不好评论“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我只想说,升职加薪不是生活的目的,杜拉拉所传输的理念是靠个人的持续努力,奋斗获得成功。事实上,就大部分情况而言,大学毕业后没有干上个十五到二十年,就期望成为中产阶层是不太现实的。除非你运气特别好,一个典型的中产阶层是靠持续的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
记者:本来白领们就焦虑,在对股票、对楼市的判断上,你又犀利地指出“焦虑的根源在于机会来临时没看出来,更没把握住”,让人愈加觉得自己是坐等良机丧失啊。
李可:很多焦虑其实是有办法缓解的,比如通过取舍。优秀的人才有一些共性:敏锐的判断力,卓越的影响力,高效驱动业绩的能力。判断力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别人都还没看出来是机会,你就先看出来了,光看出来还不够,还得抓紧采取行动把握住机会,甭管情况多复杂,你都能很快就抓住问题的关键,说话到点儿上,做事靠谱。
记者:如果暂时还不具有判断力、影响力等能力,又该如何把握机会呢?能简单谈谈你的理财观吗? [NextPage]
李可:如果不知道哪里高哪里低,至少可以研究历史数据和宏观经济现状,以帮助判断走势。如果还是没有明确的感觉,那就观望。有人说,大盘在底部的时候也有10%的股票创出了新高——确实是事实,但是,我个人会跟随大势,因为比如中国A股,将近两千只股票,你认为你属于抓得出那10%股票的群体吗?
关于投资经验,巴菲特说得肯定比我好,也更有号召力。我只有一个建议,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也只有一条亘古不灭的真理可以重复,那就是高抛低吸。
记者:拉拉和王伟的办公室恋情总算因为离开了同一个办公室而成立,但电影中同样情况下海伦就走了,所以你觉得办公室恋情是否弊大于利?
李可:不能简单地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果办公室恋情真的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最好的情况当然是两人的事业都不受影响,感情也能得到保护。
“我分享观点,不分享生活”
记者:《杜拉拉》系列肯定让你拿到了巨额稿费,你是如何犒赏自己的?
李可:我特别想学画画,钢笔漫画。但是现在我没有时间,以后我肯定会去学。我做学生的时候图画成绩一般在60分左右,最低的分数为0分。我很明白艺术需要天分,但我还是很坚定地计划学画画,也考虑学作曲,我喜欢这两样事情,我幻想有一天,我的画能得到大众的喜欢,我的画能很传神。
记者:写《杜拉拉》之后,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李可:基本上,我分享观点,不分享生活。事实上,这就是我的人生观之一。
我的人生观没有太大改变。我的思想已经过了长身体的年龄,基本定型了,会丰富和修正,但不会颠覆。
记者:你平时的阅读偏好是什么?《三国演义》给了你灵感吗?因为你说过,“翻翻《三国》诸葛亮治蜀,我们会发现,其实SOP、SMART原则不就是我们几千年前就采用的‘法制’吗!”
李可:最近在看《宽心》和《舍得》,不错的书,还向大家推荐《穷爸爸和富爸爸》。
记者:你只接受邮件采访,是刻意保护自己吗?
李可:不是,价值观罢了。
记者:你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生动的热爱生活的人”,在你看来,怎样的人,符合这种定义?
李可: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比如空气、食物、运动、读书。
最幸福的事情是健康、自由支配时间,和为他人做一点贡献。
我的梦想是空气好、不塞车、素质教育深入人心。
(实习编辑:郭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