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逸鹏
采访:南京日报
受访:林逸鹏
《废纸论》发表10年后,南师大教授林逸鹏接受记者专访再谈中国画之忧。
2001年,一篇题为《废纸论》的美术评论文章见诸报端,文中的核心观点“收藏当代传统型书画作品等于收藏废纸”,在书画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两年之久的大讨论。在这场风暴中,《废纸论》作者、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逸鹏一度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10年后的今天,国内书画市场涨势凶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天价作品,引发了业界关于“书画泡沫”等诸多担忧。日前,在南师大随园校区旁的一间茶馆,林逸鹏再谈中国画之忧。
“被抽去时代精神的传统笔墨,其存在仅是一种普通技法上的意义”
记者:“废纸论”发表至今已有10年时间,您现在仍坚持这个观点吗?
林逸鹏:我觉得要使“废纸论”没有意义,除非中国画家不再用传统笔墨创作中国画。我盼望“废纸论”失去意义的那天早日到来。当然,回过头来看,10年前的文章里感性成分会多一些,有些观点缺少理论深度。这几年,我先后发表了《中国画的未来之路》和《中国画的新精神》等论文,从理论层面对相关观点进行了完善。
记者:您能给我们用简洁而形象的方法解释一下传统笔墨吗?
林逸鹏:“传统笔墨”是一个专业词汇,可以在理论上追究得很深。但对业外人也可以用比较直观的方法下一个粗浅的判断:它是中国画传承下来的一整套表现程式和技法,我们从许多媒体和生活中看到的那些与古代绘画大同小异的山水、花鸟、人物等,都属于此类。
记者:传统型书画被很多人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为何您认为是“废纸”?
林逸鹏:其实是不是废纸绝非哪个人说了算的,是由艺术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一种艺术形式的诞生和完结,是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同步的。传统笔墨伴随农业文明而诞生、发展,几千年过去了,根植于农耕文明的审美模式已经与当今现实社会相脱节,不再具有继续创造的依据,无法记录高科技工业文明下人们的情感,因此注定要成为过去时。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粗略参照一下西方艺术史就很明了,如果西方艺术家没有对他们传统艺术语言的背叛,就不可能诞生梵高、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大师,还依然停留在灰溜溜的酱油汤似的古典艺术中。
被抽去时代精神的传统笔墨,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其存在仅是一种普通技法上的意义,而这种技法对于现代中国画而言是可有可无的,不应成为品评作品优劣的标准。
回头翻看近几十年的美术史,在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等一代大师之后,我们还能找出一个与他们相媲美的传统型大师吗?
记者:可能有书画家会说,我是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林逸鹏:我们现在正处于千年难遇的转型期,这特定的历史时期迫使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艺术中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传统笔墨是农耕文明的审美模式,无法承载现代文明的审美需求,这个道理应该是常识。所以,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观点是缺乏基本判断力的结果。对传统的继承不是继承一套失去生命力的技法模式,应该是继承传统中优秀的、具有当代和未来意义的对世界的认知方法和审美判断。
传统笔墨在当代的延续只能具有传统绘画模式的标识意义,不再具有任何艺术的含义,也无法承载当代社会对艺术家的要求。
(编辑:符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