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费尔南多·博特罗:我愿作艺术的“奴隶”

2015-12-02 15:04:21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裴刚

   
20年前,还在美术学院上学的时候,从艺术史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邢啸声编撰出版的《20世纪拉美具象艺术》丛书中了解到哥伦比亚艺术家费尔南多-博特罗的作品。

2.jpg

1.jpg
哥伦比亚艺术家 费尔南多-博特罗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博特罗在中国》展览现场

  采访者:裴刚


  受访者:哥伦比亚艺术家 费尔南多·博特罗


  20年前,还在美术学院上学的时候,从艺术史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邢啸声编撰出版的《20世纪拉美具象艺术》丛书中了解到哥伦比亚艺术家费尔南多-博特罗的作品。之后,又在新加坡的中心广场见到他的巨大的雕塑作品《鸟》。拉美评论家在评述其作品时,认为可以在博特罗的作品中看到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著《百年孤独》中的“英雄”。


  费尔南多-博特罗的作品虽然体量饱满厚实,但却有一种上升的轻盈感。他的油画色彩固然绚烂夺目,从他的画面仿佛可以闻到芳香馥郁沁人心脾的花香流溢,或许因为已经83岁高龄的大师出生在“哥伦比亚花乡”著称的麦德林。但同时,当年的小镇已经是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这个历史并不太长的国家一直伴随着动荡的政治风云和绑架、贩毒、谋杀等暴力事件。因此,博特罗的作品主题也指向了教会和那些血腥的暴力事件,在饱满绚烂的整体气质中渗透着对现实的哀伤、愤怒、机智、讽喻等等复杂情感的另一面。也许因为哥伦比亚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文化的沁润,即便费尔南多-博特罗青年时期游学意大利和欧洲,向戈雅、鲁本斯、委拉斯开兹等大师学习,但也可以在他的雕塑中感受到古朴雄浑的纪念碑气质,是离不开故土文化影响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已经在欧美艺坛声名鹊起,他的作品和才华得到举世公认。现在的博特罗随已是耄耋老人,仍精力充沛、斗志不减、创作不辍。上个月刚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博特罗在中国》,呈现他极具代表性的96件作品,是大师历经50年并仍延续至今的艺术生涯中最钟情的油画和素描。展览分为六个部分:拉美生活、静物系列、斗牛系列、马戏系列、经典再现、素描作品,比较清晰的展现出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重要主题和艺术历程。因此,记者借此机缘采访了费尔南多-博特罗先生。


  饱满而轻盈的艺术语言


  记者:博特罗先生您好!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曾有机会从啸声老师的系列丛书《20世纪欧美具象艺术》中看到您的作品,之后,又在新加坡的中心广场见到您的雕塑原作。


  费尔南多·博特罗:啸声那本书应该是1995年,有20年了。新加坡的雕塑是一只铜雕《大鸟》。十年前,我在新加坡做了一个有20件巨型雕塑的展览。


  记者:我的印象很深刻,因为那件作品非常巨大,但是给人感觉却并不沉重,而是轻松、诙谐,整件作品的造型又很富有张力。


  费尔南多·博特罗:是的,不能让它感觉“重”,从美学角度来讲要比较“轻盈”才好。


  记者:我很想知道,虽然您的作品造型都是体量饱满而巨大的对象,让他们变得“轻盈”的方法是什么?这里面隐含了您的独特的处理方法和艺术语言在里边。


  费尔南多·博特罗:整个空间的比例要非常恰到好处,例如说头很大,那么眼睛、鼻子就要很小,就能创造一种小和轻的感觉,不同地方大小体积的对比度能够形成一种美感。


  记者:较多使用弧线,包括体量不同的比例和对比出一种节奏,是这种节奏产生了轻盈感吗?


