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李津:希望画风能更随意

2014-07-23 09:53:38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作者:罗书银


李津

  采访者:罗书银

  受访者:李津

  2012年李津个展“李津-今日-盛宴”之后,其个展接二连三的袭来,趁着一股当代水墨的热潮,今年上半年,李津就连续举办了三场个展:年初在中国北京朝阳千鹤商务1号举办的李津新年展;4月,“集食行乐 李津个展”在台北百艺画廊开幕;以及6月在新疆举办的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作为外围展, 在新疆当代美术馆开幕 的“盛宴”李津作品展。一个月之后李津再次举办个展,这次个展是与《艺术财经》杂志合作推出的小型带有回顾性质的展览,展览展出了李津从80年代至今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李津坦言,通过这次展览,是对自己这些年来的艺术创作进行了梳理,也为喜欢他作品,收藏他作品的人提供了自己艺术创作的一条线索。

  80年代,李津主要在大西北包括:敦煌、西藏写生,这位李津后来的创作积累了厚度及宽度;之后去到南京,在南艺学习,之后与艺术家朱新建的结识,让他的艺术创作开始打开了新的一面;90年代,他又去了西藏,并开始有了后来创作《饮食男女》男女系列的雏形;90年代中期,李津的创作开始转向自己的生活,那时他住在北京,每天的买菜、做饭,喝酒成为他的创作素材,从“吃”开始,李津的创作与生活开始有了变得越来越紧密,慢慢开始有了“饮食男女”系列的作品。2000年之后,李津受到市场与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其创作也越来越明确了个人的趣味。

  记者:李老师这次与《艺术财经》合作的展览,作品有以前的,也有新的,全是您自己拿出来的吗?

  李津:有借的,老的作品是借的。有一幅叫《拉萨》的作品,就是我一个朋友收藏的。

  记者:那件作品似乎画了一个僧人,当时是根据某位僧人的原型创作的吗?

  李津:没有原形,当时我在西藏的时候经常逛寺院,整个宗教氛围比较强,我就有一个感觉想画一个类似于修身的,还有点儿仙风道骨,有点儿仙气的人,不想画太具体,那个时候还是想画得更朦胧一些。

  记者:那个是您第几次去西藏画的?

  李津:第二次去西藏,90年代的作品。这次也有八十年代在西藏写生的作品,最典型的是《人和动物》那组,有两张,约是85年的时候创作的。

  记者:那两件作品开起来像是写生的?

  李津:不是写生,我基本上很少写生,都是有感觉就画,那个时候肯定是刚去西藏觉得好像那个地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都很近,而且很原始,有野性的东西。为什么画了一批那样的《西藏组画》?你也分不清,人里头也有动物性,动物眼神里也有人的感觉,基本上是想表现自然界和原始的人、动物这种和谐,当时去西藏确实有这个感觉。

  记者:那个时候您的创作状态大概是怎样的?

  李津:年轻,画的也不少,而且比较有体力,有热情。因为这次展览受空间限制,也不想拿太多,但是一个线索连着整个展览。其实在西藏那个时候有很多探索,包括我记得那个时候连“天葬”这个题材都画过,天葬就是人死了之后被肢解,因为我看到过现场,然后有感而发。那个时候还可以现场看,现在不太方便了。

  记者:从那个时候开始,您生活中所见的事物就是激发您创作的灵感?

  李津:我基本上都是即兴的,我不起稿子,工笔都不起稿子,就是即兴画画,也不太提倡写生,除了上课是没办法,要教学生有模特,你要表演,那个写生。如果我自己私下的创作都是要脱开所谓真实的人,图片。[NextPage]


《高原沐浴》 1990年 38X38cm

  记者:我还留意到有一幅小的作品,是《高原沐浴》图。那是九十年代的作品,已经可以看出后来您创作的“饮食男女”的感觉了?

