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07年以来,一部名为《鬼吹灯》的网络原创系列小说红极一时,从互联网热到出版界,如今,连好莱坞都盯上了这部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欲投资拍摄电影。
进入2007年以来,盛大网络第三次向旗下的大型原创文学门户网站―――起点中文网注资,追加投资1亿元,大力助推原创文学良性成长。网络原创小说《鬼吹灯》,正是诞生于此。
网络与文学之间,能架设起牢固的桥梁吗?这座桥梁能蓬勃起网络文学的激情与想像力吗?文学在网络的世界里活得怎样?
在《鬼吹灯》的粉丝们打造的百度“鬼吹灯吧”里,帖子总数已经超过29万条。
你能想像吗?在东北密林中,深藏着辽代萧太后墓和日军地下基地;在新疆的沙漠里有一座消失的精绝古城,两千年前,古城中有一位具有特异功能的女王;在云南境内的澜沧江水下,发现了金字塔式的献王墓―――这些情节不是现实,而是小说。
这部糅合了现实和虚构、盗墓与探险的系列小说《鬼吹灯》,在日前出炉的2006年“百度搜索网络小说Top10”中,赫然列居首位,其受关注程度已经超越了诞生于2003年的网络小说《诛仙》。每天,数不尽的网友坐等作者刷新小说的下文。《鬼吹灯》的粉丝自称“灯丝”或“粽子”(小说中的用语),每天,数不尽的网友坐等作者刷新小说的下文。
《鬼吹灯》系列的第五部“落地书”刚刚出版,这两天,在地铁、公交车、咖啡店里,随处可见捧着书看得着迷的年轻读者。这部系列小说讲述了退伍兵胡八一和胖子等人在东北、新疆、云南、西藏等地寻找古墓的探险故事。作者有模有样地给自古以来的盗墓者分派,“鬼吹灯”是其中摸金派的“秘术”,即盗墓者进入墓穴时,必须在东南角点上蜡烛,如果蜡烛自行熄灭了,说明这里的墓主人不愿意你拿他的东西,拿过的都得放回去。
《鬼吹灯》从去年3月开始在网上发表,4月,起点中文网(以下简称“起点”)获得《鬼吹灯》的版权,小说人气直升。虽然作者“天下霸唱”声称这部小说全都是自己“瞎编”的,但仍挡不住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之潮,每个章节的付费点击量都达到一万次以上。
此时,“起点”更对这部掀起网络阅读狂潮的探险小说的商业价值,作了更深层挖掘的尝试。去年10月,《鬼吹灯》的第一部、第二部先后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到目前为止,这部系列小说已经出版到第五本,在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区均有实体书销售,仅大陆地区的销售量就已近百万册。除了“落地出书”,漫画版、动画版和声讯版都和合作方搞得风风火火;该小说更引起了唐季礼、陈木胜、徐克、杜琪峰等著名导演改编影视作品的兴趣,唐季礼甚至约见了小说的作者“天下霸唱”,洽谈改编电影事宜;好莱坞著名的电影投资商新线公司,也希望投资三亿美元将其打造成中国版的“哈利·波特”。
如此热闹的场景,不禁让人想起8年前另一部红极一时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当年,这部连载在台湾地区某高校BBS的情感小说,通过网络的传播,最终红遍两岸,小说的作者痞子蔡也在不经意间点亮了中文网络文学的火光。2003年以来,从《诛仙》到《鬼吹灯》,从《明朝那些事儿》到《沧海》,短短几年时间里,网络小说“落地书”风头再起,仅去年一年就在国内出版了不下300种,声势一点儿不比文坛名家的作品弱。而近来风靡大江南北的宁财神,也是靠着在论坛创作起家的。
小说火了,小说背后的创作者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群在网络的另一端敲打键盘的人,因为不见其人的神秘而越发让人好奇。
在这群不太愿意表露真实身份的“非专职”网络写手中,有些人收获了比大部分专职作家更丰厚的回报。
在百度的“鬼吹灯吧”里,网友们充满热情地猜测着作者的真实身份。有人推测说,从小说内容看,作者“天下霸唱”应当“有相当的生活积累和文化沉淀,对收藏、易经等都有相当研究,文笔也很老辣,无论情节铺排还是人物形象刻画都很到位,不可能在30岁以下”。还有不少网友猜测,作者本人或其祖上也许真的有过盗墓经验。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鬼吹灯》的作者“天下霸唱”并没有网络上猜测的那么“玄乎”。
“天下霸唱”原名张牧野,28岁,天津人,目前与朋友在天津合资开了一家小金融公司,写作完全是他的业余兴趣。笔名“天下霸唱”来自一个网络游戏。
张牧野表示,自己的学历并不高,是一个“见了文化绕着走”的人,很少看书,四大名著就看过《水浒传》,平时只看体育和财经类新闻,只买游戏和战斗机杂志。
没有知识积累,仅仅靠“瞎编”而引来数百万人次的惊人点击量,这显然不现实。事实上,张牧野堪称“野闻收集专家”,对各种新鲜奇闻,他常常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虽然很少看书,但他看电视时,除了关注体育、财经节目,也爱看央视播放的《探索·发现》以及国家地理频道的考古节目。他还酷爱军事,对美军熟悉得不得了,在书中写到的胡八一等人用的枪械,让专业人士都无可挑剔。
