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重写《三坊七巷》 对话李师江

2010-04-16 17:36:57来源:海峡都市报    作者:

   


    《三坊七巷》故事梗概:

    三坊七巷世家陈承影出仕归隐,致力于家庭和乡间教育,对七子二女精心调教,写下了“六子登科”的传奇。娓娓道来的家事中带出了国势颓微时,军民保家卫国的悲壮情怀。

    福州的文化底蕴在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出了如此之多的显赫人物:林则徐、甘国宝、陈寿祺、沈葆桢、严复、林旭、林觉民、陈季良、冰心……福州近代的历史如此惊心动魄且与中国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福州曾经如此牛气”,作家李师江用这样的话概括他对三坊七巷的印象。

    “很早以前我走在三坊七巷,跟在北京的大杂院区域行走的感觉异曲同工,既觉得亲切,有历史感,也觉得是贫民区。而如今有一种‘闹中取静’的意趣。”日前,在福建省文联、福建文学院组织策划下,作家李师江完成了20万字的白话章回小说《三坊七巷》,讲述了一门六子登科的世家故事,三山书香文脉的教育传奇。本报即将独家连载李师江《三坊七巷》。

    “如果三坊七巷变成商品房,福州就没了心脏”

    海都:你是宁德人,在福州呆过的时间其实并不久,三坊七巷为何感动你?李师江:

    对三坊七巷,创作期间,我主要出自于一种特别震惊的情感。第一个震惊点就是,以前我并不非常了解三坊七巷,由于在写作期间的调查搜集资料,我才发现三坊七巷出过的人物如此之多,福州近代的历史如此惊心动魄且与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我绝对想不到福州曾经如此牛气,这不但对福州以外的人来说不知道,即便对我这样生活过三年的人来说,也仅是很模糊的印象。第二个震惊点就是,三坊七巷曾经有过“被开发”的危险,现在的衣锦坊就被开发掉了一块,是市民们争取保留下的历史遗产,这真令人后怕。如果三坊七巷变成商品房,福州就没了心脏了。[NextPage]

    我想凡是有历史感的人,在三坊七巷这样的地方,肯定有一种被融入历史的感觉。除了房地产商,谁也不希望这样的遗迹被现代人的贪婪吞没。

    我写这部作品,亦是对出于历史的致敬与珍惜之情,并希望广而告之。

    ◎对话

    “选择素材和人物,我几乎到了绝路”

    海都:写三坊七巷可以有很多个角度,不同人看有不同的三坊七巷,它的古老建筑、它的文化内涵、在那里生活着近代中国头脑最先进最激进最能感动中国的人物,福州作家北北也曾写过三坊七巷,拍成了纪录片,南帆的《辛亥年的枪声》也写到这里,重写这个题材如何考虑角度的选择?李师江:

    作为小说或者电视剧来说,三坊七巷看起来很好写,其实取材最难。好写,因为它有一个庞大的故事资源——军事、政治、商业、革命、文化等值得一写的人物应有尽有,用之不竭。可是动笔的时候,你就犯难了:任何一个单独的故事都不能道出三坊七巷的韵味,特别是在大众眼里的书香余韵,各有各的角度和说道,众口难调。你还必须考虑一个“出新”的问题,比如说你写商业奇才,人家《乔家大院》早玩完了;你写政治人物历史风云,已是数不胜数。又要写新鲜的题材,又要能表现三坊七巷的底蕴,这两道关把我逼进死胡同。

    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诸多人物创造的业绩并不发生在三坊七巷,都是在外边成功立业,只有告老还乡时居住在此。而我们作为表现三坊七巷底蕴的一部作品,必须要求大部分场景都在三坊七巷中,这简直是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要满足以上三点,因此在选择素材人物时,我将他们一个一个拿出来,一个个地放弃,曾经一度到了绝处。

    海都:如果要评选当时的“感动中国”,那在三坊七巷里会有很多人入选。为什么虚构了陈承影这样的人物,他能代表三坊七巷甚至福州人的什么品质和内涵?李师江:

    选定小说主人公陈承影这样的人物,有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味道。有一天我想起以前我想都不会想的“六子登科”这样世家的故事(注:原型即陈宝琛之父陈承裘,陈承裘有七男,除第五子幼殇,余六子俱登科甲,陈氏民居又称“六子科甲宅”。陈氏故居在今文儒坊),突然间觉得这个故事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达到我们所要追求的深层次的目的。于是我和文学院的吕纯晖院长通了电话,她以小说家的直觉也说这个好,确定以古代的教育题材为故事核心,并且对现实有借鉴意义。之后让我写构思,我写陈承影出仕回三坊七巷,精心培育子女成才,致力于教育的故事。就这样确定下来,再无更改。也就是说,这个故事能符合我以上的三点要求。第一,通过陈承影致力家族教育的故事,培育出“六子登科”的封建繁荣文化景象,能够表现三坊七巷的文脉所在,这是三坊七巷人才涌现的原动力,这是底蕴所在。而其子女的成长轨迹则可以把福州的历史风云概括,做到“以家事为核心,国事寓于家事”的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第二,这个故事在传统戏剧中是常有题材,而在现代作品中,则是新的教育题材,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第三,故事场景大部分可以发生在三坊七巷之中。

    “一个大的家族往往是时代文化精华的凝聚”

    海都:按照我的理解陈承影是一个传统的严父,尊儒重教,他辞官不做,专门在家培养他的孩子,他有重视教育很鲜明的特点,但他的方法又有比较严苛的一面,为孩子做决定,包括婚姻、考学等等。教育为题,其实很难写得精彩,要有故事,要有观念,又要反映出那个时代,怎么在这些方面斡旋?李师江:

    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就是让子女成才,有自己的人格和人生观,而子女的人生轨迹又与时代风云比如说马江海战、甲午风云等联系起来,将家事与国事熔于一炉。其次,这个“六子登科”的故事后面还包含这么一个主题:家族教育的根源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光宗耀祖吗?并非如此,因为一个家族的强大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基础,古代致力于培养世家,客观上对传统观念和文明的传承,乃至民族文化精华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一个大的家族往往是时代文化精华的凝聚。[NextPage]

    “写完《三坊七巷》再写现实小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了”

    记者:如今的阅读很难得看到章回体体例的小说了,我个人感觉你的这一次尝试比较符合这样的古老故事,虽是章回体,但情节和语言都不拖沓,我也发现一些很有时代气息的语句词——“蜗居”等等,是为了写得轻松时尚吗?李师江:

    没有刻意用之,只是在古代和现在比较相通的语句可以借用一下。策划方告诉我这个小说是作为电视剧的底本,因此在故事容量上要比较大,时间又比较紧,所以必须用简洁的笔触把故事写出来。

    不过,虽然是个很好的题材,但毕竟算是命题小说,要符合策划方福建文联和文学院的基本想法,必须沟通与磨合,这点对提意见的人来说很好办,对写作者来说很折磨。第二,毕竟是虚构历史小说,一些资料需要边写边查,包括古代的一些制度什么,时时有疑问,有时要去讨教对历史了解的朋友,工作量加大好多倍。写完历史的东西,再写现实小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了。

    (实习编辑:郭婧涵)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