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华克作品《高原人》之一
日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士
影展期间,笔者有幸就摄影艺术表现与多介质照片打印技术等问题,对薛华克进行了专访。
黑白藏族人像作品
据薛华克介绍,此次展出的黑白藏族人像作品是使用哈苏和徕卡胶片相机拍摄。经过电分或扫描后,用Epson Stylus Pro 9800,在爱普生高质量亚光照片纸(250)上进行图像输出。按照传统的观念:暗房手工显影、洗印是黑白照片最佳的输出形式,也是表现西藏人像这类题材和风格照片的最佳方式。“此次,缘何采用大幅面打印机这种看似工业方式的制作手段呢?”
面对笔者的疑问,薛华克如是说:手工暗房的确有它独到的优势。但在制作照片时,成像效果的好与坏,更多取决于暗房师的手艺。同时,暗房操作时,不能对底片随意地进行加光和减光处理,放大大尺寸照片时光源很难控制,要做很多试样才能成功。而相对数码输出方式,则更为简捷。其可控性更强,尤其在制作展览照片方面,照片打印的优势更加突出。这正是他这次展览中选择打印输出的原因之一。此外,从影调的把握来看,数码打印可以很方便地在电脑上对影调进行调整。这次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照片全部由薛华克自己在家里输出的。对他这样的暗房老手来说,暗房放大一张相同高质量照片的时间大概可以用照片打印机输出10张,也就是说数码输出的速度是暗房手工制作的10倍,对暗房技术一般的人而言,这个差距会更大。
“假如说,一个没有掌握暗房技术的人,用暗房输出的品质未必比打印的好?可以这样理解吗?”笔者的追问得到了薛华克的认同。“过去一个好的暗房师非常受人尊重,以至于有一个说法叫做—‘三分拍摄,七分暗房’。其实并不是暗房真正占了七分,从摄影的表现内涵来讲,应该是七分拍摄甚至是更多。‘三分拍摄,七分暗房’的说法是强调后期暗房制作的重要性,在纯粹靠手工洗印的年代,确实是这样。而打印输出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很快地在电脑上调整,你自己可以感受是“黑”好还是“暗”好,你在电脑上已经看见自己的作品是什么样。
塔吉克族彩色人像作品
“另外一组塔吉克族彩色人像作品又是如何孕育而出呢?”
据薛华克透露,这是他第一次在画布上输出照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塔吉克族彩色人像是用单反数码相机拍摄,在亚光纯棉油画布上打印输出后,裱以清漆。从现场展出的照片效果来看,刷了清漆的照片显得更加清亮、剔透,并呈现出一种油画般的暖调华彩,有着非常好的视觉效果。清漆的使用,还对照片以及画布起到保护作用。像这种照片制作方式,在照片打印技术出现以前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数码输出与传统冲印的融合与发展
薛华克目前担任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摄影系主任,学校两年前购置了一台爱普生Epson Stylus Pro 7600大幅面打印机,最近又分别购置了Epson Stylus Pro9800和Pro4800。2002年,为了摄影教学和实践的需要,中国美术学院建了20多间独立的学生暗房,也减到了现在的10间。在教学课程规划上,他也计划将胶片摄影放到《摄影史》的课程里去讲。他告诉记者:自从用数码相机完成了《高原人》的拍摄创作之后,就觉得没有必要用哈苏了。如果1亿像素的数码相机实现民用,像8*
对摄影学生的寄语
在摄影理论知识层面,薛华克表示,无论是在专业艺术院校学习摄影,还是自学,有两个方面的修养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摄影史”是每一个投身摄影行业的人所必读的一课。你要知道摄影都有哪些艺术表现形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在摄影中占主流的摄影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其他的又为什么是分支而不是主流,等等。我把它比喻为摄影的“纵坐标”。而摄影的“横坐标”就是要研究当代的艺术,包括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商业摄影和沙龙摄影,等等。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摄影家,必须学会在“横坐标”和“竖坐标”的地方找到自己艺术创作的切入点。只要你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下一步如何走,怎么走,就会更加清晰明了,这是学摄影必须要做的事情。
结语:“简单而真实”的追求
“有人说过,摄影师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因为被感动而摄影;一种是为了感动别人而拍摄。杭州是一个非常婉约的地方,作为一名在那儿长大的摄影人,跑到西部高原肯定反差非常大,这种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反差,对您的摄影创作有什么影响吗?”记者的这个问题在薛华克那里并未得到预期的答案。他告诉记者,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没有激情的人”,很少有能够让他激动的事情。他拍摄西部人物,也是抱着一种平常的心态。“找一个跟内心起反应的题材”是薛华克摄影创作的准则,这一题材必须是一个充满人性的题材,必须让所有向往真善美的人都看得懂。一如他所钟爱的旁轴相机,薛华克在生活中也追求一种“简单”的状态。
当记者谈到“艺术的个性化标准”时,薛华克认为,不是所有的摄影家都追求风格。就如治学的“三个境界”,最后一个境界叫“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到了这个境界,真正理解你的人就很少。“前一天有一个70多岁老人来看我的影展,他握着我的手,坐在那儿说了很久很久的话,后来又站在照片前久久不愿离去。”在薛华克看来,老人走过了人生的大半程,酸甜苦辣全在他的心里,他看照片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他的人生。这正是薛华克的照片所追求的东西。这一理念也体现在他对照片“标题”的“省略”。薛华克的《高原人》影展,恐怕是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为数不多的没有标题注释的展览之一。在薛华克看来,将标题“省略”,更有利于发挥摄影语言本身的表现力,让观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照片的内涵上,用心去感受,与照片直接对话。
在高原人物的摄影中,薛华克力求追寻一种“真实的人的感觉”,他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胶片还是数码,都是一样的,都仅仅是一种表达的工具而已。他反复强调“自己做人很简单”,对他而言,“上路(去拍摄)就意味着回家。”正是在这种淳朴和简单的理念支配下,薛华克用他的真情和艰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清纯如水、单纯如诉的高原人的生命瞬间影像。明年5到8月份,这些照片还将远赴欧洲做巡回展览,我们在此祝他和他的摄影艺术一路走好。
(编辑:子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