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做战地记者,从来不拿枪

2010-03-10 09:32:05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作者:石剑峰


奥斯娜·塞厄斯塔

  奥斯娜·塞厄斯塔(Asne Seierstad),一位没有错过1990年代以来每一场重要武装冲突和战争的挪威战地女记者,一本“9·11”后适时而生的《喀布尔书商》令她成为世界级畅销书作家。日前,奥斯娜·塞厄斯塔随其他几位北欧作家一起来到中国,在上海和北京与作家、学生、读者见面交流,昨天,奥斯娜·塞厄斯塔接受了记者独家专访,谈《喀布尔书商》一书的创作和从事战地记者职业的感受。

  在根据采访和生活体验创作的《喀布尔书商》里,书商苏尔坦是阿富汗文化的保卫者,凭着自己对书本的热爱,他用一家小书店为封闭的喀布尔社会提供些许精神食粮。警察、圣战者、塔利班、苏联人,每一次动乱都会有一茬人闯入书店做“清洁工作”,苏尔坦也被一次次投入监狱。而另一方面,尽管苏尔坦比普通阿富汗人更为开明,但他依然是个典型的阿富汗男人,抛弃年老色衰的老妻,用钱买来小新娘,妹妹在家只有不停做家务的命,更不容家庭任何女性成员去做自己的选择。

  苏尔坦的勇敢、慷慨,他对女性家庭成员的态度,以及所有奥斯娜·塞厄斯塔在苏尔坦家居住的4个月所看到的一切都写入了《喀布尔书商》。这位之前跟随军队去过科索沃、车臣、阿富汗、伊拉克的女记者,在写这本书期间避开了纷乱的战火,来到同样纷乱的家庭生活和纠葛之中,细致入微地写下“后‘9·11’”阿富汗人的生活。她穿起阿富汗妇女必备的布卡,透过缝隙观察街上的阿富汗;她忍住愤怒,不参与这个家庭对女性的不公。而在恰当时候出版的《喀布尔书商》,很快成为全球畅销书,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近30种语言。不过关于《喀布尔书商》的纷争还是持续了几年,因为该书主角书商苏尔坦的原型后来指责奥斯娜·塞厄斯塔的写作失实并辱没了他的祖国。口水争执持续了很长时间,奥斯娜和“苏尔坦”的误会至今也未消弭。[NextPage]


塞厄斯塔(左)是从事战地报道的女记者,但为了安全,外出时需带上头巾

  写《喀布尔书商》,最关注女性命运

    记者:你有一个好的想法,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把它实现。最关键的是,你遇到了“苏尔坦”这样一个喀布尔家庭。你是否觉得自己比较幸运?

    塞厄斯塔(以下简称塞):是的。在写这本书之前,作为战地记者,我报道的是战争、死亡、士兵等,对普通人生活和想法并不了解。很幸运的是,作为记者我在喀布尔遇到了书中的书商“苏尔坦”,作为一名阿富汗人,他的思想非常开放,他欢迎到我他家做任何采访,并写所有我想写的东西。而且,作为一名书商,他的经历也非常独特。那个时候,战争也刚刚结束,阿富汗已经开始慢慢发生变化,我觉得以这样一个家庭来写阿富汗是很好的想法。当然,书在全世界的畅销跟“9·11”之后全世界的态度有联系。

    记者:即便如此,你和“苏尔坦”之间后来发生了一些误解,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你们之间的误会消除了吗?

    塞:还没有,事情发生之后我们很少联系。事实上,在我写作之前他就答应我随便写,他欢迎我住在他们家,给予我许多帮助,他也是一个在思想上持开放态度的人。后来书出版前几天,他突然联系我,说不同意书中的许多内容,并要求我修改,但那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书马上就要印刷了。后来书在全世界畅销,他又愤怒地站出来指责我歪曲了他们家的真实情况,这让我非常吃惊。其实我跟他们家成员有口头协议,要是他们不希望把一些内容写进书中,可以事先告诉我。“苏尔坦”不同意我在书中描绘的他,因为在书里我把他描绘成一个典型的阿富汗专制男人,他显然想要我把他写成一个好莱坞式的英雄,他或许认为他为保存阿富汗文化做出了很大努力,为此甚至几次入狱。我没有那么做,我把他写成了有一定缺陷的了不起男人,而这也是事实。另外,看到书在全世界的畅销,他有点嫉妒,他希望得到更多。其实我后来支助他们家和阿富汗当地社群一大笔费用,我资助了女子学校,但“苏尔坦”显然要得到的更多。

    记者:他不满的重要原因可能是书中写他对待妇女的专制态度,比如书开头第一章你就写他如何“抛弃”开始年老色衰的妻子,去用重金娶来年轻的太太。[NextPage]


中文版《喀布尔书商》封面

    塞:我不赞同“苏尔坦”对待家庭女性成员的态度,但并非是先入为主地刻意要把他写成那样,那是事实。女性在那样的社会确实没有任何人权,更不要说接受教育。“苏尔坦”家在阿富汗算是比较好的,但他们家依然是个典型的男权家庭,他的妹妹每天就是不停做家务,而年老的第一个太太自从“苏尔坦”娶了第二个太太之后几乎就是一个佣人,过着伤心的日子。

    记者:阿富汗战争已经结束很多年,妇女的处境这些年有所改善吗?

