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风景更能包含不确定性

2013-05-13 11:44:39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钱晓征


苏新平

    采访者:钱晓征

    受访者:苏新平

  题记:2013年5月10日,“悬而未决——苏新平作品展”将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展出苏新平近年来创作的风景系列作品。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造型学院院长的苏新平,多年来致力于艺术语言探索,近年的创作,无论人物,荒原或风景,都不再作为现代象征结构中的意象而获得了开放的意义空间,从而以一种能冲开意识堡垒的生命力生长。通过本次展览,南京的观众经由这些“更能包含不确定性”的风景,感受具有当代形态作品的内涵。

  钱晓征:5月10日,您将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展,这是南艺美术馆去年11月份开馆以来,继奥托·迪克斯、乔治·布拉克、周春芽等国内外重要画家个展之后,又一重要大展。

  苏新平:这也是我六年来首次个展。这六年里我更多是思考和反思前些年的思路和工作方式,也做些小型练习和试验,希望通过不断的尝试,能够逐渐接近或找到自己认可的个人语言表达方式。此次在南艺美术馆的个展,应该被看做是对“艺术语言”的探索过程中的阶段性作品,是对前一阶段艺术的思考和实践的小结。希望通过展览让大家了解我这些年的创作,更希望听到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今后创作。

  钱晓征:这次画展名称叫“悬而未决”,有什么寓意么?

  苏新平:我一直追随内心感受去创作,而我的具体工作方法就是在不设定前提的状态下,凭借第一笔落于画面的感觉,从局部入手,每一笔不重复地向四面推进。由于这种方法摆脱了反复塑造的传统绘画模式,因而在绘画过程中充满了偶然和不确定性因素,包括作品最后的完成都不是经过设想的,而是遵循我的内心感受。策展人舒可文敏锐捕捉到这一点,她描写我的创作状态非常贴切:“苏新平被抛入一个非自主的状态,无论是人物,荒原,或风景,都不再作为现代象征结构中的意象而获得了开放的意义空间,从而以一种能冲开意识堡垒的生命力生长,生长脱离系统,脱离象征,远离其标识性。”就像这次展览的作品,“风景”、“灰色”还有“八个东西”,它们都并非客观世界中的实景,是我遵从内心感受所描绘的心象,它们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很难说清是什么。因而我们最后决定用“悬而未决”作为展览题目。

  钱晓征:2006年开始创作“风景”系列,是您从绘画语言开始的试验,怎么理解您的初衷“风景更能包含不确定性”?

  苏新平:促使我画这个系列的动因来自两方面,一是城市化过程对我个人生活及内心产生的冲击让我产生强烈的表达愿望;二是这种表达的冲动又让我产生尝试不同绘画方法的欲望。但我不想从概念出发去图解,而是以身边习以为常的比如每天都能进入视野的小土堆、水沟和一草一木这些与日常视觉经验相关的基本元素作为起点,真切地表达我对世界的感受和看法,可以说是我内心感受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并且我发现原有的绘画语言方式不能准确地表达我的思想观念,尝试新的语言表达的课题由此提出,由于其它媒介材料还不能准确把握,因此再次回到绘画本身寻找适合自己的语言方式、方法成了我唯一选择,又由于我长期以来对绘画直接性和流动性的兴趣,所以我就围绕这个线索展开了实验性探讨。这种探讨是没有预设的,它不求结果而总是处在过程中,因此包含着更多的可能性。也就是你所提到的“更能包含不确定性。”

  钱晓征:通过这次展览,南京观众首次看到这样的风景,对于习惯中国水墨风景的南京观众,您作品的“不确定性”会不会让观众有欣赏的陌生感?

