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冲
“2006年世博会是在日本举行的,我去参观过。那么多展馆,就属中国的最大。可一进去,就看到一个姑娘在弹琵琶——前一天是拉二胡。弄几个中国元素,就是传播中国文化了吗?”面对记者,北京文艺网总编辑、日本东洋美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杨佴旻大声地说——
杨佴旻,北京文艺网总编辑
采访人:中国青年报记者 黄冲
被访人:北京文艺网总编辑 杨佴旻
“我认为中国画这10年,是倒退了。”采访一开始,杨佴旻就直言不讳地说,“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国画还能够接受现代和西方的东西,这几年思想导向却又变成了回归传统。这其实是一种倒退。”
改变水墨画以墨色为主的传统,在宣纸上画出斑斓的色彩——这些年来,国画家杨佴旻一再颠覆传统,开创了一种融合东西的新型水墨画,给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画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这样一个颠覆传统的人,却自称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根”。他的境界平凡闲雅,有古人之风,没有时下艺术中颇受欢迎的伤痕、躁动和焦虑。对此,杨佴旻表示,“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存在一些问题是难免的,因此社会更需要善的东西。”
黄冲:回归传统怎么就是倒退呢?
杨佴旻:很多人说,“越是传统的越是现代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很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传统的东西虽然珍贵,但是在当下中国艺术还没有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前提下,一味强调传统就会抑制中国画的发展,一味的强调融合传统就是对传统的破坏。中国画现在需要的是创新。如果说融合,那是中国画传统材质与新技法、新思想的融合。就好比一段倒掉的古城墙,维持现状也许就是最好的保护,你硬要重建,没准会不伦不类。因此,分清楚现代和传统之间的界限,把传统的东西圈起来不随意触碰,才是对它的最大保护。
黄冲:但如果把传统和现实分开,会不会就像标本盒里的蝴蝶一样,失去了生命力?
杨佴旻:我们要弄清楚传统和现实的界限,并不是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比方说我的水墨画,表现的内容和绘画技巧都是现代的。但画面的气质仍然是是传统的、东方的,我使用的绘画材料也都是地道的水墨画材料——宣纸、毛笔和国画色。有人看到我作品色彩鲜艳,就以为用的是水彩或是丙烯(一种现代绘画中常用颜料——编者注),觉得用国画色不可能如此鲜艳。但我告诉他,我用的就是传统的国画色,水彩、丙烯反倒呈现不出这么好的效果。因为任何一种成熟的材质它都传承着文化,是对一方水土的记忆。他们质疑我的水墨画用的是水彩或者是丙烯,其实他们这是在质疑水墨画的表现力,我的实践结果证明,水墨画的材质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思想,在于画画的人本身。
前几年总有人觉得我的画很西方,事实上我的绘画母体没有变,只是在技术上突破,包括构图、造型、光线等。传统的技术是一定要改变的,发现适合表达现代生活的新技法,方能在当下融会贯通。曾经有人尝试用传统技法来画东方明珠,就显得不伦不类。蒸汽机能启动火车,但肯定不能送飞机上天。
黄冲:您的意思是,传统的东方绘画技巧要被西方技法所取代了吗?
杨佴旻:举个例子,如果说故宫可以代表传统的东方,卢浮宫代表的是西方,到了现在,“鸟巢”就是世界的了,你说它到底是属于东方还是西方?你看,我们现在坐着的咖啡厅,这些桌子、椅子,它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西方的,他就是“现在的中国”。我们的北京、上海和东京、纽约、巴黎等任何一个大都市,建筑、交通,大街上人们的穿着,已经没有了太大区别。文化发展到今天,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栅栏已经很大程度上消失了,只保留了一小部分,就是传统的根。除此之外,已经没有太大区别,这就是现在的世界。
[NextPage]
黄冲:如果是这样,东方文化也应该更容易地被西方人所接受啊。在您看来,事实果真如此吗?
杨佴旻:是的,我曾经在西方举办过多次水墨画个展。我觉得西方的观众可以理解东方的东西。
黄冲:您怎么知道他们对中国艺术是真正的欣赏而不仅仅是猎奇?
杨佴旻:中国画在西方举办的展览不少,但多数还是传统样式的中国画,在这些画展,西方观众确实是在猎奇。我这里用“传统样式”的水墨画而不是“传统水墨画”是因为“传统”是过去型,四王、八大、黄宾宏、齐白石的画是传统的。中国画是一门艺术而并非手艺,今天的人还画四王、八大、黄宾宏、齐白石那样的水墨画就是“旧的”。——这里我想说:不要沦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我的展览在西方举办的时候,我认为他们是真正看懂了。我给画展命名为“现在的中国”,因为我所刻画的题材、情景,在现在的中国随处可见。有一个美国老太太,在看完展览之后,居然哭得很厉害。她说,在我的画中,看到了“禅”。
黄冲:这是您有意为之的吗?
