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余德耀:谱写未来的历史 留下个人的传奇

2016-11-30 09:25:30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何妍婷

   
“我们如何进入历史?”这是余德耀先生谈到很多次的命题,他还写下“信、望、爱”三个字,在宗教层面之外,这三个字或许也包含了有关艺术的意义。

1.jpg
余德耀美术馆及余德耀基金会创办人余德耀先生


  采访者:何妍婷


  受访者:余德耀


  导言: “我们如何进入历史?”这是余德耀先生谈到很多次的命题,他还写下“信、望、爱”三个字,在宗教层面之外,这三个字或许也包含了有关艺术的意义。对美的信仰、盼望和热爱,以此方式来实现永恒。从美术馆开放至今两年半,余德耀先生几乎将重心全部投入艺术,从开馆的“天人之际”为起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就成为超越时间的某种存在,从“雨屋”、“贾科梅蒂回顾展”、“安迪·沃霍尔:影子”等重量级的国际性展览,到“南辕北辙——杨福东作品展”等个案研究,再到扶持年轻艺术家的“项目空间”系列展览,通过艺术联结时空,余德耀美术馆正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历史。


2.jpg
贾科梅蒂回顾展现场 (摄影/Alessandro Wang)


  谱写未来的历史


  记者:余德耀美术馆自开馆以来,举办了数次令人瞩目的大展,尤其是 “雨屋”、“贾科梅蒂回顾展”和现在正在展出的“安迪·沃霍尔:影子”,您是如何对艺术家以及这些展览进行选择的,是否有一套标准?美术馆自身的性格特点又是怎么去建立的呢?


  余德耀:我是爱国华侨,太太是上海人,所以我们选择上海作为余德耀美术馆的落着地。从美术馆的框架、主题思想、定位到运行机制,我们都进行过具体的探索,尤其是在开馆前的五年内,我们会举办一年一次的“巴厘岛会谈”,邀请知名学者、艺术家、策展人及美术馆馆长到巴厘岛,探讨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发展环境、美术馆普遍的状况与问题以及美术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那几年,我们进行了很多探讨与论证,但总之,坚持一个原则:立足上海、面向世界;收而不藏、与众乐乐!


  另一方面,我们的收藏也多少反映了我们所关注的几个方向,比如以中国当代艺术史为线索,慢慢梳理出一条80、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我们也收藏了许多著名美术馆或者藏家有意收藏的西方大型装置或者大师的作品,把国际的目光引向上海,同时探讨中西方当代艺术中的异同。我们也希望可以参与到当代艺术的未来,共同谱写未来的历史,所以会收藏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意图通过这种挖掘和收藏的方式对当下的状况进行记录,也对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jpg
“安迪·沃霍尔:影子”展览现场 (摄影/JJYPHOTO)


  记者:美术馆这两年多来,精彩的展览层出不穷,您如何看待美术馆开馆以来的成就?


  余德耀:了解我们的定位、主旨和出发点以后,就不难看出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的展览。一部分的展览会与余德耀的收藏有关,但不仅限于此。有时候一些超大体量的国际性作品,在运输方面会有些困难,国内观众直面作品、并与作品互动的机会就很少,但国内需要从国外引进一些展览,使观众在不出国门的情况下就能见到国际上的重要作品,所以我们收藏雨屋也做雨屋的展览,将来还会做巡回展出;同时,我们也做贾科梅蒂亚洲首次最大规模的回顾展、“安迪·沃霍尔:影子”,因为贾科梅蒂和安迪·沃霍尔影响了几代中国艺术家的成长,以前在国内很少可以亲历这些国际性的展览,哪怕是学艺术的或者国内艺术家都很难见到这种级别的展。在展览期间,来自泰特现代美术馆、MoMA、蓬皮杜艺术中心等机构的馆长和馆员都前来美术馆进行参观和交流,而举办这些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展览,是余德耀美术馆的追求之一,它的使命不仅仅是作为一座私人美术馆去展览创始人的个人收藏,而是真正为公众建立起一所可以开拓自身眼界、培育自己艺术审美的美术馆,同时我们也力图为年轻的艺术家们建立一个平台,使他们可以自由地与观众、与国内外的同行及艺术机构进行互动和交流。


