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代亚杰
《镜子》
采访者:代亚杰
受访者:朱锋
如果问摄影是什么,相信不同的摄影师给出的答案也会不尽相同,而摄影师朱锋通过扫描仪直接扫描镜子实物,得到一幅幅没有具象内容的色彩图景。虽然是摆脱相机得到了另类图像,但这些图像的本质却和摄影一样,探寻摄影最基础的语言“光”与“时间”的永恒。
形式和内容一直是支撑作品的两个不同维度,观看朱锋的作品如果我们把他归纳为抽象视觉的一种形式,那么,在画面的视觉呈现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冷抽象主义的彼埃·蒙德里安,在表现手法看似简单的光与色组成的几何图案里,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简化为线和面的组合。通过这种更“纯粹”的表现,从而摆脱了主观感情和表象的制约,朱锋的作品反而更接近了摄影的本质。
记者:正如你介绍的《镜子》这组作品是对光和时间的探索,这两个元素一直是摄影最基本的语言,这次为什么会选择对摄影最基础语言的尝试?
这次送展的是最新的《镜子》,这组作品开始于2008年,光和时间是摄影绕不过去的两个基本元素,摄影的本质其实就是这两样东西,围绕这两样东西,我找到了扫描仪这样的媒介,抛弃相机来探讨摄影的可能。
记者:你觉得《镜子》这组作品如何体现了“时间”元素?
相机的光圈和快门在技术上解决了光和时间的问题,但是时间体现在作品中是完全抽象的概念,它可以让你感觉到这是过去,也可以让你感觉到这是未来。但《镜子》这组作品我想应该是着眼于当下,就像镜子既没有照见过去,也没法照见未来,诚实的反应当下。
一方面,做镜子这组作品,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慢慢等待,等待扫描仪的光在镜子上缓缓流过,等待镜子上的光在反射给扫描仪,等待扫描仪把光转化为可见的色,在等待的过程中,时间转化为活生生的可以感受的生命体验。另外一方面,这抽象的概念,正好对应着静静等待后出现的抽象图像,具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时间,但是对于理解时间的本质,用最直接的方式可能就是用抽象的方式来体现最为合适。
《镜子》
记者:镜子作为本身不带有任何属性的物体,完全反射光线,你为什么会选择镜子这种媒介?
镜子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是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这种直接的力量。
记者:在你这组作品的实验性研究的过程中,你都实验了哪些媒介?还有没有其他比较好玩的效果出现?
在选择媒介上我是想清楚了就要镜子,其他媒介没有试过,但是出现的效果,是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直到出现我需要的。[NextPage]
《镜子》2008年
记者:在你这组作品刚开始的画面呈现上是有镜子的出现,后来为什么选择把镜子本身剥离出来,只留下镜子里面的色彩?
镜子既有作为物的物质属性,同时镜子又具有非物的精神属性。作品中镜子从有到无的过程其实就是从镜子的物质属性一步一步进入镜子精神属性的过程,当具象的镜子被剥离掉的时候,更多的可能性出现了,限制越少,可能性越多。我需要一种更加简洁的形式直接指向事物的本质。
记者:这组作品制作的过程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现在展现的只是结果,你有没有考虑过在展览形式上对过程的一些呈现?
这还是要回到摄影来说这组作品,我做这组作品还是限制在摄影的范围之内探讨摄影的可能性,而摄影传统的呈现方式就是把摄影的结果,一张照片,展示给你看,我在呈现方式上没有进行过多的探讨,还是希望作品回到摄影本身。
记者:观看你的创作历程,从《失乐园》《爱情就是巧克力》《上海零度》《片面》《镜子》等,既有虚焦的照片又有并置的影像,到最新对光的研究,你的创作领域似乎涉及很多的领域?
看起来是这样,但最终解决的还是自己的问题。围绕生活和摄影两条线索进行。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要拍照?》 2008年
记者:在之前的作品《片面》《我是谁?》更像是提出了一个疑问,《镜子》这组作品似乎已经清晰了自己的内心,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是否处于不同的个人状态?
