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陈村
在网络文化渗透到大众生活的今天,网络文学对于传播先进文化会起哪些作用?4月28日,记者就“网络文学与当下写作”这一话题,电话连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论坛“小众菜园”版主、著名作家陈村。
网络文学也许会变成全民化写作
陈村很早开始用电脑写作,但他在网上只写帖子,不写作。他说,现在找作家手稿已经很困难,像贾平凹、阎连科这样不会打字的作家几乎绝迹。打字和手写的最大的差别是方便、快捷、安全,一般不会弄丢。
陈村认为,实行网络实名制是今后论坛的发展方向,这符合互联网发展的大方向,有利于减少那些上来“贪玩”、“捣乱”的网友。比如“小众菜园”就是个比较特殊的论坛,类似于俱乐部会员制,每一位会员都需要按惯例在申请时向版主陈村说明自己的身份,以作品来申请发帖权限。
陈村说:“目前,我自己的‘小众菜园"只有四百余网友,人称‘菜农",经常在里面发帖的不到两百名。我不需要很多人来灌水,那样版面看起来是很热闹,但没有意义。我们小众菜园旨在聚集一些有趣的人,分享一点好玩的事。”
陈村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那个文学艺术风起云涌的时代。在专业作家中,他是与网络接触最多的作家之一。他担任过四次“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的评委会主任,对于“网上的事情”可谓知之甚深。
他说,网络写手是从“天涯社区舞文弄墨”等板块涌现出来。他们写东西,连载小说,劲头很足,可谓生生不息。不用给他们稿费,有人看贴回帖,他们就会很高兴。而这两年开始火热的“博客”则类似于以前“个人主页”的东西,也许以后会变成全民化写作,这也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基本的差别。正是因为传播方式的改变,从而使文本发生很大变化。
“其实,二者在写作目的上的终极目的差不多,一个社会不需要那么多作家,作家过剩是不好的,有很多人是自娱自乐,只是写给给朋友看。网络写手中有很大部分不是作家,他们的写作和传统的投稿过程不一样,不需要经历发表的过程,而是写完一段贴出一段,下面的人看到还会提出修改意见。”陈村在谈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时说。
网络文化不是一个种出来的东西,它是一株野草
经历十一年风雨坎坷,网络文学在网上的生存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就此,陈村表示,网络文学因为某些网站的经营模式等问题,曾经有一阵“不对”。叱咤一时的“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没有了广告资源,几乎无以为生。但是,还是有很多网友在看“榕树下”的东西,点击率也很高。其实,只要网友们一人一月出一块钱,网站就可以发展得非常好,从而做出很多好看的东西。2003年,“起点中文网”开始运营商业模式,2分钱读1000字,花一条短信的钱可读5000字,这样就变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读者可以比较及时看到更新,用稿费机制去促使网络作者继续写作。
陈村说,“但是,这些人基本是自生自灭的,一直坚持在网上写下去的作者并不多。比如慕容雪村这样的网络写手,被发现后,在网上写的小说顺利出版,接着他成名了,随之‘逃走’,再也不在网上首发作品,发也只是发一小部分调读者胃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不尽完整的圈,中间缺了几环,最后统统逃回到传统出版中”。
“我比较天真,感觉我们现在倡导节能减排,禁止树木砍伐,曾经以为会‘灭’了纸质书,诞生一种A4纸大小或者小一半的阅读器。作者申请权限,有权利在网上更新,读者可以出一点钱一直读下去。”陈村笑言。
谈起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渗透,陈村认为,很难去规范它,这不是一个种出来的东西,它是一株野草。现在青少年上网泛滥,看到一些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东西,我们不能仅仅去删除,而应因势利导,努力去形成一个良好的公共空间。 [NextPage]
文学的“主流”和“非主流”很难说,写作没有严格界限