  当然,展览是观众接触到作品和美术馆理念最直接的方式,但不是唯一途径。我们一直探索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渠道进入美术馆,正如刚才提到的这些展览,每次都会推出配套的公共教育活动,比如亲子活动、手工坊、免费导览等等,这些都是细水长流的。可能这一块没有一个展览那么轰动一时,但确确实实地使整个展览生动起来。除了活动以外,我们还有一个很强大的团队,就是志愿者,高中生、大学生、社区的居民,美术馆敞开大门欢迎他们参与到美术馆的建设中来,而他们同样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我们。我希望余德耀美术馆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把艺术融入个人生活的方式,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观众们对此也并不是无动于衷的,他们让我看到,只要你愿意迎接他们,有时候这些回应远比你期待或者想像的要响亮得多。


  美术馆是思想的殿堂。作为一个藏家去建立美术馆,这其中多少也包含了我个人的思考。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的美术馆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所以我有一套自己的“美术馆行为准则”,余德耀美术馆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是不能被违背的,国内的很多美术馆会去妥协,理由是觉得这是国情。最近,我也批评了蓬皮杜艺术中心在上海展览中心做的“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在媒体面前比较直白地讲出我的感受。我希望余德耀美术馆可以凭借它的行为准则、不断努力,成为受大家尊重的美术馆。我们开馆至今已有不错的成果,但还是要经过未来数年的认证。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


4.jpg
《雨屋》 2015 余德耀收藏


  筹划第二个美术馆,建立余德耀美术馆的永久收藏


  记者:您在印尼曾经是第一个申请私人美术馆的人,当时是怎么考量的?从个人收藏到成立基金会,再到运营一家美术馆,这种身份转变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余德耀:有时候,一件工作或者一种行为、一个决定,往往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作出的。收藏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想有一个空间,看看自己的收藏,并与大家共同分享艺术。当时在印尼,我刚好有一个空间,就开始装修,每两个月都要从上海回印尼一趟去监工,持续了一年半才做好。在一年半里,我见了很多朋友,询问怎么样做空间,是不是要申请政府的许可?最后决定申请一个美术馆执照,雅加达市政府从来没有接触过美术馆执照的申请,所以我们是第一家真正政府授权的私人美术馆。开幕时,当时的总统也出席了。从2008年到2013年,空间运营了五年多,一年做3-4次展览,但没有什么人去看,我倍感失落,所以就想在上海创立一个美术馆,把印尼最有经验的人也调到国内来。我们也同时在计划筹备一个艺术公园,有关永久收藏的一些大型艺术项目。


5.jpg
《雨屋》 2015 余德耀收藏


  记者:您如何看待自己的收藏体系?从中国和全球两条线索出发,您会选择什么样的作品?


  余德耀:以前的收藏全凭自己的喜好,有了美术馆以后,我的收藏理念会不太一样,尽管藏品必须也是我喜欢的,但同时我会考虑到机构本身,去收藏一些与市场无关的艺术品。我的理念是“收而不藏”——尽可能做展览把作品展出,尽可能把作品借展到各地,使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这些作品。关于这个理念,我也思考了很久,所以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做第二个美术馆,把我的藏品变成永久收藏。这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我知道自己病得很严重,上海的医生曾经说我只有一年的寿命,但是一年已经过去了,我还是生龙活虎,而且体重也增加了。我可能还有十年,二十年,也可能只有两三年,人最怕不确定的事情,但我会怀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准备。胰腺癌的生存率比较低,有数据统计,两年之内复发率是80%,五年之内生存率为8%,十年是1%。我希望可以在这里留下一些值得被记忆的事,希望能在社会上留下我的思考与我的力量,而不是变成匆匆过客。余德耀美术馆现在的确是一个私人美术馆,但我希望人们了解到这是一个以“美术馆”为先的艺术机构,并不是为我个人的私欲而服务,我希望发挥美术馆本身的公益性与教育职能,可以使每一个愿意接触到艺术、树立自己艺术理想的人能在这里找到通往艺术之门的钥匙,真正成为一个公众的美术馆。同时,我也想把自己的收藏分享给更多的人,使他们能够在这片地区看到更多样的艺术形态,这也是为什么我想建立第二个美术馆的原因。我现在正在积极地联络各方,也希望可以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余德耀美术馆发展至今,离不开政府与各界的扶持和信赖,我曾经说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少年树艺术人生”,但有句古话叫作“独木不林”,仅凭我个人的力量实在是有限的,但我愿意不遗余力,因为高质量的展览与美术馆不仅只是美术馆个体的成就,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佳体现,而我也真诚希望这份不遗余力可以换来更多人的同心协力,为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与美术馆运动添一份力量。我的收藏在体量和质量上都可以保证第二个美术馆开幕的水准,是达到世界顶级的。


  记者:第二个美术馆是怎样的定位?