  费尔南多·博特罗:这种方法或艺术语言并不完全是一个规律、一个节奏,不同的作品和对象会看到一种不规则的形象,才会有一种持久的美感,在做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怎么去协调搭配这些关系。要看每件作品的不同状况,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感受。但风格是确定的,我能凭感觉自然的做出来。有一些时候要把一个小的东西变大,有的时候反而是把一个大的东西变小,有一种奇异对换的感觉。我在做作品的时候,在建立整体结构的时候会运用这种形式。


  香甜与苦涩并存的现实


  记者:有一个整体感的把握。在看您的油画作品时,我有一种幸福和香甜的感觉。


  费尔南多·博特罗:很高兴你这么说。我觉得艺术最终的目的应该是给人欢乐。美术史里边大部分作品的主题是很温柔乐观的。但是,我不能只是表现那些甜美的感觉,我也创作过关于美国大兵在伊拉克监狱折磨战俘的系列作品,也有关于哥伦比亚70年代很多不同时期的暴力事件等,因为我也需要以作品来反映社会、反馈于人生。要把生活中的各种剧情都能够反映出来,这才是生活和人生。


  记者:是的,我也看到了有一些画是关于伤害、关于战争。


  费尔南多·博特罗:其中有一幅画是表现恐怖分子在哥伦比亚一家冰淇淋店的爆炸案,把很多人炸死了。我当时就非常的震惊,竟然在冰淇淋店,因为那里都是年轻人开心甜蜜的地方,当时我便画了爆炸的场景的油画,把这个事件呈现出来。


  记者:是的,在这次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中有《晚上8:15的屠杀》、《虐囚之56》、《哥伦比亚的屠杀》等等这一类关于伤害、战争和暴力的事件,但在您的大多数作品仍然呈现出希望和美好的一面,我感觉到更多的是一种光明的力量,仍然在一条语言线索上。


  费尔南多·博特罗:很高兴听到你有这样的感受。即使有的主题是表现非常悲惨、非常恶劣的事件,但我整体的语言风格,画风是不会变的。

[page]


1.jpg
费尔南多·博特罗 《凡·艾克“阿尔诺菲尼夫妇像”》再创作

2.jpg
费尔南多·博特罗 《梵蒂冈浴室》

  如何做绘画的主宰


  记者:所以,了解您的作品语言形成的背景,可能是很多人,都希望知道的。


  费尔南多·博特罗:首先我就是一个哥伦比亚的艺术家,我也是一个具象的画家。我不太感兴趣抽象的风格,然而我画的所有的具象题材中,最重要的不是主题,而是通过不同的主题彰显自己独特的语言气质。就像几千年前的人在石壁上画马,和毕加索画的马,这一对象是没有区别的,不同的是我们的风格。语言风格应该成为一位艺术家的代名词,艺术家的风格应该是他艺术的身份。


  记者:是的,语言的形成是复杂综合的原因。包括您生活的热带地理环境,那时一个充满了斑斓色彩的地方,和现在北京的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


  费尔南多·博特罗:昨天北京下雪,也很漂亮,都是白的。我特别在意的是整体色彩系统的和谐性,颜色的运用要融入作品中,包括体积,包括色彩的分布,如何才能够形成整体的构图,给人一种独特风格的印象。一定要讲究色彩美学,这是我的油画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记者:莫奈、雷诺阿这些研究色彩的印象派艺术家,他们都有有一个花园,包括梵高在法国南部画画,那里的阳光、山脉、原野都会影响他们的艺术形成,不知道在您的家乡是否也有这样一个这样的地方?


  费尔南多·博特罗:在我的画中你可以看到我童年在哥伦比亚麦德林小镇的家乡,那个场景就是和画中是一样的,当然现在麦德林已经是一个大城市,但是在我小时候还是一个小镇,小镇周围的街道的就是我画中的那个样子。我所画的那些场景都来自于我家的周围,但是又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地方,或者具体哪一个人,是凭着我记忆中的印象而画的。


  记者:所以,您的情感是落地在具象的形上面?