    塞:在阿富汗,一切都在缓慢地改变,妇女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他们开始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开始有妇女诊所,在议会中也开始有女性议员和政府官员,但总体而言,变化有限。可能在精英阶层,女性的地位变化非常显著,但在普通人生活中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因为他们的家庭结构没有任何变化,那就意味着男性依然是家庭的主宰。

    记者:你用一本书写了这样一个喀布尔家庭,那你觉得你真的理解了这个家庭吗?

    塞:我和他们生活了几个月,记录他们的生活,但我想我并没有完全深入到这个家庭之中。我所接受的教育,无法全部接受他们的传统和文化。我不能和他们发生争吵,我也没办法改变什么,能做的只有记录。深入了解这个家庭,有我喜欢的部分,也有我不喜欢的。但我得承认我没办法彻底了解他们。

    记者:但这个家庭因为你的书在全世界畅销,而永远地改变了。[NextPage]

    塞:那是一定的。这个家庭在全世界都出了名,这对“苏尔坦”的生意也有很大帮助。但因为书中写到了他们家庭女性成员的某些私人故事,他们也受到了一些压力。

    记者:当你带着布卡走在喀布尔街头的时候,当地人怎么看你这样一个西方人?会有危险吗?

    塞:我和“苏尔坦”家庭女成员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哪里都不能去。偶尔出门的时候,最好还是穿上布卡和长裙,戴上头巾。虽然那个时候,经常有暗杀、爆炸、绑架,但和他们在一起还是比较安全的。有时候,我还和“苏尔坦”一起做旅行,带着美金和电脑,而穿上布卡,就可能会被抢劫者放过。

    记者:自从《喀布尔书商》完成之后,你就没有再回到阿富汗,为什么?此刻,如果一谈到喀布尔,映入你眼帘的画面是什么?

    塞:是的,自从那次经历之后我就没有再回到喀布尔,一方面是我后来去了伊拉克战场和世界其他地方,另外一方面是我在工作时会万分投入,但一旦完成了就离开。也许有一天我会回到那里,当然是因为那里有发生了什么值得我关注的事情,或许是战争。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里的女人,没有多少选择权利的女人。

    记者: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初竞选内容之一是从阿富汗撤军,欧盟不少国家也陆续开始从阿富汗撤军,你怎么看外国军队对阿富汗稳定的作用?

    塞:外国军队赶走了塔利班,但后者的势力依然很强,如果外国军队离开,现在的政府马上就会垮台,阿富汗毫无疑问很快会重新陷入动乱。但外国军队的存在,又是一些阿富汗人攻击的目标之一。外国军队在阿富汗做的远远还不够,对于阿富汗重建肯定还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一切都还刚刚开始。

  最想采访本·拉登

    记者:战地记者主要是一份男性统治的职业,作为女性战地记者,你的优势在哪里?

    塞:女性从事战地记者的成员越来越多,相对男性,女人在从事战地采访中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更好地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特别是与当地人的关系。相对而言,他们对女性比对男性更加友好一点。

    记者:在危险的战区,你会拿枪防身吗?

    塞:我不会使用武器,我也从来没有摸过武器。事实上,在危险地带采访,不拿枪反而更加安全,否则你难免会被视为危险目标。另外,如果手中有枪,即使你不想伤害别人,但最后总会使用它。

    记者:你也说过,你憎恨武器,可为何在世界上每一个冲突热点,都会见到你的身影。面对那么多死亡和恐怖,你会憎恨战地报道吗?

    塞:这是我的职业,我不会憎恨这份工作,但有时候一回到挪威就会对它感到厌倦,那些画面还是影响我的情绪。但相对而言,我能比较好的平衡日常生活和战地生活,工作完成然后就别太在意它。

    记者:除了《喀布尔书商》,你也写过关于伊拉克战争、车臣战争的作品,评论认为你的作品文学性都比较强,你觉得增加战地报道文学性的成分会减弱作品的客观性吗?[NextPage]

    塞:当然作为记者,你的任务就是报道战争的过程,但同一事件它所呈现的客观性也是多面的,而且读者对所谓客观报道也并非完全认同。也正是文学性,让《喀布尔书商》能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就算这本书被当作文学作品,它也没有任何不真实或者虚构的东西,所有内容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是我所看到、听到的东西。当然我不可能深入到对方内心深处,所以不可能知道他们的真正想法。我们有太多的新闻,但我想做的是通过文学手法让读者了解他们的情感和想法。

    记者:你会在将来创作一部纯粹的文学作品吗?比如一部虚构小说。

    塞:不会。这个世界每天都有那么多事情发生,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了解,这些真实发生的事情更加吸引我。

    记者:作为战地记者,谁是你的偶像?

    塞:波兰记者卡普钦斯基。

    记者:谁是你最想采访的对象?

    塞:本·拉登,我想他是所有战地记者的目标,但我还没想好问他什么问题。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