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唐山大地震亲历者不敢触动痛处

2010-07-30 23:44:59来源:华商晨报    作者:

   

作者:杨东城

    采访人:杨东城

    被访人:王家惠  关仁山

  当年,他们是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

  而后,他们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

  如今,他们是《唐山大地震》的作者。

  他们就是著名作家关仁山和王家惠,在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上映前,他们的同名小说出版上市。昨日,两位作者接受本报专访,王家惠坦言,地震这个题材需要靠几代人挖掘,“我们只是为后来者铺路,冯小刚也是。”

  纪实文学要求有亲历感,可我们能见到的太少

  杨东城:在国内用虚构的方式重塑灾难的文学作品非常少见,你们创作《唐山大地震》要带给大家什么?

  关仁山:这部小说是严肃的,《唐山大地震》是讲述灾难之后人与人互相关怀的小说。身为唐山人,又是作家,写《唐山大地震》是一个非常自然而然的选择告慰亡灵,勉励生者。重塑灾难只是书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笔墨是放在震前震后人物形象和关系的塑造上,并以此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气。

  王家惠:《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灾难小说,用小说表现灾难也不够直观,这不是我们写作的初衷。当初创作这部小说,就想给后人留下点当时的记忆,因为这个题材是需要靠几代人挖掘的,我的写作也是一种尝试,一个角度。曾经发生的事件我们要用影像文字等等记录下来,可以说,我的创作动机就是这么简单。

  杨东城:你们是大地震的亲历者和幸存者,为何用小说的方式来讲述大地震而不是纪实文学?

  关仁山:纪实文学,有钱钢的《唐山大地震》,这本书在纪实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创作的初期是为了完成《唐山绝恋》的电视剧剧本,之后才依据剧本诞生了这部小说。

  王家惠:唐山大地震这件事以及震后抢险、救灾、重建等规模太大了,纪实文学要求有真实的亲历感,可我们所能见到的太少了,获得的资料太少了,我们想表达的太多,这样就很矛盾。于是,选取地震台长这个人物为主角,创作一部大时代中的普通人命运的小说,也是一种很顺理成章的选择。

  杨东城:对于这种现实的灾难性题材,如何处理虚构和纪实的关系?

  关仁山: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书中的所有素材都有原型,但不能对号入座。比如书中说文燕“死而复生”的故事,就是根据当时唐山255医院一个姓徐的医生的经历改写的,地震时她在值班,没有受伤,但是余震来时她在撤药品,被砸伤了,昏迷之后别人以为她死了,正要装车的时候大雨把她浇醒了,后来她被转到哈尔滨的医院。很多素材都是来源于我们当时的采访,是真实的,否则唐山人不能接受。但融入故事中,就要为故事服务,虚化它的背景。

  王家惠:地震是瞬间事件,也是长久事件,也就是说,灾难本身时间很短,而灾难所带来的伤痛却会延续很久。关于小说中的纪实部分,很多发生在地震当时或者救灾过程中,可以说都有生活的原型,他们在地震中的所作所为,是真实的,当然了,文学创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做过适当的艺术处理。而虚构的部分,其实是涉及到个体感受的,每个人都不同,我们只是按照艺术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的原则去创作这样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而这种虚构让我们的小说脱离宏大叙事,进入一种微观可感的私人话叙事,于是小说中的人物就丰满了,不再是个单纯的地震受害者。

  我们只是为后来者铺路,冯小刚也是

  杨东城:关于表现唐山大地震的作品已有几部,这部小说与其他作品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关仁山:每一部作品都是独特的,都有它的个性。这部小说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不同,其实很简单,它的故事是不同于别人的,手法借鉴了大量剧本的写作手法,传递给人们的很多程度上都是对生的希望与复杂情境下人与人的互相理解。[NextPage]

  王家惠:我们的书没有直接描写灾难,其实在着力于人类情感。地震发生后,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在努力进行自救和互救,那是纯粹地在用生命对生命,这是我们这本书里想要着力体现的,也是以前作品里没有太多涉及的内容。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很注意节奏感,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过长没有节奏的内容,所以我们吸收了电视剧的创作手法。

  杨东城:尽管你们的《唐山大地震》比电影早两个月出版上市,但是电影的号召力比文学作品更立竿见影,尤其是冯小刚的电影,因此就难免有人说你们的小说有跟风之嫌,对此你们怎么看?

  关仁山:看完一部电影只要两个小时,而读完一部书,并且感受它带给你的反思,也许需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我同意你说的电影的“立竿见影”,但是说我们跟风,我们不同意。这不是谁跟谁的事儿,7月28日本来就是唐山大地震周年忌日,在七月份推出的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文学作品,都是跟风了吗?

  王家惠:唐山大地震的题材,要几代作家去挖掘,就像二战一样,不断有作者去写。一个作者是很渺小的,不能穷尽这个话题,我们现在所做的,甚至没有接触到边缘,只是为后来者铺路。冯小刚也是。对于我们而言,只是写一部小说,对于出版方在什么样的时间出版,我们不多干涉。

  有时局外人反而站得高,能写出超常的质感

  杨东城:你们怎么看一个非唐山人拍的《唐山大地震》?

  关仁山:电影我没有看,不过拍摄的时候我去现场看过,演员和导演都很认真。

  王家惠:《唐山大地震》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拯救大兵瑞恩》式的风格,展现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伤痛和救赎,他们从一个非唐山人的角度看唐山大地震,本身就是一种崭新的视角。电影所改编的小说《余震》我看过,可以说是一种新认识,毫不奇怪。未必这个事件非要由唐山人或唐山地震亲历者来写,有时局外人反而站得高,能写出超常的质感。亲历者往往不敢触动太深的痛处。

  杨东城:看当今的出版界,“地震文学”可谓是凤毛麟角,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关仁山:作为一个世纪大灾难,也不是一本书一部电影能表达出来的。“地震文学”这个母题,需要几代作家不停地挖掘。

  王家惠:“地震文学”这个提法很新鲜,如果暂且命名与地震有关的文学为“地震文学”的话,我觉得这部分内容缺少的原因是,地震是过去式,它虽然在历史上或者几代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确实和人的日常生活在远离。反观国内的文学创作,很多作家关注当下,比如《蜗居》《奋斗》等,这些题材更靠近现实,更能关注到当下人的生存状态,那类似的作品多,也是正常的。不过,关于唐山的每一部作品,它都将记录一部分人的时间记忆,这点毋庸置疑。

  (编辑:郭婧涵)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