《片面》是我拍他人,《我是谁》是我请他人拍我。《片面》关于肖像的面相分析,照片是将两个由左右脸分别复制、重组而成的虚构的人物肖像并置而成,真实的肖像已经抽离。我想在这组照片中通过两张略有区别的肖像,体现人和事物的两面性:严肃与幽默、真实与虚构,人物内心的从容与紧张、得意与伤感、真诚与虚伪等等的细微差别,以及种种矛盾对立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我是谁》这组作品在美国完成,我想通过照片传达自己在美国的感受,我用衣服将整个头包住,只剩下一个躯体在美国陌生的环境中请他人为我拍下一张到此一游的纪念照,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封闭的自我和一个开放的环境的合影。解决的问题看似不同,其实都是在关注人的种种问题,最终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只是借助不同的摄影方式来完成。《镜子》也是一样,不同阶段解决不同问题。
记者:相较于《二手现实》系列是对现实图像的复制,《镜子》系列对光的复制,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二手现实》是翻拍现成的图片,可以说是摄影的摄影,《镜子》的做法和翻拍也有点类似,一般来说,对于现成图像的采集,除了翻拍那就是扫描,而利用翻拍和扫描进行创作已经不是问题了,尤其是数码摄影出现后,记录图像的载体已经从胶片转到了CCD这样一个神奇的东西,大大拓展了摄影的空间,扫描仪也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技术,用了和数码相机同样的载体CCD记录图像。所以在数码时代,技术的发展已经大大拓展的摄影的空间。《镜子》这组作品也正好在这个时候将之前翻拍的方式转换为扫描,将现成的图片转换为镜子实物。借助扫描镜子完成了关于光的肖像。[NextPage]
《二手现实》2004年
记者:在你的《片面》《星云图》这两组作品中,明显能感觉到托马斯·卢夫的痕迹,你如何看待托马斯·卢夫作品和你作品之间的关系?
之前非常喜欢托马斯·卢夫,喜欢他对摄影的认识,以及喜欢他对摄影认识的打破,他一直在拓展摄影的种种可能,而且特别能够抓住摄影的本质。《片面》《星云图》可以说是对托马斯·卢夫的致敬。
记者:形式和内容是支持作品的两个不同维度,你曾经说“形式是你惟一的追求”,现在是否还坚持同样的观点?没有内容的支撑是否影响作品的厚度和深度?
对于形式可以理解为摄影的方法,手法本身,摄影本来就是依赖技术的产物,作品的表现形式,制作方法,一切外在可见东西都会呈现在作品外貌上面,我说的形式就是用何种手段去完成你的作品,因为视觉作品最终还是通过眼睛去观看的,观看是进入视觉作品的第一步,然后才会去感受或者理解其背后的内容,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传统还是现代,伟大的艺术家留下来的作品,你总能够辨认得出来,这就是视觉艺术所谓的最基本的形式。就像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内容其实就这么点,但是就这么点内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伟大的山水画家,这就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我后面其实还有一句,就是“追求空的本质”,就像生命一样,多么精彩完美的一生,终究还是空的,但在生命结束之前,总是在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填满你的生活。
《片面》 2006年
记者:在目前手机摄影和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已经给摄影带来了太多的改变,就像刘铮之前的《自拍》完全是靠互联网征集起来的一组作品,在你看来以后摄影师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哪些地方?
如果只是工具的改变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就认为摄影会有多大的改变,我认为对摄影的认识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刘铮都已经做到了连照片是不是你自己拍的都不是问题了,如果我们还在停留在照片用相机拍还是用手机拍这个问题上,那么我们就没有真正看到刘铮《自拍》作品的价值所在。看摄影师的价值,就是看摄影师的思想有没有价值。
记者:如果让你给摄影下个定义,你觉得摄影是什么?
摄影对我来说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摄影师:朱锋
(编辑:刘颖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