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建国大业》绝不是宣传片

2009-09-16 16:13:34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

   

作者:蒯乐昊

  每个演艺圈的熟练工都有一个弹性、强韧、机变的胃,他们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吃,或者不吃。

  这是下午3点,黄建新坐在北京某五星级酒店的宴会厅过道里,用5分钟时间扒拉完了助手放在他面前的一份牛肉盒饭。完成咀嚼吞咽动作的同时,他还很好地兼顾了微笑、接受采访以及跟路过的香港导演寒暄。

  此前,他在《建国大业》拍摄基地加班加点,根本顾不上吃饭。这部由影界大佬“三爷”韩三平揽下的献礼大片,从开拍第一分钟起就没轻松过。

  2009年2月开拍,10月国庆期间上映,8个月的时间完成这样一部巨制,也只有韩三平有这种舍我其谁的底气:他所占据的垄断性资源,可以保证在剧本创作、选角、资金、制作、宣传及排片发行等各个环节为《建国大业》一路大开绿灯。

  韩三平亲任导演,这个出身于峨眉电影制片厂,但近年逐渐更谙熟于资本运作的老电影人,已有18年没执过机了,所以他为自己选定了一位联合导演:黄建新。两个曾在北京电影学院83级导演进修班分任支部书记和班长的老同学,26年后成就了又一次亲密合作。

  政治正确也好看

  今年1月16日,身为中国导演协会会长的黄建新在香港开完导演协会年会回到北京,刚下飞机,接到了韩三平的电话。“说你现在别回家了,直接上我办公室来。问什么事这么急,他也不说,就说你快来吧,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儿了。”

  刚一见面,韩三平单刀直入邀请黄建新加盟电影拍摄,说完就把《建国大业》的剧本给他--这不光是一项文艺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早在去年10月广电总局就给韩三平下了指示:拍一部全方位的、立体的、纪实色彩的、正面表现新中国建立过程的影片。

  从1986年的《黑炮事件》到2005年的《求求你,表扬我》,黄建新一直被评论界称为“当代中国都市转型期的另类观察者”。黑色幽默、人文关怀一直是他的独特气质,让这样一个导演来拍主旋律,一些担心随之而来。有领导问韩三平,“他不会把这个戏拍跑了吧?”

  韩三平拍胸脯担保,“放心,有我呢。”

  虽然“政治正确”如此重要,但韩三平和黄建新还是想了很多办法,试图让电影在叙事和风格上生动、好看。

  《建国大业》围绕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展开,再现了新中国建国这一艰苦卓绝的历程。“剧本比较客观,很多篇幅都涉及到国民党和蒋介石一方,而且比例不小,很多细节也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从这种角度看问题。”和之前的主旋律电影相比,黄建新认为《建国大业》真正“在电影形态上匹配合理了”。

  两个政治集团,一个胜利,一个失败,但他们都有各自的信仰和立场--黄建新这样理解建国前后的这段历史。故事的基本元素是两个政治集团间的矛盾斗争,但事实上,毛泽东和蒋介石自1945年后便再也没有见过面,这样远距离的冲突,在电影里如何表现其矛盾张力,是难上加难的事情。“因为两人各守一方,所以只能靠两个人物的理想和情绪的对立去完成。”

  第一次开主创会,黄建新就强调要拍一部现代电影,“有现代电影意识和现代电影表现手法的电影,而绝不是宣传片。”他希望用音乐、镜头、隐喻等电影语言代替直白的宣传。

  7月3日,初步完成的《建国大业》迎来了主管部门的第一次审片。此后60天,这部献礼之作接受了史学界、文学界和电影界的反复审看。

[NextPage]

  大腕只露3分脸

  这部电影演员阵容不但豪华,简直奢侈:170多个专业演员参演,其中明星演员、知名导演就有83个:张国立、唐国强、冯小刚、葛优、姜文、陈凯歌、成龙、刘德华、甄子丹、黎明、孙红雷、许晴、邬君梅、章子怡、赵薇、陈道明、陈坤、王学圻、吴宇森、陈好、徐帆、胡军……由于大腕太多,许多明星在电影里可能只有惊鸿一瞥:譬如章子怡扮演的女代表,黄圣依扮演的扭秧歌小战士。

  陈可辛和尔东升给黄建新打电话,表达他们强烈的嫉妒之情:“我们一辈子想拍的明星,给你一部戏都拍完啦!”