陈村用“良莠不齐”来形容现在网络文学的质量。“他们有可能很生动,有可能不太会写。这个阅读的总量太大了,没有人会去仔细研究。我做了四次网络文学评奖的组织工作,有段时间是作家中读网络文学最多的一位,一般人不可能读那么多。我个人认为,网络文学中最好的作品和纸上最好的作品相比,仍有差距。他们的写作规则有所不同,在纸上写作,一些水的东西就跳过了,网上可能还会瞄上几眼。比如,现在流行的MSN对话,放在网上不会显得突兀,你不想看就跳过去,这种文体比较有真实感。但弄到纸上去出版卖钱,难免会引起争议。这样看,以后所有的写作者起步都从网络文学开始,他们不需要投稿到报社杂志社,经历一个漫长的被编辑赏识的过程,直接上网,贴上去,就已经开始写作了。”
对于一些在传统文学中并不被看好的“非主流”文学作品,在网上被叫好的现象,陈村也有他的独到见解。他说,比如今何在的《悟空传》曾经被编辑谢绝,但刚一上网,就广受欢迎。现今,很多出版社编辑在网上抢稿,你写三分之一可能就有人找你谈出版事宜了。在网上炒的很热的东西,一般只要不要涉及色情暴力这些过分的内容,都会变成书。在网上口口相传的作品,它们被点击、被关注,其中的“主流”和“非主流”很难说,写作其实没有严格界限。
网络文学是不是经典,只能留待后人去评价
陈村对年轻人的写作,一直很关心。他觉得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新概念”大赛出来的青年作家,他们的博客很受欢迎,这是一件好事。“现在年轻人有了自己的代言人,以前是大人们去假装自己是个中学生,即便深入生活去写,也写不过当龄人。因为年轻人才有自己感同身受的东西,可以获得更多同龄读者的共鸣。至于是不是经典,我们只能留待后人去评价。”
陈村说,“关于网上写作的浮躁问题,我觉得浮躁是你自己的事情。同样在网上写东西,有人可以不浮躁,也可以过的很好。”
采访手记
网上的村长——陈村
十年以前,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横空出世,带出了一个新名词——网络文学。与此同时,“榕树下”网站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其中,传统作家陈村应时而进,在“榕树下”开辟个人主页“看陈村看”,主持论坛版块“躺着读书”。一如他自己所言,“因为主持了四届‘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的评奖,我是传统作家里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最多的一位。”
就那时起,记者开始关注起陈村的写作,看看这位当时已经成名的作家上网都做些什么。并且,阅读的媒介也随着他慢慢转到了网络上。
时光如水,2004年,网龄七年的陈村兼职“99书城”网站,任艺术总监、总版主暨“小众菜园”首任版主。这个由作家陈村主持的文艺沙龙,只对特邀者开放发帖权,欢迎其他网友进入浏览。所以,每一位发贴者都需要陈村的批准。他们,大都在文学艺术、美术摄影、新闻传媒等人文领域各有所长;他们,被陈村戏称为“菜农”;他们,也亲切地叫陈村“村长”。
作为一名2006年入“小众菜园”的“资深菜农”,记者不久前见到了因央视一档谈话节目前往北京的陈村。尽管他因为强直性脊柱炎,不能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但陈村似乎比两年前记者初见他时显得更年轻,更精神了。
“见到这么多又有才又热情的北京菜农,我当然高兴了。他们每天在‘小众菜园"写东西、贴图片、讨论一些有意思的话题。我们菜农的涵盖面比较广,有和我一样写东西的专业作家,也有‘80后"喜欢写作的年轻人。最出名的,得算江铸久与芮乃伟这对‘十八段夫妇’了(二人均为围棋九段,故陈村称其为‘十八段夫妇’)。这次来北京,就是配合新菜农马路虾录节目的,他可是网上的草根红人。他写的东西放在网上,读的人不少,这也是网络文学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的菜农,把一些MSN的聊天记录发上来,可能写到纸上会觉得别扭,但是在‘小众菜园"放着,就比较合适。”陈村说起“小众菜园”,如数家珍。
在与陈村的聊天中,记者发现,网络文学,已经不光是十年以前痞子蔡、安妮宝贝、宁财神那样依托于“榕树下”等文学网站的写作模式,而是以越发多元化的样式呈现在公众面前。但是,传统的写作不会丢弃,陈村在网下仍然关注着他的老本行,常与青少年谈一些与写作相关的话题,给报刊和出版社推荐一些刚出道作者的作品。
如是我闻,网上的村长——陈村为当下文学发展所作的贡献却不尽于网上了。
(实习编辑: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