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平
记者:廖平
被采访人:陈忠实
1993年,陈忠实的《白鹿原》出版。当年,陈忠实就酝酿再写一部长篇小说,时间节点在《白鹿原》之后,写20世纪后50年代的乡村生活。其后若干年,他就一直在准备,在构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打了个比方,“矿石大家都有,但你把它炼成粗钢还是精钢,这要看谁的思想深刻,谁的冶炼容器大。我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大的容器。一个作家对创作形成有自信的理解,要花很长时间,这个过程我现在还没有完成。”
17年过去了,陈忠实的钢究竟炼成了吗?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来渝参加中国作家年会的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
《白鹿原》改编
让专业编剧来做这件事吧
记者:从1993年《白鹿原》出版,就有影视公司要购买改编权,中间经历多次波折。最近西影集团决定开拍电影《白鹿原》,初定王全安任导演,传言投资1个亿,你知道这个消息吗?
陈忠实:2001年,他们从我这里获得了《白鹿原》的拍摄权,结果过了七八年,中间有几次动静,但终究还是没有做成。现在又重新获得了《白鹿原》的拍摄许可,我当然希望他们这次能做成功。至于以前为什么没有做成,我想,还是剧本的改编难度太大。
记者:作为原作者,你想过亲自改编《白鹿原》吗?
陈忠实:不会,小说和电影、电视剧是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白鹿原》里面上百个人物,要在两个多小时内完全展现,是不可能的。而且电影要求故事性很强,但小说并没有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故事。还是让专业的编剧来做这件事吧。
记者:那将一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改编成两小时的电影,你有什么期待?
陈忠实:《白鹿原》这部小说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时间跨度也很长。原来说两个多小时,我担心包容不了,要把小说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都包容进去,对敏感事件也不回避,我就给他们建议,要做就做好,拍上下部。他们说考虑。
当下农村
缺乏了原来的那种生气
记者:你当初写《白鹿原》的时候,就一直住在农村,如今还会经常到农村吗? [NextPage]
陈忠实:现在农村去得少啦。当时创作成为专业以后,我就从城里搬回乡下老家,直到《白鹿原》出版,才迁回城里。没有在农村的生活,就没有《白鹿原》的创作。
记者:你现在回去还能找到当时的那种和老乡们一起下棋、聊天、吼秦腔的感觉吗?
陈忠实:现在找不到了,那个气氛根本就不一样了。现在的农村比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变化很大。我能感觉到的是一种萧条。为什么?青年、壮年都出去打工去了,乡下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这样农村就缺乏了原来的那种生气。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们老家年轻人很活跃,老年人也很活跃,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个能编出顺口溜来的农民,甚至是文盲,出口成章呀。他拿农民语言、乡村语言,编得朗朗上口,一编出来就成为民歌流传了。现在我回到家乡去,来来回回碰见的,都是老年人。所以乡村那个氛围跟那时的氛围完全不一样了,萧条得很。
(实习编辑:罗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