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徐震访谈录

2008-12-17 11:27:43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

   

作者:顾振清  



  顾振清(以下简称顾):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选择你那个拍后背的作品《彩虹》参展,当时你自己的感觉怎么样?

  徐震(以下简称徐):之前我拍了一些录像,像《喊》、《彩虹》,我自己认为挺好的,但是一直都没有做展览。我每逢展览都是习惯做新作品,不管有没有制作费我都习惯做新作品。所以说,那个《彩虹》拍完之后一直就没有展览,策划人挑出这个来,我说也好,反正也没怎么展过。当时就是这种情况,其次,我也要求做新作品,他当时制作费什么的也没有提供,我也就没做。我觉得艺术家就是策划人他们的工具。他们是“大伯伯”,他们能够找一些艺术家说明他的想法,不管他有没有想法。艺术家就通过这个展览得到一些机会,确实是这样的。但是有一点好,看完威尼斯双年展之后自己挺有信心的。容易啊,但是容易归容易,路却很长。于是心定了,踏踏实实工作。回来之后信心挺足的。我估计就是那次之后,我对西方艺术的看法冷静很多,也知道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效果也就这样罢了。

  顾:早期的录像作品里面有些是行为录像。比如说《闻味》、《喊》。但是《彩虹》基本上就是完整的录像作品。主要就是因为你抽掉了每次拍打那一帧,行为记录的成分一下子没有了,变成了很成熟的作品。

  徐:《彩虹》其实在当时是个表演。做完,我剪的时候,觉得原来的那想法不太好,就改了改。事先我没有明确要做什么样的作品,比如说我究竟在做一个录像,还是一个表演。我觉得就是看直觉是什么。反过来我就说这是个录像作品,在里面什么内容都有了。那么,当时本来是做个表演记录的,正面也拍了,背面也拍了。玩完之后回去剪,那时候我就想,不要让人看到手,能不能做到?通过技术处理能做到,这就好了。我发现剪掉手以后,效果挺好。其实也没太多考虑把一个表演变为一个录像。

  顾:其实蛮有直觉的,只是动一下子手,那个作品做好了。

  徐:《喊》这个作品也是这样的。出去之前就对摄像说,先拍我们喊,然后顺带拍一下环境。当时先试了一下,我们“啊”一喊之后,公共场所的人就有了反应。于是就作临时改动。我们这些人就不要拍了,就拍那边,拍对面的公众回头看究竟的那个瞬间。当时1998年年初,我们做了一个《晋元路》,就是我们第一个展览,第一个展览对我来说收获很大。一个作品做出来,没有任何人帮助你,什么事情都是你自己决定的。自己说放在哪里就放哪里,作品搬上搬下。那个展览一做完,马上感觉到懂了很多。下次再做时,就会避免很多问题。

  顾:探讨早期《喊》、《彩虹》两个作品的形成过程,看来十分重要,我在其中可见直觉的重要性,它决定了艺术家在作品实施现场的反应和实施之后的再次把握。有时一个好作品的先期计划和最终完成效果是有很大距离的,其中有很多经验转化和提升的效果。

  徐:但后来,这样的情况出现比较少。就是说,我能想到的事先都想到了。

  顾:经验丰富了。以前未知经验比较广阔,现在未知领域越来越小了,就有的放矢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做作品时,你有没有一个经常性的换位思考?就是你换到观众的位置上,而跟你互动的观众则跑你的位置上,彼此感受对方的感受。

  

  徐: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为什么?平时跟艺术家朋友聊作品,没碰到过别人的想法跟我做作品的想法在出发点上是一样的。他们看我作品的感受,也跟我自己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虽然大体还是差不多,但是彼此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有时也挺满足这一点,这个可能就是我自己作品,不过,我把作品的个性放大一点,变成了共性化的个性。这样我也满足。
  顾:从这个共性化来讲,你的作品完全被人误解和歧义化的,也很少。因为它们跟我们的日常经验有千丝万缕的、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大家在理解上不会形成很多意义上的歧异。

  徐:我没看到什么看不懂作品的人。

  顾:其实你一直在想办法让当代艺术和更多的人群进行沟通。

  徐:这个不是故意的,我觉得真想做,这不是你故意做就能做到的。

  顾:不管你有意无意,你的作品是一直在关注观众的在场。

  徐:这是肯定的。我不太会做一个作品整天在家里放着,不太会这样。

  顾:在实施你这些对观看制度有影响的作品时,不同的人群对你作品有没有不同的反应。比如说老外观众和国内观众,艺术家观众和非艺术家观众,各有什么不同?

  徐:我比较喜欢国内观众。因为国内的这些人不管专业和不专业,都见多识广。

  顾:你觉得他们的反应是情理之中吗?有没有激活你做下一个作品的可能性?

  徐:情理之中。这个情理之中也就跟打排球一样,你估摸半天打过去,没什么太大把握,但是实际上你还是有一定把握。我现在基本上是根据展览来做作品。

  (实习编辑:范文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