  苏新平: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可为观众提供丰富的可能性。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他从作品中会看到他所需要的因素,如果一百个观众有一百个解读角度,那么我作品的目的就达到了。语言有个人特点的作品都会有陌生感,好的作品一向都不会是一目了然的。南京是一座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对艺术有着很好的鉴赏能力,无论传统形态,还是当代形态的作品,他们一定懂得如何解读。

  钱晓征:传统中国山水画表现山川美景、文人隐逸、诗情画意等,体现艺术家对自然的热爱和礼赞,而您的风景显然意不在此。

  苏新平:我的风景作品尤其是近期作品与传统文人绘画是有内在关联性的。不同的是我生活的现实世界不同于古人世界,面对的世界要复杂、深刻、丰富得多。因此今天的艺术家将对世界的感悟、感觉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转换和表达时,其难度要大得多。就我的作品而言,从形态上可以称为风景或山水,其实质与自然山水没有直接对应关系。我的作品从表面上看,有着山水或风景的外观,内涵却是我对世界的感悟和感受,也可以说是我的生存处境或者说是心理的、精神的状态的表达。至于表达方式,我用的是油画颜料和布上绘画,传统中国绘画用的是水墨和纸上绘画,本质上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别。

  钱晓征:您画布上的风景是书写您心中的风景,从“写意”这个意义上说,是否可以认为您的作品更具备东方气质?

  苏新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理解。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风景”系列作品是意象性的心象风景,近些年我的兴趣更多地集中在中国传统绘画理念及方法的思考与当代性转换以及个人艺术语言转换的可能性探讨方面。在重新认识、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和理念过程中,努力实现观念的当代性转换,因而无论说是“写意”或者“东方”,其实都是我在努力实现个人独特性艺术语言的表达。有一个因素是与东方或中国传统有直接对应关系的,那就是我的绘画方式越来越偏爱和强调书写性,尤其后期作品一目了然。

  钱晓征:从您作品的“不确定性”中,可以看到一种确定性:对自然坏境生态宇宙的人文关怀,尤其在今天,地球生态坏境受到破坏,人类也因此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不断面临各种自然灾难,您的风景系列作品,更具有了当下性和震撼力,有人甚至把您的作品跟当下严重的雾霾连在一起。您是如何通过绘画语言的纯粹表达,让作品具备如此丰富的内涵和张力?

  苏新平:风景系列的创作最初源自我每天面对的生存环境,以及环境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的种种变化。我亲眼看到由青绿的田野到高楼耸立的变化,感受城市那日趋迫近的越来越严重的挤压感,有些不知所措。这也使得我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和梳理,如何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当下社会、文化的疾速发展,其广泛性和深刻性所波及的方方面面,不仅对人的生存方式,更对人的精神和心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矛盾与冲突中经受考验,身在其中的我无疑也经受着磨砺,同时也在以艺术家的敏感体验着这些起起伏伏。一旦进入创作,我又会强迫自己忘掉这一切,让直觉来支配大脑和手眼,整个绘画过程中全神贯注于脑、心、手的统一,服从于内心的需求,这样我的绘画语言方式、方法和我的思想观念是统一起来,作品的内涵与张力也由此得来。

  相关阅读:

  “悬而未决——苏新平作品”展5月10日在南艺美术馆开幕[NextPage]

  钱晓征:作为当代艺术家,目前您需要解决的课题是什么?

  苏新平: 同样是语言问题。通过持续的实验性工作,不断寻找和接近适合个人精神需求的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内心感悟和感觉的艺术语言方式、方法。

  钱晓征:您的风景作品,萧瑟,苍茫,空寂,辽阔,这样的气息,是否跟您一直生活在北方有关?

  苏新平:我出生在内蒙古小城集宁,直到17岁当兵才离开那里,由于地广人稀的缘故,人际关系十分简单。小时候的生存环境在我内心留下很深的印迹,环境的独特给我提供了想象空间,加上性格的内向,对空寂有着更多的体验和感觉。因此我的许多作品总带着空寂和荒诞,或者带有某种超现实意味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早期石版画中浓重些,今天的作品重又找回了这种东西。当然,今天的空寂感已没有了儿时的那种神秘和天真,今天更多的是对繁杂现实的超越,或是对回归自然宁静的向往,或者是某种乌托邦式的想象。你提到的这些气息其实并不是自然的状态,而是存在于我内心的感悟。它出现于我的作品之中并不是故意所致,而是在表达过程中的自然流露,是我内心的真实体现。

  钱晓征:您07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做过个展,今年选择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展,这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展览的性质、展览形式、展览规模等,有哪些不同?