  费尔南多·博特罗:我当然是从现实生活的具象化开始,但是我不能被这个形象捆绑住。我可以在我的艺术世界中自由的表现,由我来改变所有事物的大小;我来改变他们的体积;我来运用所有的色彩;我是它们的主宰;由我来如何去体现我的想法,形成我的艺术风格,所以并非照搬现实。我不会成为现实的奴仆,但我愿作绘画的“奴隶”。


  记者:在您的绘画里边近处的人物可以小,远处的人物可以大,像你的《梵蒂冈浴室》,教皇躺在浴盆里。


  费尔南多·博特罗:因为我构成画面的时候不是单向的思考,把构思转移到画布上的时候,一定是自己能自由协调的,画出来的感觉和风格由我来掌控的。


  记者:包括在整幅画中的色彩,某一块红的比例大一点,或某一个蓝的比例会怎样,在您的绘画中是非常自由的。


  费尔南多·博特罗:就是这样才能够好看,这样才能妙到巧处,审美是很难把控的。


  纪念碑的气质


  记者:在你的作品里另外一个我感觉到无论是绘画部分还是雕塑部分都有一种纪念碑一样的气质。


  费尔南多·博特罗:纪念的或者巨型的感觉,宏观的感觉在艺术中是很重要的!作品一定要有力量!你的艺术一定要有力量!这种纪念碑的感觉,巨型的感觉不是来自对象的大跟小,而是与其他东西的比例相比引申出来。罗丹有一个小小的玩具狮子,他说他绘画时常常拿起来通过那个狮子的腿来看作品,通过那小小的缝隙看作品他说感觉在大天主教堂里一样,作品的比例一定要给观赏的人有一种宏观的感受。


  记者:有一个《花》的三联画,红黄蓝三色。


  费尔南多·博特罗:色彩美学的最基本的三种颜色:黄色、蓝色、红色。这三个作品是我给自己的一个练习,通过单一颜色怎么能让作品展现丰富感,一幅画全部是蓝、全部是黄、全部是红,那还有一点挑战的,恰好也是哥伦比亚国旗的三个颜色。当然我做的时候不是为了体现国旗。怎么样只用一种颜色的不同色调营造丰富多彩的一幅画?让作品感觉不无聊、不单调。这是我给自己运用色彩的训练。


  记者:那幅画依然是很宏伟,像一个香甜的巨大的蛋糕。


  费尔南多·博特罗:到处看到都是花,画完花,它们都印到我的脑海里去了(笑)。


  记者:这三件作品画了多长时间。


  费尔南多·博特罗:三幅画一共一个半月吧,花太多了(笑)!


  关于不同的主题


  记者:您的作品里有静物,有花卉,还有一部分是关于宗教的,有一些教士的形象,这和您对宗教的态度有关联?


  费尔南多·博特罗:我不能说自己是一个非常虔诚的教徒,但是我非常尊敬宗教,但是宗教信仰和教会是两回事。我非常尊敬宗教,但是我不一定尊敬教会。这么多世纪以来,教会做很多事情让我感觉很莫名其妙。然而我在画主教的时候,并不是要反映一个宗教问题,我画教士的原因是主教这个主题本身就是红色的。在绘画中需要找到本身颜色非常丰富的题材。对于艺术家来说,这就像是上天送了你一个贺卡,主题本身色彩绚丽,我只是通过创意把这个主题延伸下去。


  记者:我看过一些中世纪的绘画有大量关于使徒和教士的形象,中世纪的绘画中教徒赋予其中很深的宗教情怀。但您的绘画中带有诙谐的意味,有他鲜明的态度。


  费尔南多·博特罗:对,这些作品也是讽刺性的。


  记者:我看您的纪录片时知道,您像很多艺术家一样,也有游学的经历。例如毕加索也是从西班牙来到了意大利和法国,这种游学的经历中对您影响比较大的是个时期?


