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24日专电(驻京记者江胜信)借《中国文情报告》(2006—2007年度)出炉之机,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主持的“中国文学国情论坛”上周末在京举办第一届论坛。这个拟定半年一届的文学论坛,是文学评论界对当代文学最新动态的集中研讨。会议透露,随着80后作家和主流文坛两个群体的不断沟通,尤其是中国作协频频摆出友好姿态,80后作家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了一种进入主流文坛的渴望。 80后确实有值得骄傲的资本,动辄百万的发行量,让诸多著名作家望尘莫及。鲁迅文学院副院长胡平在会上公布了一份面向2400余位中学生的调查,受调查的中学生绝大部分认为,80后作家写出了他们这个年纪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愁,其疏朗的文体也十分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这些作品成为课外阅读的首选,青春阅读成为文学市场上最显著的增长点。 在叱咤市场的80后群体中,曾有个别个体表现出对主流文坛的抵触。胡平认为,这并非他们本身桀骜不驯、目中无人,而是对某些主流作家排斥他们的一种回击。随着两个群体的不断沟通,尤其是中国作协频频摆出友好姿态,80后作家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了一种进入主流文坛的渴望。 调查显示,50%的初中生和86%的高中生认为80后作家的作品文学性差。随着80后作家的成长,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这一不足并力求改变。今年4月,中国作协邀请到了郭敬明、张悦然、李傻傻等80后作家座谈。他们最忌讳别人说他们完全市场化,渴望进入主流领域,期待在主流期刊上发表文章。无论是对参加作协,还是对参加鲁迅文学院办的文学班,他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胡平告诉大家,80后作家希望听到来自主流评论界的声音,“这些年轻人希望主流评论家能认真看他们的作品,对作品给出定位,哪怕是批评的声音也好。”他建议评论家将更多的目光投放在这些文坛未来的中流砥柱身上,关注他们的作品并提出中肯的意见。
(编辑: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