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llen
采访者:Ellen
受访者:胡任乂
2014年8月15日至9月20日,胡任乂的《金盆洗手——无限忏悔计划》项目在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展示了他所收集的文献,如书信、物品、录像等,都与忏悔有关。胡任乂出生于1977年,长期居住于美国纽约。从2008年至今任教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纯艺术创作。胡任乂的作品涉及雕塑,绘画,影像,装置,声音,社会项目等,从早期的绘画开始到近期的跨媒体创作,关注的是资本主义浪潮下艺术家与整个社会的多面关系。从对外太空的生命定义到关注世界性后的政治化内容,都是艺术家研究的课题。近期,他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的交流问题。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这次展览的想法,为什么要采用“忏悔”这个主题?
胡任乂:当科技越来越发达时,我们往往会更多依靠某些媒介与人交流,像手机、Email等等,然而人与人坐下来聊天的机会却越来越少。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脱离现代科技,走进人内心世界,与人有更直接的沟通。这里我使用了非常敏感的话题,与人交流沟通,这样的话题可以激发人的思考,将他的内心信息传递给你。所以我选择了“忏悔”这个主题,这整个项目就叫“金盆洗手”,从2012年底着手计划,于2013年4月正式开始实施,最后把这些信息收集起来再返还给更多观众。
记者:对于所收集到的信息,您如何来解读它们?
胡任乂:当我们从电视或网络上看到的人与事,往往与我们直接与他们交流时所获得的信息是有偏差的,这就变成了所谓的“道听途说”。这次我大概收集了60几个来自全世界不同人的忏悔信息,并展示给大家,有直接的,也有强迫的,也都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所造成的。
记者:您如何将您所收集到的信息呈现并反馈给观众?
胡任乂:你可以看到这次展览主要包括义务性和强迫性两类展品:义务性展品是与忏悔相关的私人实物,强迫性展品是公共搜集所得的“忏悔信”。义务性展品所反映的是直接的忏悔信息,而强迫性展品主要是学生检查和罪犯检查。
记者:忏悔原本是一个非常私密的话题,在义务性的展品中,您是如何获取这些信息的?
胡任乂:是的,在国外忏悔一般只有向教父忏悔,是宗教的一个内容。所以这里我会告诉他们这是艺术的一部分,当然他们也非常理解,很愿意告诉我他们心中的愧疚,并写下了他们的忏悔信。然后也会募捐,表示他们忏悔的诚意。所以在这次展览中,也产出了他们的私人募捐物品。
记者:您是否有发现不同国家的人忏悔的内容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胡任乂:一开始,我也是像你这么想的,以为会有不同。后来发现,其实全世界的人都差不多,忏悔的大多是男女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性关系等这方面的内容。都是感觉对不起丈夫、对不起妻子,或者对不起父母,或者对不起朋友,有的说自己脾气太大,或者不够关心人,或者欺骗某人等等。
记者:那么在强迫性展品中展示了学生检查和罪犯检查,这些信又是如何获得的?
胡任乂:这些都有一定的难度,通过一些渠道向学校或者监狱那边申请的,尤其是罪犯检查,需要很多手续,所以这次也只展出了一位罪犯的检查,但你可以看到他写了很多,写了有好几个月。
记者:这样的忏悔又体现出怎样的信息?
胡任乂:这些都是被迫的,所以我想探讨的是关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交流问题,包括学生检查中,老师也代表了统治阶级。检查写得很长,但其实内容就一个,就是“我不应该上课玩ipad”。他们写得很长,像散文一样。但一对比,你就会发现,旁边观众写的忏悔就很短。这就是信息的差异。
记者:“交流”是您这个项目探讨的核心,那么您又如何让这些信息产生更多的交流?
胡任乂:相信现场观众看到这些忏悔信后,他们的内心也会有一定的触动。所以我在现场布置了一个空间,观众可以穿上白色的衣服和鞋,戴上面具走进去,然后在我设置的位置中,写下他们的忏悔并从空中扔下来。在这之后,我会搜集这些信息,并用于下次的展览。此外,我在网上也有互动,观众也可以写下他们的忏悔发给我。我想做成一个全球的项目,在各个地区展出,将忏悔信息不断的传递下去。
记者:那么您觉的艺术家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您觉得艺术是什么?
胡任乂:我觉得艺术和科学是一样的。科学是发明新的技术,并用于社会。艺术是发现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传达出来。而好的艺术家就是可以把这些信息传达的更准确,更清晰,这便是艺术家的社会作用。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