许多网络写手走进网络原创文学的世界,常常出乎偶然,大多是“一时技痒”。张牧野也不例外。由于他本人很喜欢奇幻、探险类小说,但是在正式出版的图书中又很少看到,于是决定亲自试水,之后就有了他在网络上连载的第一部原创小说《凶宅猛鬼》。
刚开始写《鬼吹灯》时,张牧野的公司正处在停整状态,因而有了大块的写作时间。每天,他就利用上班的闲暇时间,像写日记一样写一部分小说,然后发到网上,根本就没想到会有如此热烈的反响。现在,公司里的工作繁忙起来,他的写作时间也越来越少,基本上只能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加班加点地赶写。即便如此,网友们还是等得焦急,催声不断。在前几部书成功发行后,张牧野已经与出版社签约,在2008年底前完成《鬼吹灯》的全部8部。好在,目前已经快写完第七部了,他预计能赶在交稿期限前按时完成。
张牧野一再强调,写小说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不但不会作为专职,甚至不希望身边的亲人朋友知道。
然而,在这群不太愿意表露真实身份的“非专职”网络写手中,有些人却收获了比大部分专职作家更丰厚的回报,除了人气上的回报,还有经济上的回报。一位名为“唐家三少”的作者,去年一年光靠在“起点”上写小说,就赚到了百万元的稿费,而“起点”签约的年薪上百万的“白金作家”已达数十位之多。起点中文网因此获名―――“网络富豪作家”的“培训地”。
今天的“起点”,日点击量早已过亿。恐怕很难有人想到,这个网站在诞生之初只是一个日点击量几乎为零的个人网站。
起点中文网究竟是怎样一片土壤,可以孕育出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传奇故事?
它是一个内容含量相当于一座上海书城的“动态小说学库”―――“起点”目前库存9万余种、70亿字的网络小说,每天有4千至5千名网络作家“笔耕不辍”,发表更新达1千多万字的原创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并且,这些数据还在以惊人的速度被不断刷新。
它是一块集体创作、全民写作的“园地”―――“起点”现有7万名原创作者,他们完全从800万名注册用户中产生,有着不同的职业,来自不同的阶层、地域和年龄段,连周杰伦都曾经在“起点”发表过作品。在这里,读者不仅亲眼目睹作品的诞生,还可以与作者互动,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去,很多人从忠实的读者变成小说的作者之一。
它是一场快速而又经济实惠的阅读体验――当一个传统出版社一年只能出版二三百本图书时,在“起点”每天新增上百本图书,新增字数可高达1千万字,速度最快的作者一天能发表作品3万字以上。在享受90%以上的免费小说的同时,读者只需支付1000字2分钱的费用阅读收费小说,相当于一本传统小说售价的十分之一。
这是今天的“起点”,它的日点击量已经过亿。恐怕很难有人想到,这个网站在诞生之初只是一个日点击量几乎为零的个人网站。
从2002年5月成立之时起,它伴随着中国网络原创文学的发展,一同快速成长起来。到2004年6月,“起点”已经进入Alexa前100位排名, 成为中国原创文学门户网站中第一家跻身世界百强的网站。
2004年10月,盛大网络不惜花费重金将“起点”收归旗下。今年年初,刚刚从业绩一片大好中重返网游“状元”位置的盛大,更是对其追加注册资本一个亿,在“起点”极速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了强大而坚实的支持。虽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合与调整,“起点”终于还是走向成功,其最早开创的在线收费阅读模式,也已成为行业规范,之后更建立了完善的以创作、培养、销售为一体的电子在线出版机制,并与传统出版行业合作联动,逐渐成为国内最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创作平台之一。在这个平台上,《鬼吹灯》等知名网络小说得以大放异彩。
为了使以内容为王的文学网站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盛大的推动下,“起点”还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合作,邀请社科院、高校和作协的专家,为网络写手们开办“网络作家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在“起点”的眼中,大多是理工科出身的写手们,拥有天才的想像力和编故事的能力,文字功底也不错,但倘若人文历史知识匮乏,又不及时充电,他们终将被读者抛弃。为此,“起点”聘请了多名出版行业的资深编辑,培训辅导作者,发现优秀作品,助推网站健康成长。
当然,除了“起点”,还有许多如“起点”一般的原创文学网站―――幻剑书盟、红袖添香、逐浪网、龙的天空、17K(一起看原创文学网),一齐奔跑在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道路上,它们同样蓬勃着朝气。它们让原本在声光绚烂的互联网中毫不起眼的文字,重新勃发出魅力,以网络特有的互动模式,打造了一条独特的文学阅读价值链,拓展了文学的生存空间。
