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她被边缘化,是文学的不幸

2011-06-12 10:20:26来源:深圳晚报    作者:

   

  采访:李福莹

  被访:章海宁

  章海宁,1965年生,江苏淮阴人,萧红研究学者。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萧红专题图书收藏者,萧红文化传播者,新版《萧红全集》编委。

  章海宁并不是地道的黑龙江人,却因少年时期读了一本薄薄的《萧红散文集》,后来成为萧红专题图书的收藏者、萧红文学的研究者。

  章海宁说,对一个作家的感情有许多原因,自己攒钱买的第一本书,就是《萧红散文集》。那还是他在江苏淮阴上初中的时候,父母在遥远的黑龙江工作,离亲人越远,对亲人的感情就愈加强烈,只要看到“黑龙江”三个字,章海宁就有一种复杂的亲近感。“记得当时我似乎攒了不到一元钱,兴冲冲地跑到学校对面的供销社,看着里面摆着的十几本新书,一时不知道该买哪一本好。见有一本黑龙江某出版社的《萧红散文集》,书很薄,估计自己还能买得起,就把它带回了家。”

  那本《萧红散文集》,其实大部分都是《商市街》里的文章。萧红的文字是有魔力的,《商市街》既像小说又像散文,里面那个饥寒交迫、居无定所的萧红,让人同情,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地陷了进去。有一篇散文叫《饿》,萧红对于饥饿有极生动的描写:“床板可以吃吗?草垫子可以吃吗?”由于粮食紧张,章海宁此时恰恰也在体验饥饿的感觉。

  萧红走进了章海宁的世界,从1998年开始收藏萧红史料以来,他已收藏包括书籍、声像资料、字画、纪念品等近700种,除了《跋涉》、《马伯乐》两部作品外,萧红其他作品的早期版本,章海宁几乎都有。包括萧红亲自设计封面的初版本“毛边”《生死场》,文化生活出版社七十多年前出版的《商市街》、《桥》、《牛车上》,还有上海图书杂志公司出版的初版及再版《旷野的呼喊》,寰星书店出版的《呼兰河传》等等。国家图书馆有关萧红的藏书,只有一本章海宁没有,但他有的关于萧红的藏书,国家图书馆很多都没有。章海宁甚至曾主动失业半年,就为做一个最好的、最权威的《萧红资料索引》。

  本次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策划、编写的新版《萧红全集》,许多版本考证的工作,章海宁都参与其中。他说,虽然收藏本身就是意义,但他更多的是为了研究、传播萧红的文学作品。这次参与新版《萧红全集》的编写,他最想达到的目的,就是抹掉因各种原因粘在萧红身上的灰尘,还原其作品的本真面目。

  深圳晚报:请介绍一下以前萧红作品版本的情况。

  章海宁:新中国成立之前,萧红的作品大多保持原貌。1949年之后,萧红的作品许多版本,都不甚满意,主要问题就是有太多人为修改的痕迹。笼统计算,全国应有上百个萧红作品的版本,但它们其实都与几个核心版本有关,比如1953年新文艺出版社的《生死场》、1958年新文艺出版社的《呼兰河传》,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萧红选集》,这三个版本对于萧红作品的传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其中的错误也便以讹传讹了。

  1980年代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萧红短篇小说集》、《萧红散文集》,发行量达几十万册,只可惜里面也是改动太多。90年代,哈尔滨出版社先后出过两个版本的《萧红全集》,里面的大量错误也让人痛心。

  深圳晚报: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多的改动?

  章海宁:最普遍的就是用现代汉语规范去给萧红作品装一个“套子”,把所有用词都弄得很符合“规范”。不仅是萧红,很多现代作家的作品都享受过这种待遇,大家说着千篇一律的话,带有鲜明个人特点的用词消失了。

  第二,就是文化差异,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语言习惯。比如东北习惯讲“一盘菜”,沪浙习惯称“一碗菜”。萧红在上海从事创作时,吸收了当地的语言,比如文中会有“一碗黄花鱼”的用词,但北方编辑往往会自作主张地改成“一盘黄花鱼”。

  第三,因为意识形态而产生的改动,这种改动最重。比如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提起鲁迅先生上课生气的时候,会用眼睛严肃地看着女学生。类似的话,许广平也说过。但在后来的很多版本中,这段都被删掉了。因为鲁迅已经不是人间的鲁迅,他是神,怎么能用眼睛看女学生呢?另外,还有萧红笔下“鲁迅先生黑大的身影”,在很多版本被改成“高大的身影”,进行人为的拔高。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深圳晚报:新版《萧红全集》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章海宁:本次编校新版《萧红全集》,均以初版本为底本,比如1935年12月荣光书局初版的《生死场》、1941年5月桂林上海杂志公司初版的《呼兰河传》、1936年8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的《商市街》等等。但我们也不迷信初版本,每一本书都会对照5种以上的其他版本进行互校。

  值得一提的是,《呼兰河传》的初版本是首次发现,我们曾经到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寻找,均无结果;又委托桂林、南宁的朋友寻找,也是未见踪影;最后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找到了《呼兰河传》的初版、二版,真是欣喜万分。

  深圳晚报:最后说说你眼中的萧红吧。

  章海宁:很多人都觉得萧红不过是个二三流的作家,甚至还有人把萧红视作一个轻浮的女子。这种误读和漠然,常常令我感到焦虑。从创作成就来说,萧红超越了此前的女作家冰心、丁玲,并与张爱玲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双璧”。从创作风格看,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独特的作家。但萧红一直是一位被边缘化的作家,她的文学价值多被她的传奇身世所遮蔽,一位对文学创作带有情怀的严肃作家,常常成为部分传记作者戏说和虚构的对象,这是文学的不幸。
 
  (编辑:刘彬)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