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余世存:这是一个回家的时代

2014-07-25 09:17:09来源:晶报    作者:

   

作者:叶长文

  采访者:叶长文

  受访者:余世存

  7月20日,《家世》作者、著名学者余世存以“小家庭时代下的家风家教”为主题,在深圳万象城西西弗书店发表演讲并与读者交流,记者记者借此机会专访了他。余世存在《家世》中为14家百年家族立传,追寻几代中国人逝去的家族传承,期冀国人读后能联想到自家、自身,自己要传承什么,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他认为,如今正是回家的时代,包括个人、传统文化等都慢慢走在回家的路上。

  好的家教家风可启示当代人

  记者:近日来,您在各地为《家世》做了很多宣传、演讲、签售。您在书中也把自己的家族故事写出来,是想传达给读者一个什么样的家族观念?

  余世存: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已经离家出走一百多年了。无论是个人、家族、宗法文化和传统的中国文化,现在基本上是回家的状态。包括这几年兴起的“国学热”、“民国热”,还有大家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这显示中国人对自家文化的一种认同感,从这些大大小小的方面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回家的时代。在回家的过程中,我觉得需要对传统的中国家族文化进行梳理。新文化运动对家庭文化的否定,族权文化对中国人的束缚,到现在为止还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那么,如何从家庭文化中找到一些正面的东西,就是我想要表达的。

  记者:《家世》写了14个家族,您觉得这些家族的家教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余世存:正如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幸福的家庭中,有信仰,有善心,能够积德行善,把读书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以及对家族文化的开放态度都是相似的。比如说蒋介石这个家庭,它就有开放精神,同时对传统文化有一种敬畏之心。又比如钱锺书一家,把读书当作家庭的家风家教。当然还有小家的家国天下的观念,比如在梁家、林家这些家族可以看得出来。在今天的社会有必要倡导一种好的家风家教,我们可以从这些成功的家庭中得到某些启示。

  记者:您在书中写道:“想到我的家人,心里就有一种愧疚感。我从家庭中汲取了太多的资源,成就了自己,苦了家人。” 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家族的利益。在中国农村出一个大学生,不是光靠一代人的努力就可以的,甚至需要几代人的付出,等到这个大学生毕业到了社会,才发现无形中背负了很多期望。您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

  余世存:你问了一个特别沉重的问题。确实,这是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共同面对的问题。在社会上,他们的能力、成就可能无法回报家族的期望。我认为自己在这方面也不是处理得很好。我可能辜负了家里,但是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无论是地方政府、地方文化人,还是家人现在都认同我所做的事情,给家乡和家族带来的荣誉。对我来说,虽然能力不足以回报很多的人,但是我过得如此清白,我觉得这也是对家人的一种回报吧。

  我这条路不一定顺畅好走,但是对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那就是在这个时代尽可能地过一种干净、纯粹的生活,最终亲朋好友还是会认可你,能够从你身上得到一种精神力量。而对父母而言,他们也并不需要你回报一座金山、银山,只要你过得好就行。

  期待中国家庭完成现代化转型

  记者:前几年媒体关于“虎妈”教育的报道,引发了家教大讨论,您觉得这种方式像典型的中国家教吗?

  余世存:我觉得不像。中国的传统是“严父慈母”,而且“虎妈”的教育方式也没有提到父亲。在家庭中,父母的角色肯定得有一定的分工,要么父亲严厉,要么母亲严厉,如果只是单向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还是不利的。

  记者:现今不少父母认为孩子考上公务员或是能进有编制的事业单位,在家族中才是最有面子的,可是有人就是不喜欢,但是他们又不想违背父母的意愿。您是怎么看这些问题的?