  李津:对,那时候创作了很多这种题材的作品,包括沐浴图,那是最早的开端,以前也没有碰过这个题材,当时我的那种感觉是想通过男人、女人重复洗的感觉, 表达某种仪式感。因为当时我在西藏感受宗教的氛围,有仪式的东西在里面

  记者:那时候表现的男人就有您自己的影子,那画面里的女人呢?

  李津:女人也是我身边的女人,我的画基本上是自传的感觉,都是与身边的人、事有关。

  记者:总的来看,这次展览看到了很多以前的没有看到过的作品。

  李津:我也是借这个展览想给我的藏家看一下,他们现在也不太知道我前边的线索是怎么画过来的。包括从市场角度讲,有一些早期作品出来很多人不敢确认,这个也不怨藏家,我还是很少有机会做这种梳理性的东西,包括出画册,包括今天这种展示,这都是很有必要的。今天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梳理。就是一个线索,也不能叫回顾,一看大致知道我有这么一个变化的几个过程。

  这个流程看到了,我觉得有的时候实际上如果替读者,替喜欢我的这些藏家想,这一类的展览还是很有必要的。以后我会把出版跟上,我早期的东西还是数量不小的,我考虑要出版。

  我现在想也许我还会回过头画一些我早期的题材,当然这个都是自然而然的,通过这个小型的展览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反省,观察我一路来大概的情况和变化。最简单的,我那个时候明显要单纯,商业冲击也少,比如在这么小的尺幅画这么多人,现在按平尺算就亏了,就是时代从尺寸选择上都能感觉到你是什么状态,但并不是说我现在要主动跟市场这么对接,故意给市场画,但是你说现在完全不考虑市场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正常的。

  记者:没错,看您这次展出的两幅人物作品,是90年代中期的,那两幅作品的人物已经占满了画面。

  李津:那是96年画的,这类作品那个时候画了很多,只不过也受展出的限制这次就展出了2幅。这是我最初用的11平尺的竖条,到后来是改横条和长卷了。还有风格上也不一样,现在的东西更接近生活,接近写实,从某种程度上写实的成份更多一些,那个时候写意一些。

  记者:95、96年画这批作品的时候您在哪儿?

  李津:天津。可以看出那个应该是我《饮食男女》最初的场景,有吃的,底下已经有烤串了,然后从里边出来独立地画好多菜,有大场面的吃。

  记者:您早期的东西被收藏的情况是怎样的?

  李津:基本上在自己手里,没有卖。

  记者:您是特意有这个安排吗?

  李津:也不是,现在可以谈是有意的,但那个东西能在我手里放了那么长时间还是因为当时的市场不是那么好,不是这么多人去追捧,现在确实有一些我舍不得卖掉,因为我觉得还是要整理完,把它梳理好之后再让它进入市场。

  记者:这次跟《艺术财经》的合作有怎样的感受?他们这个月的杂志专门对您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一个介绍。

  李津:他们有一个好处是比如说以前一些杂志就是就事论事,介绍我的作品就是作品,但是他们这个里边有很多外围的,在同一时期这个时代一些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和我的作品呼应的关系,不可能离开那个大环境,所以好多所谓什么叫线索,还是从大的文化氛围里去梳理,这个他们是非常清楚的。

  记者:这个展览是您今年预期之内的吗?

  李津:这个展览应该是比较临时性的,没有太多压力的,主题明确,你想做什么,你想展什么定下来之后,再加上他们都很有经验,做杂志的人还是比较有经验的,对我画也比较了解,很快就定了下来。

  记者:今年下半年还有什么比较重要的展览或者是活动?

  李津:苏富比香港总部有一个个展,在10月份,那个是我今年比较重头戏。展出的全部是新创作,就是专门为这个展览画的。

  记者:您的最新创作是怎样的?

  李津:我希望我的画慢慢的能够画得更随意一些,更写意一些,现在相对来讲,不是我特别充分地代表我,我更喜欢更随意、书写性强一点,下面看看能不能这一步做好。我也要不断地变化,总是这些大家会厌倦,我也厌倦了,我也会有感受,不是重复。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