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润生
曹征路
采访者:钟润生
受访者:曹征路
今日,深圳著名作家曹征路《曹征路文集》一套7卷,由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海天出版社出版发行上市。该文集收入曹征路创作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两卷,中短篇小说三卷,随笔文论卷和报告文学电影剧本卷,成为深圳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如何回顾总结自己的创作经历,如何看待当今变幻莫测的文坛风云……昨日晚上,记者和今年64岁的曹征路来了一番对话与探讨。
艺术就是“真情实感”四个字
记者:这些年,评论家评论你的作品,喜欢贴上“底层文学”的标签。你是否同意你的小说是“底层文学”?
曹征路:我不同意。原因有三:一,我写的作品不全是反映底层人物的,不全是反映农民工的,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小说我都写过;第二,“底层文学”这个提法,对应今天中国的实际,也不完全准确,它是评论家想出来的一个概念,不是一个文学定义;第三,我不愿意说我是为了什么“主义”去写作。
记者:不为某一个“主义”去写作。那我想问,你这次出版的文集,可以说是庞然大物,有长篇小说,有中短篇小说,还有随笔、报告文学、电影剧本等,这么多文字中,有没有一根看不见的绳索穿越其中?
曹征路:有。我所有作品都是关注我所经历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中人们的遭遇和困境。
在我看来,一个写小说的,动不动标榜“主义”是不自信的表现。在我看来,最好的艺术不过是量体裁衣,为自己的表现对象找到最合适的角度和形式。因为形式本身没有高下,也无先进落后之分。中国文学史的经验是这样,西方文学史的经验同样是这样。说白了,艺术就是“真情实感”四个字。
文学不是“玩花活”
记者:“真情实感”,似乎把所有的秘密都道破了。那你又怎么看待“真情实感”和小说技巧的关系?中国当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思潮、各种流派,什么伤痕小说、寻根文学、改革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新状态小说、底层文学、都市文学等等,你也经历其中。你怎么看这些不断涌出的文学潮流?
曹征路:小说是最具思辨色彩的艺术,要经得起咀嚼才好。倘若没有当今人类最前沿的思想发现,不能用人类文明的成果照亮时代生活,那么所有绕前捧后的表演不过是“玩花活”而已。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学习时,亲眼目睹过一批青年作家用各种主义爆破了文坛,新奇怪异成为先锋,所以那个时代被称为“方法论年代”。圈内的流行词叫“玩老头子”,也亲眼看到一批老头子生怕被时代抛弃而亦步亦趋,被玩晕了。中国文坛在经历了近20年的主义轮番轰炸以后,小说艺术的基本价值作为一个问题被一再提出来,绝不是偶然的。
记者:这个“基本价值”是什么?
曹征路:生动而真实的故事细节、鲜活而独特的人物性格、蕴藉而深刻的情感寓意、多数人感同身受的时代呐喊,是小说艺术永远的生命力所在。作家首先是真理的追求者,是人类合理生存方式的叩问者,是世俗潮流的怀疑者。
同时,这些年,关于文学边缘化的说法不断,但是我想说,尽管对文学精神的遮蔽古已有之,各个时代表现不一,但文学精神从来未被杀死。它仍顽强地,一代一代地,在真文学的血脉中薪火相传不绝如缕,我是相信这一点的。历史还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后现代艺术是创造力枯竭的艺术
记者:去年,还是前年,我们一起去香港书展,我记得你跟我讲了一段很精准的话:现实主义,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现代主义,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后现代主义,回答的问题是“不是什么”。
曹征路:好像是去年,在过境大巴上我们聊小说。现实主义,回答“为什么”,所以它强调结构、逻辑、本质;现代主义,回答“是什么”,所以它注重的是感觉,气味、味觉、触觉等;后现代主义,回答“不是什么”,所以它使用解构、戏仿等手法。咦,为什么要谈起这个?
记者:因为我注意到你近年来在后现代主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你说“后现代主义艺术并不是代表发展趋势的艺术,并不是当今时代最先锋的艺术”。提醒你一下,你讲的时候不妨举例子,因为读者未必都了解什么是后现代艺术。
曹征路:是的,我不认为后现代主义艺术是当今时代最先锋的艺术。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否定后现代艺术。我认为后现代艺术,是消费时代艺术门槛降低、价值标准错乱、现代文化创造力枯竭的艺术。
举例子说,龚琳娜的《忐忑》、《江南STYLE》骑马舞、电影《泰冏》、歌曲《老鼠爱大米》,这种无厘头、无可名状、无法定义、不知所以的表达,为什么会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流行时尚?因为它和后工业时代的社会心理,普遍的无力感无奈感紧密相连。人们的消费欲望得不到满足,只有通过某种怪异的方式宣泄一番,也就是所谓后现代文化。
记者:在你的潜意识里,你为这些后现代艺术焦虑。你希望人们重视现实主义创作,回归传统。
曹征路:反映现实,是传统小说的重要功能之一。不用说五四新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艺术,就是古典的如《西游记》这样的神魔小说,也与现实世界有扎实的对应关系。通过艺术鉴赏,受众可以加深对自己生活的认识,更可以拓宽对自己未知世界的了解。而后现代艺术恰恰是要逃避现实的,现实是要被“穿越”的,而历史又是要被“架空”的……这样的艺术是缺乏历史现实感的作者与同样缺乏历史现实感的读者相互“悦纳”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对现实更远的疏离。
记者:回归传统,可能需要一个时间。
曹征路:是的,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固定的答案,我们还在成长。我们民族浴血的历史还在延续,经过正,反,合,经过否定之否定,终将会找到答案。
相关 链接
曹征路,江苏阜宁人,1949年9月生于上海,插过队,当过兵,做过工人和机关干部,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一级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开端》、《山鬼》,中篇小说集《那儿》《请好人举手》,长篇小说《问苍茫》、《民主课》等多部;获《首届北京文学·小说月报》奖、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小说选刊》奖、“上海文学奖”等奖项。
(编辑:李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