  费尔南多·博特罗:在我心目中最敬仰的是15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当时的艺术色彩非常丰富,整体的构图等等都非常完美,那是我最向往的时期。所以在意大利,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转折点。在我的脑海中好像已经消化了很多不同的艺术风格。包括意大利风格,西班牙的风格,有德国的各个不同时期的著名画家,例如戈雅、毕加索等等很多不同的艺术家、不同艺术观念的方向。我的脑海就像是一个很大的鸡尾酒瓶似的,不停地摇和转,从中酝酿出自己的风格,这才是自己最主要的艺术过程。一个艺术家就应该从各种不同方面获得的创作影响,就像有一条河流一样,艺术家一定要过这条河流,走到自己的天地。我的灵感和影响还包括哥伦比亚中古时代文艺的工艺画和民间艺术,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影响。所有的这些东西只是让你对艺术的认知变得更加的丰富。给你更多的题材,就等于给你更多的力量。


  记者:哥伦比亚本土文化艺术中的哪些部分是您非常有兴趣的?


  费尔南多·博特罗:其实哥伦比亚有前哥伦比亚时期,也就是还没有成为哥伦比亚国家之前的古代的工艺绘画,当然没有秘鲁跟墨西哥那么丰富,那些国家他们自己的制陶历史也非常悠久,也很丰富,但是这些没有办法跟中国相比,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但是从中我也学习到很多关于审美不同的方向。这些对我来说是有影响的。


  记者:南美洲原住民的艺术,也包括哥伦比亚本民族的艺术。


  费尔南多·博特罗:哥伦比亚国家只有两百年。原住民是指西班牙人还没有来到南美洲的时期,作品非常原始,风格也很具象。其实有些拉美艺术文化也有中国的影响。三千多年前中国北方的匈奴人渡过了北极的冰面一直到北美洲,从北美洲到南美洲,所以在南美洲可以看到很多人跟中国人长的很像,前哥伦比亚的时代,很多艺术我们觉的非常美,可能是来自于中国的,拉美风格很多地方和中国文化有类似,再次感谢中国!


  近期的思考与创作


  记者:从这个展览看到,您仍然是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最近在创作的作品是什么?


  费尔南多·博特罗:我常常直到前一天可能都还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但可以透漏给你,我最近刚刚画完了一个27幅画组成的系列作品,也是关于圣人,但带有一点点讽刺意味的,这些“圣人”画本身是讽刺性的。我常常是一两年工作在一个主题中,然后中间的时期回到我平常爱画的静物等,我也不知道下一个时期是什么,现在刚画完这个主题。


  一定要对自己的审美是有一种信念,这个意念是非常坚决的,当你有信念的时候你的风格自然会流露出来,表现出来,彰显出来。


  记者:你对今天丰富的媒介变化如何看,包括多媒体的材料?


  费尔南多·博特罗:如果是指不同的绘画的媒介和材料,新的那些我真的不喜欢,旧的那些我觉得有气息、温度感,有灵魂。而且你知道,油画经历上百年都不会坏掉,那个图像还是非常新,作品颜色依然鲜艳。现在很多艺术家在用的亚克力颜料本身才50多年,以后谁知道会不会坏掉,那个东西怎么样谁也不知道,而且那个材料感觉是死死的,没有生命力。很多传统的油画、水粉画和水彩有传统在那儿,大家现在喜欢压克力,因为干的非常快,一个小时之后就能再画,油画可能等一个月,但是美好的东西还是值得等待的。


  记者:感谢您接受访问!


  结语


  在笔者与博特罗大师的对话中,被他的从容、敏锐、幽默强烈的感染,我们期待博特罗大师“圣人”系列作品的面世,或者会带给他的拥趸新的惊喜。另外,现在正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的博特罗雕塑作品,将在明年4月以后来到北京展出。北京的观众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博特罗的艺术世界。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