  拍摄周期约120天,170多个演员中主要演员83人,“扣除转景时间,实际拍摄差不多是100天多一点,也就是平均每天至少要拍掉一个演员。”

  只有黄建新自己知道,用大明星跑龙套的奢侈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负担。越来越多明星经纪人打来电话,因为听说3个多小时的电影最终被剪辑成两个小时,他们纷纷恳请黄导演,请一定保留谁谁谁那几秒钟戏,哪怕没台词,露个脸就行!

  1分35秒的首轮预告短片中,“毛泽东”是唐国强、“蒋介石”是张国立、“宋庆龄”是许晴……这些还比较靠谱。“记者”成龙、“海军上将陈绍宽”李连杰、“首届全国政协会议民主党派代表蔡廷锴”黎明、“田汉”甄子丹、“蒋介石侍从室主任俞济时”刘德华的面孔闪过,就有点让人忍俊不禁。待“我军团长”葛优、“冯玉祥”陈凯歌、“流氓头子杜月笙”冯小刚次第出场,简直成了一场高段位的黑色幽默。

  可以想象,影片上映时,在转瞬即逝的龙套里寻找大腕,将成为一种眼力游戏,其趣味程度也许胜过在83版《射雕》里寻找“路人甲”周星驰、“匪兵乙”郭富城。

  《建国大业》拍得过瘾,120天拍摄期里转战90多个场景,差不多每天换一个,尤其是北京城两万人的阅兵场面,对摄影、照明、道具、服装等所有制作团队的执行力都是巨大的挑战。所幸这部建国60周年的献礼大片所到之处一路绿灯。很多演员自愿不要片酬。在南京总统府,摄制组连拍了6天,为了拍一场蒋介石战败后的心理戏,主管部门破例让汽车开进了总统府,“车沿着总统府长长的走廊一直开到尽头,蒋介石从车上下来,一个背影,失败者寂寥的情绪弥漫开来。”就连历史上只开过两次的中山陵正门,也为摄制组的到来第3次开启。

  主席改说普通话

  以往的影视作品,国家领导人都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这一次,不论是毛主席、周总理,还是蒋委员长,在《建国大业》里都说标准普通话。

  “以往不说普通话,是因为要解决‘像’的问题,很多人都当面见过这些领袖,如果电影角色不用方言说话,观众就觉得‘不像’。现在,从时间上来说已经跨越了两三代人,亲眼见过这些领袖的人已经不多,我们觉得接受讲普通话的领袖应该已经不成问题了。可能年轻观众反而觉得讲普通话的领袖更亲近。”黄建新解释。

  韩三平说,该片将力图同时在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放映,并坚持使用同一版本,配音都用普通话,不作特别删减。

  以光头形象出演蒋介石的张国立在电影里戏份数一数二,韩三平说服他参加演出,用了一句很煽情的话,“咱妈过生日,你这当儿子的要不要准备一份厚礼?”此话一出,张国立只能责无旁贷地支持。

  “为了符合蒋介石偏瘦的形象,我进组后就开始减肥,每天只喝一碗粥,暴瘦10多斤。现在拍完《建国大业》想重新增肥,发现自己疑似患上厌食症,根本不想吃东西了。”张国立半带威胁地对两位导演说:“如果我的戏被剪了,我一定要索赔!”[NextPage]

  “我已经剪了你好多戏。”黄建新坦白。

  “这个戏根本没有完整的拍摄计划,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谁来拍谁。”黄建新还常常现写剧本。“现场有的演员看着我发愣,说从没见过这么拍戏的,监视器旁边放着笔记本电脑,经常是戏照着本子拍了一半,我说,‘停!大家休息一小时。’在电脑上现场写、现场改,打印出来发给大家,‘从现在开始,按这个拍!’”