从原本荒芜一片的产业,茁壮成长为现在拥有不计其数的作品及上千万读者和几十万作者的巨大群体,网络原创文学的强大生命力足以令所有关注它的人怦然心动。
“成千上万的普通人,都将因为网络而成为写手、知名作家。我们希望他们在‘起点’这样规范、健康的平台上成长,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积极写作。”盛大创始人陈天桥这样描述。网络正在为中国文学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宽阔且与国际接轨的创作平台。因为网络带来的全民写作的风潮,中国人巨大的创意、创造能力正在被前所未有地释放出来。
随着文学门户网站的迅猛扩张,一个“网络商业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盛大的慷慨解囊,对网络文学界无疑是一次惊喜。然而,在发展势头空前迅猛、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接受的同时,对网络文学的质疑之声也从未停歇过。
有人担心,过度自由的创作会使文学成为脱缰的野马;有人忧虑,年轻的网络写手们的肆意涂写会失落了文学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人疑虑,全民写作时代,文学的尊严是否会受到侵害;更有人惶恐,伴随网络文学的洪流浪潮,传统观念中的“文坛”和“作家”概念将经历土崩瓦解的冲击。
面对种种声音,网络作家自有回应。
网络写手刘嘉俊,在尝试了诸多不同性质文字工作之后,开始用Absolut的笔名在网络上写小说。他的《数字生命》被很多读者誉为“网络科幻最精彩”的小说。
在他看来,网络小说不应被冀望承担起太多的社会功能,它是简单的文化娱乐品。“许多白领以前不爱看书,接触网络小说之后,忽然发现读书也可以是快乐的,便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不自觉地寻找更好的书。网络小说改变了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力量不可小视。”
当然,娱乐并不代表肤浅。“如果说短篇小说写片断,中篇小说写故事,长篇小说写命运,那么大多篇幅很长的网络小说,就是在构建一个人乃至一个群体的命运,怎么可能浅薄?”
这群年轻人,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借笔下撰写的小说释放梦想,也改变着文学在这个时代的面貌。
国内较早研究网络文学的学者葛红兵在2001年主编文艺学教材时,就把“网络文学”的概念收录进去,他认为文学会随传播途径的改变而改变,而数码将成为文学传播的主流途径。当时,这个说法遭到不少批评,但现在看来,随着网络的发展,文学正在发生着变化。
的确,网络小说的诞生,将传统的“创作―――出版―――读者”模式彻底打破。网络小说在连载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与读者直接交流、沟通,读者被赋予了更多的参与性和期待性,一位普通读者的留言甚至能动摇故事结局、影响人物命运。在互动过程中,生嫩的作者和读者一起慢慢成长。而与传统出版业的合作,则给了年轻作者更多的机会。这些都改变了文学欣赏的传统,说他们创建了文学产业新的生产方式也不为过。
“草根性”是网络文学的另一大特点。复旦大学中文系从事中西网络文学比较研究的严锋教授指出,网络文学在我国的兴盛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呈现出了一些鲜明的互联网特质:平民选秀、按需生产、海量内容、创造出新。
网络文学之所以勃发出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平民选秀的特质。“文学从大众中来”,文学需要更多平民化的元素,正如上世纪初在中国轰轰烈烈开展的白话文运动,就是把文章写成老百姓看得懂的东西。正因为这样,那段时期才产生了一大批广受大众欢迎的伟大作家,如鲁迅、茅盾、老舍和巴金等人。
虽然,严锋教授大胆预言:随着文学门户网站的迅猛扩张,一个“网络商业文学”时代即将到来。然而,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不容忽视:网络原创文学行业仍然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网站水平参差不齐,商业模式也不成熟,网络文学的阅读群体更是集中而狭窄。资深出版人李孝国有他的判断:由于环境的影响,网络作品基本以玄幻小说为主,其他类型的作品较少,网络小说的火爆虽然可以说明一部分读者的阅读兴趣,但绝不可能代表一切。10年后,余华、苏童和莫言的小说依然会有人看,因为它们才是文坛的主流。
一切都尚在萌芽状态,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未来的路还很长。
面对众说纷纭,陈天桥自有一份淡定,他依然为能够见证网络文学的发展而备感荣幸,为这一新兴行业的平稳起飞、良性发展而不遗余力。
(编辑:徐一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