  余世存:其实《家世》出版后,很多知识分子或青年人都是反对我这本书的。他们认为目前我们对家族文化的批判还不够,你现在又写了一部赞扬中国家风家教的书。即使是现在,中国的很多家庭都在束缚年轻人的自由、思想。父母对孩子的干涉还是太多,无形中也给年轻人带来了过重的压力,就像80后的孩子在网上吐槽50后的父母。既然这个现象是存在的,同时想要从传统文化去寻找身份认同的话,就要直面这些问题。出现问题,我们要努力去引导它,解决它,把家风家教做好,不能说出现问题就逃避问题。其实,中国的家庭现代化是很大的话题。

  记者:您说得很对,或许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是可以回溯历史,在历史中寻找一些方法去解决问题。

  余世存:对的。比如在《家世》中,聂家有家庭会议,他们每周要开一次家庭会议,这就很民主。这些需要我们慢慢寻找一些技巧或是窍门,先不要说父母跟孩子之间是无法调和的,我们先找到一些方法去解决。在韩国,家庭现代化就已经很成功了。你看韩剧,能感觉到儒家伦理道德在家庭中起作用,而且韩国家庭成员的信仰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说,父亲是基督徒,母亲可能信佛教,孩子可能推崇儒家文化。信仰如此不同,但是大家还是如此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所以我们要想办法也让中国的家庭完成现代化转型。

  一直坚持寻找自己的道路和目标

  记者:说说找工作,媒体每年都报道今年比往年更难就业。在中国普通家庭的家教观念中,安身立命似乎更重要,您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找到一个安顿好自己的答案了吗?

  余世存:我只能说,这条路我找到了,但是比其他人需要的时间更加漫长。我换了很多工作,也到了很多地方。在前阵子的同学聚会上,我的同学就说我瞎折腾。若是按我大学同学的生活方式,可能早就奔小康了。可是,我一直坚持寻找自己的道路和目标,这一点是能够跟青年人一起分享的,并不是说,胸怀理想主义,就注定失败。在寻找的路上,并不是只有失败,还是可以寻找到我们人生的价值和安顿的地点。

  记者:当年您去云南隐居,是不是因为自己想过的生活跟现实有了出入?

  余世存:冲突很大。因为北京热闹的生活,跟真正读书人的生活节奏是不一致的。在北京三天两头地聚会,如果你接受,你就会妥协在社会活动当中去了,无法安静下来多读几本书。如果你不想被这种氛围污染,只能躲开。

  记者:当您从体制内退出,过着体制外的生活,您有过相同的困惑吗?

  余世存:肯定还是有的。如果你的生活史都是庸俗的没有责任感的都市生活,如果你不能找到一种有精神内涵的生活方式,就会很迷茫。比如,我们这代人都想做历史和社会的推手,但是你会发现这个推手做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在实践上来说,你能不能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能够有效地矫正同龄人的一些不足。从理论上来说,你能不能为社会提供很好的思想资源,让大家明白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应该适应它,还是应该改造它。这些都是我的困惑。

  记者:那您接下来还有出书的计划吗?

  余世存:接下来会出版《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和《东方圣典》两本书,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也有一本书叫《时代的精神状况》。很多人觉得,我的前一本新书在精神内核上跟雅斯贝斯的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就建议用这个书名。

  而另外一本由我和李克先生主编,叫《东方圣典》。书中引用了古今中外的经典,来注解中国先秦的经典,希望能在我们这一代完成经典的通俗化、社会化和普及化。因为现在很多人想去读论语,却发现版本太多了,每个人都在孔子后面盖个名字。《东方圣典》这本书,希望能完成这份工作。我在书中引用外国经典来注解中国经典的过程中,发现东西方文明在发展期间有一个同源的过程。

  《东方圣典》这本书是采用原文、白话文和注解三种形式组成的,这也是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比如说,你去日本,每一个旅馆你都会看到英文和日文对照的佛经和《圣经》。你若是去欧洲旅游,会发现那里的大部分旅馆床头都放着一本《圣经》,我们希望中国的经典也能回归到日常生活的背景中。

  余世存

  诗人、学者。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著有《非常道》、《非常道Ⅱ》、《中国男》、《老子传》、《大民小国》、《家世》等。

  我这条路不一定顺畅好走,但是对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那就是在这个时代尽可能地过一种干净、纯粹的生活。

  我一直坚持寻找自己的道路和目标,这一点是能够跟青年人一起分享的,并不是说,胸怀理想主义,就注定失败。

  如果你的生活史都是庸俗的没有责任感的都市生活,如果你不能找到一种有精神内涵的生活方式,就会很迷茫。

  ——余世存

  (编辑:王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