  为让电影活泼好看,黄建新设计了很多饶有趣味的桥段,比如:战斗期间的某夜,一个排长向团长抱怨说:“这院子太高了,手榴弹扔不过去。”最后他们发现那是北京城城墙。其中,我军团长由葛优扮演,戏份不多,但喜剧效果十足。

  另一场戏描述辽沈战役,周恩来到处找不着毛泽东,最后看到主席在房顶上站着。他问毛泽东:“看什么呢?”毛答:“锦州!”周说:“隔着1000多里地呢。”这场戏是黄建新现加的,“接着,两个人就坐在屋顶上聊起来。我想用这样的戏表现人物特定环境下的丰富内心,让这些重大历史节点中的风云人物能回归人的本质。”

  记者:这部影片史实部分内容很庞杂,在有限时间里体现众多的重大事件,是对电影结构法的一大考验,你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

  黄建新:《建国大业》结构比较特别,与一般的故事片有很大不同,会采用一些纪录片的手法,比如在银幕上打出某年某月某日,然后展现这天发生的事,有点编年体的味道。而且从1945年重庆谈判后,电影就采用国共两条线分别叙事,这两条线一直没有交叉,这给我们协调档期带来了方便。《建国大业》不是一部纪录片,它着重体现的是那个年代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历史责任。

  记者:听说《建国大业》一共110场戏,其中有50多场都是在开会?

  黄建新:影片展现的是人民政协成立的经过,自然少不了各党派人士开会的场面。所以我们绞尽脑汁让会议不显得沉闷,不要一开会就是围着桌子发言。

  有一场戏,我们让毛主席、朱老总在窑洞外,一边晒太阳一边把会给开了,而且讨论的还是非常重要的事。另一场戏里,中共中央晚上在窑洞里点着蜡烛开会,朱德刚说起国军进攻延安导致蜡烛等物资匮乏,毛泽东就抢过蜡烛一口吹灭,藏在怀里说:“我晚上还要写社论呢,现在就这么开吧。”就是通过这些细节让会议场面也生动起来。

  记者:你和韩三平是联合导演,你们之间如果有冲突怎么协调呢?

  黄建新:其实没什么好协调的,一切都是按讨论好的来。

  记者:这几年你基本没有做导演,倒是当了不少回监制,比如好莱坞的著名烂片《木乃伊3》,不知你是否承认,现在很多类似的大片,宣传上说票房好得不得了,但在老百姓中口碑却很糟糕。

  黄建新:我们现在的大片没在规矩里,现在是商业方式不是工业方式。大家都赌,没有计划性。美国一个剧本做5年,我们做3个月就开始了,而且跟风的很多。香港电影这一点最明显,拍喜剧就一窝蜂都拍喜剧,拍闹剧就都拍闹剧,把一个东西拍死了才算。好莱坞电影不是这样,它每年都有不同,计划长远。我们的电影距离“工业”远着呢,大部分是怎么赚钱怎么来,只要有热度,大家看完了都骂他也得看。因为没看过的话,你骂都没得骂。

  记者:这种质量的大片,除了在大场面大制作的技术层面能训练团队以外,在文化上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黄建新:你看美国片,一年里有几个好的?美国人也照骂不误,但同时照看不误。在美国人眼里,看电影不过是消费。我们混淆了概念,我们消费的时候用文艺片的眼光来要求,这是没道理的。欣赏和消费是不同的。媒体去骂一个电影不好的时候,老百姓还照看不误。这就像我们说一个人穿衣服没品位,对不起,跟你没关系,我就乐意买,媒体不是标准,专家也不是标准。所以我们的百货商店才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商品啊。[NextPage]

  记者:你的意思是我们对这些大片提的要求太高?长此以往,老百姓总有不买账的一天。

  黄建新:这没问题。你可以消费或不消费,没人逼着你去。我们不过是百货大楼,得提供各种风格、各种档次的产品。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