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一届书展之后,“文学头脑风暴”活动这种形式就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昨天上午,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二层作家交流区,一场“文学头脑风暴”再次席卷四位中外出版人。
“文学头脑风暴”活动中方的代表是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文学评论家潘凯雄。外方则是两位资深的文学经纪人:托笔·伊迪公司创始人托笔·伊迪以及兰登书屋亚洲区总裁和首席执行官、曾代理过斯迪芬·金等知名作者的畅销书的出版社代理顾问梁元锡。双方从国际、国内,创作、出版等方面多角度对中国文学出版进行了深入剖析。
中国文学好像很难走向世界。托笔·伊迪以“旁观者清”的眼光,谈到了其中的关键点在哪儿。他认为首先翻译问题造成了很大障碍。“在过去25年当中,出版一本中国的文学作品,大约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翻译出来。”梁元锡对托笔·伊迪的观点表示赞成,他说,翻译是交易当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韩国政府曾在2000年作出了非常重要的举措,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和财力,邀请了众多的翻译,包括韩国人,包括外国人,将1600多本书,涉及到了100多个种类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他建议中国的出版商、中国政府能够组织翻译中国的古典文学,并加强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介绍和翻译。
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优秀作品要介绍到国外去,现在最紧缺的是既能够了解当代文学作品,又能够了解国际市场、和国际间的出版机构有很好的合作背景的中介。“中介人才比翻译人才更为紧要”,因为“翻译人才有的是,问题是出版机构和中介机构必须向他们提出要求,跟他们建立起很好的业务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像目前需求关系不是很明确。有很多翻译人才从事别的工作,没有做这件事情。”
(编辑: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