  苏新平:2007年今日美术馆的展览作品有两个主题,分别是“干杯”和“风景”。“干杯”系列更多是叙事性的,风格与“风景”系列区别较大,而“风景”系列与今天的我创作的风景很有关联,是那个阶段的延伸,主要是强调个人语言的实验性。因此,两个展览既有不同,也有内在联系。

  钱晓征:有媒体称,南艺美术馆一场接一场密集的高水准展事,激活了南京城的艺术因子,拉高了整座城市的艺术天际线。您怎么看待媒体对南艺美术馆这样的评价?

  苏新平:作为高等院校的美术馆,学术性至关重要,李小山任南艺美术馆馆长以来,根据自身的文化土壤和学术团队,通过一些高端、学术的展览来带动南京的艺术氛围,这不仅对南京,对整个中国的艺术发展都是有益的。美术馆运作的如何不在于硬件怎样,而是人的因素,南艺美术馆有李小山执掌,将来会更上一层楼。

  钱晓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多年来,不以盈利为目的,一直坚持做学术展览,您认为高校美术馆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苏新平:首先,大学美术馆充分的应用于教学当中,使之成为教师、学者和学生艺术创作与研究的催化剂。第二,充当学术交流与研讨的重要平台,并承担视觉文化的生产的功效,这是非常关键的。第三,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的功能是引导大众审美导向的重要途径,这更是大学美术馆应该起到的效应。

  钱晓征:谈谈您对南京艺术界的印象。

  苏新平: 我对南京艺术界了解很有限,来往的仅限于毛焰、李小山等几位朋友,给我的印象是南京无论从事传统绘画,还是当代艺术的艺术家数量比其它城市要多,而且水平都很高。我对南艺的印象倒是很深,八十年代我首次去南艺,正巧是雨天,校园在朦胧中显得十分幽静,很有文化气息,时隔二十年再去南艺时遇到的是晴朗天,虽是匆匆走过,发现那里又多了点田园味道,是很吸引文人墨客的地方,比起中央美院今天的校园更有大学气氛。

  钱晓征:跟北京相比,南京显然缺少北京那样浓厚的艺术氛围,在您看来,南京这座城市,最吸引艺术家的是什么?

  苏新平: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又有不少出色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加之宁静的环境,适合人的生存,我想艺术家和文化人都会喜欢的。北京是国际都市,信息、机会肯定要多一些,我的体会是它更像一座竞技场,并不适合居住。

  钱晓征:中央美院一直是全国艺考生心中的最高艺术学府,您在中央美院工作学习了二十多年,同时多年担任央美造型学院的管理工作。你认为,央美的学生,优势是什么?缺少什么?对南京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以及准备报考艺术院校的艺考生们,您有什么建议?

  苏新平: 中央美院是一所传统积淀深厚的院校,也是许多名人聚集,人才辈出的院校。央美历来是讲传统,重传承的院校,因此央美始终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多会具备较完整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和学习方法,但不足之处是对新事物比如文化艺术思潮等得敏感度偏弱。因而学生走出校门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所以人们常说美院培养的学生有本事和技能,但不知如何应用。

  选择了艺术,就要坚守与坚持。对于有志于从事艺术的人来讲,除了学到系统艺术史知识和创作作品的技术、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进行创作的思考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你将来是做艺术家还是做其它工作都是有益的素质和能力,这些素质虽然短期内看不到,但是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关阅读:

  “悬而未决——苏新平作品”展5月10日在南艺美术馆开幕

  (编辑:符素影)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