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舒
采访人:周舒
被访人:邱志杰
在中国新一代艺术家当中,邱志杰可能要算风头最健的之一。从书法到装置,再到媒体艺术,他都有所涉及。在做艺术家的同时,他是策展人,还是作家、杂志编辑,还在中国美术学院当老师,他自己认为,“我的身份更接近中国传统的文人”。现在他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中坚”展和中国美术馆的“中瑞新媒体大展”当中都占有重要位置,还被视作最可能成为下一代“艺术市场英雄”的艺术家之一。近日他接受了CBN记者的专访,在他看来市场并非他所关心的要务,“流拍一万次我也无所谓”。
周舒:除了在尤伦斯和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作品之外,现在还有多少作品在世界各地做展?
邱志杰:目前,在柏林世界文化宫有个展,在香港艺术中心有一个群展。广东连州摄影节也有作品正在展出,还有韩国首尔美术馆也有展出。另外在迈阿密艺博会有个学术项目。别的我就不知道了。
周舒:为什么最近的作品在体量上大多很巨大?包括在威尼斯双年展的“见微知著”也是其中最大规模的,“宏大”对于你是否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邱志杰:就“宏大”来说,威尼斯双年展的那个作品标题就是“巨人症”,它的主题是探讨人的建构的大野心。因为我比较注重作品间的联系,所以相应有大批量与主题相关的作品。作品因为彼此关联,看上去就像是有很多大体量的作品。
其实我也有体量很小的作品,但是不管体量大还是小,我都比较注重作品间的构成关系。明年我会有一个全是小体量作品的展览。
周舒:这两年你和尤伦斯合作了不少次,合作的感觉如何?
邱志杰:我在尤伦斯办过几次展览,第一次是收藏展,第二次是Dior展,第三次是个展,还有就是中坚展。Dior那个他们是没法选择,而个展与中坚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之所以一直在尤伦斯办展,可能是与策展人的学术认同比较接近。
另一个因素是尤伦斯的空间。尤伦斯的空间超大,正好我的手里有超大规模作品,否则一般人不太容易驾驭那个空间。特别是如果没有组织生产,应对空间的能力,那个空间其实是挺难用的。
所以说物理上的原因也有,从学术判断情感上的原因也有。不过更多还是情感上的原因。
周舒:这次中坚展的策展人们,评价你们“可能是市场上下一代的英雄”,你对这句话怎么看?
邱志杰:(笑)如果这个能变成事实也不拒绝。好的艺术家也有办法一下子把自己搞贫困的。比如赚到的钱拿去扩大再生产,或做其他有意义的事,一下子花光也是可能的。
不过如果真能在市场上获益,那么我希望能够在杭州买一块地,供中国美院的学生们使用。因为中国美院在西湖边上,那里寸土寸金,地非常少。市场有它的不可预测性,如果我能成为英雄,这可以说是孩子们的心愿吧。
其实我自己一直不太关心市场。有些作品卖得高也与自己没关系。这个可能与我做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卖的事情有关系。我一心只想着实验啊什么的,于是就成了某个先驱了,占了这个坑以后于是就能卖出好价钱。
经常会有拍卖会,会打电话给我,让我找一些我作品的收藏家。我从来不理这些事情,流拍一万次我也无所谓。我只管做我的作品,市场的事情不去想。
周舒:你不但自己做艺术家,也做策展人,这两个身份之间如何平衡?
邱志杰:我想还不止这两个身份吧,我还是老师,还是杂志的编辑,也还是撰稿人。我想我的身份更接近中国传统的文人。就像苏东坡,他可能是个诗人,是个艺术家,但是秦观和黄山谷,天天在他家里玩,吟诗作对的,号称苏门四学士。这个时候你说他是不是策展人?所以他的身份是非常多元的。“身份的分割”是资本主义知识体系的概念。中国的传统里并没有这样的区分,文人的身份可能是非常多元的。
(实习编辑:秦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