杨佴旻:那倒没有,刻意追求就没有“禅”了。我画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事物,一片白菊、餐桌上的水果和瓷器、安静的凭几而坐的普通人、悠远的山水,清淡平凡。反而让她真正体会到东方哲学的韵味,也真正理解了中国。
其实现在很多西方人理解的中国都不是真正的中国,只是一些符号的累积。比如他们喜欢的中国服装,却是一些京剧戏服,他们以为这就是中国人穿的衣服。就跟我们看非洲的木雕一样,只觉得有趣,并不是真正理解。
2006年世博会是在日本举行的,我进去参观过,那么多的展馆就属中国的最大。可一进去,就看到一个姑娘在弹琵琶,前一天是拉二胡。当时我就觉得,这个策展人实在没什么想象力,弄几个中国元素,就是传播中国文化了吗?你以为西方人真的不知道琵琶和二胡吗?错。他们不知道的是现在的中国。
黄冲:该如何展示“现在的中国”?
杨佴旻:我们一直在说“笔墨当随时代”,可是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现在一些国画家,穿的是洋装,开的是汽车,生活比谁都现代,可一下笔,偏偏又是古代的东西。这不是真正的传统,这是偷懒!不能表现当下的社会生活,不能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艺术家的价值何在?
西方油画发展了这么多年,有几个画家会去模仿梵高的画?模仿得再像,也只会被看作是一门手工艺,绝不会被承认是艺术。而我们的水墨画,到现在还在津津乐道于重复前人画风,而还美其名是传统,这实在是太缺少想象力。旧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传统。
其实水墨画什么都能表达,齐白石画画那样的山水草木,我画现在的生活情境。时代、技法不同了,但水墨画的气韵和精神一脉相承。我认为这是对传统的传承。
黄冲:在当下中国,我们还会出国画大师吗?
杨佴旻:当然。所谓大师,就是他能够开创一样东西并能传承下去。我们现在的时代,正是最容易出大师的时代。因为社会的剧烈变化会呼唤艺术的改变。我曾经说过,再早50年,我也画不出这样的画。中国的发展给了我创新求变的基础。
可是这么多年来,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水墨画却几乎一点变化都没有。可以说你10年前看到的中国水墨画坛,跟现在看到的几乎没什么两样。社会都在变,水墨画的现状和社会太不匹配。但问题在于,现在整个社会风向,包括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仍然是崇尚传统。在一个还没有真正现代的中国,过份的去张扬所谓的传统,就会影响我们向前发展,是对中华民族的罪孽!
黄冲: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就不能有所作为了吗?
杨佴旻:不,我们一直在探索,已经有一部分人走出来了,但因为多种因素的制约仍影响力有限。油画显然要比国画强势,拍卖价格高得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市场对油画的接受程度更高。虽然市场价值不等同于艺术价值,但在中国,油画比中国画卖的更贵这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很多年前听到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卖菜的老大爷,当知道我画国画的时候,他摇摇头说,“我喜欢油画,鲜艳好看。”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为什么国画不能突破传统的墨色?不能让中国普通老百姓喜欢?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传承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但现代的水墨画应该走出“曲高和寡”的境地,让更广大的普通民众欣赏。
黄冲:我看到您的画作,总有一种平和淡雅的美。但我总觉得,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冲突性强的、矛盾激烈的东西似乎更有感染力。您会不会去展现这部分内容?
杨佴旻:确实,有冲突更容易感染人、打动人。但矛盾、残酷的东西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不能因为要吸引人,甚至为了迎合一些人的口味,就去刻意展现丑恶。我还是希望选取生活中更干净、更美好的东西去表现,这也是社会现实的一部分。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存在一些问题是难免的,社会的躁动、焦虑,人性的扭曲、变态,都是现实存在的,因此社会更需要善的东西。
现在有不少搞艺术的,已经不是纯粹的艺术家了。他们通常具有多重身份。像有个画家,用了一个大锅,锅里画上毛泽东,锅外画上邓小平,表示一个外向型一个内向型。其实就技法而言这些画一个学生的水平就能画出来。他们其实搞的是政治、是社会活动,艺术在这里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这种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所有处在社会转型的国家都会出现这样的艺术。当代艺术对技术的鄙薄是绘画离艺术本体越来越远,但我个人还是希望纯粹一点,并且希望纯粹搞艺术的人越来越多。
(实习编辑:秦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