  余德耀:余德耀美术馆的永久收藏。我的收藏虽然在永久的信托基金里,但是会永久借展给这个美术馆,因为大多数都是装置、大型雕塑、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如果政府愿意大力支持,相信美术馆的发展会有强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借展涉及的艺术品进出关及免税政策,也希望可以得到海关方面的支持。尽管我在国内生活了二十年,但并没有在这里有生意上的往来,纯粹只为了做艺术,被我后世的子孙记住。我也已经经历过生死,看透了世俗,如何回馈社会,使我在这个社会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是我在不断思考的。我相信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而人们会慢慢看到我的努力,渐渐地,四面八方的人会认可这个美术馆,从而带着它前进,带着它成长。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我想要做这一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而我的团队也同样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6.jpg
贾科梅蒂回顾展现场 (摄影/Alessandro Wang)


  余德耀美术馆植入余德耀的色彩


  记者:今年余德耀美术馆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贾科梅蒂回顾展,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贾科梅蒂作品展,进入中国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展出这样的大师作品,在运输、保险等费用上一定有高昂的成本,并耗费了两年的时间进行筹备,当时决定做这个展览的初衷是什么?中间有哪些经历让您印象深刻?


  余德耀:当时我与贾科梅蒂基金会的馆长见面谈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出发点是做一个小型的展览,预留的空间只有1600平米左右。在之后两年的谈判中,忽然法国大使、文化参赞安东尼找我,问愿不愿意把这个展览变成中法两国之间的高级别文化交流项目?我说,行。文化部的官员讨论,几个月以后,他们把这个项目真正变成法国和中国之间的高级别文化交流。当时,我太太作为美术馆的代表见证了刘延东副部长与法国外交部长的签字。那时候我们也没有大肆宣扬,但是希望能使大家看到一个高水准的展览。那天晚上很有趣,我在今日美术馆举办庆祝会,期间,我就和贾科梅蒂基金会总监凯瑟琳·格雷妮尔(Catherine Grenier)说,既然这个展览已经是国家级别的文化项目,能不能做成全球最大的贾科梅蒂个展?毕竟中国有14亿人,毕竟关于贾科梅蒂的展览很多,希望这次的展览能使大家记住我们。凯瑟琳说可以,但是成本很高。我说,没有关系,我愿意付出。展览规模从100余件雕塑和其他的作品增加至250件。我们也与长期合作的保险公司洽谈,拿到了很好的折扣,最后把这个展览做了起来。这个项目花了很多钱,但是我们很高兴,轰动全球,我觉得很自豪。


7.jpg
“安迪·沃霍尔:影子”展览现场 (摄影/JJYPHOTO)


  记者:在中国运营这样一家高水准的私人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在基金会运作、团队建设和学术支持上有哪些经验?


  余德耀:我更相信本地的团队并相信团队本地化的重要性。我也请过国外的人来担任余德耀基金会的总监,但做了一年最近离开了。我觉得,作为一家私人美术馆,观众或者艺术界人士首先可能更关注余德耀本身作为藏家的收藏特色。美术馆应该有它自身的性格特点,我一直在犹豫是否请一位专业的馆长,一旦馆长上任,我作为藏家的特色可能就不见了,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坚持自己运营的原因。比如贾科梅蒂回顾展,如果是一位专业的馆长,相信他也不敢这么去做,因为经费实在过高。但作为藏家又是美术馆的创始人,我就有这种热血,有时候一腔热血是成功的原因,所以一个年轻的美术馆,我觉得这种血性是余德耀美术馆目前所需要的。美术馆的现在团队是我一手栽培的,我个人色彩或者性格、理念慢慢地也移植到他们身上。


  记者:您是否可以谈谈对于美术馆未来发展的规划或者期许?


  余德耀:余德耀美术馆由我而起,却是通过社会各界的力量不断成长起来的,开馆以来的这三年,它的成长有目共睹。在中国运营美术馆固然不易,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十年后,二十年后呢?日积月累的探索和经验一定会推动美术馆走向另一个高度,成就它的必然是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它的耐心与支持,而不只是源于我个人的努力。在此我真诚地呼吁各界相助,我只是一个发起人,未来美术馆的拥有者终将会是社会大众,而我更希望将来有一天,来自社会的各方力量可以使美术馆在更广阔的平台为这个社会、为我们的文化事业、为公众的艺术人生发挥它的所长。


  记者:谢谢!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