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非架上”将成为主流——专访夏彦国

2009-11-23 09:22:39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夏彦国 亢章虎

    亢章虎:近段时间,国内外很多展览展会上非架上艺术形式如装置以及新媒体等越来越多,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夏彦国:这肯定是时代的原因。后现代艺术以来,“观念”本身已经成了艺术家创作的材料,更不要说使用其他的材料作为表达的媒介。非架上艺术之所以能存在,无论从艺术史的内部逻辑还是时代的需要都是有原因的。架上作品在对空间的利用和跟观众互动上,肯定不能跟装置或者新媒体艺术或者行为艺术来比。架上绘画给大众传达的重心往往是技术本身,这在大众心中是个门槛,这种“先入为主”的经验也势必使得架上绘画在精神传达上显得有些弱。但是,你刚才说非架上艺术“越来越多”,这并不是说它们已经成了主流,比如在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中,架上艺术依然是主流,这是由市场决定的,我们这几年都在谈市场,近来还有谈“合法化”的问题,很少人谈到艺术的追求。即使谈也是为了现实的需要,其目的跟艺术本身是背离的。这也是时代的原因。我之前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油画媒介已经遭遇瓶颈,在以后,中国当代艺术的如果想在世界艺术中树立自己的原创形象,可能抽象艺术、水墨、装置、影像等这几个会成为一个切入点。丙烯代替传统的油画颜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场的作用。

    装置或者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急需收藏机制和适合其成长的学术环境。在90年代初期到中期,实验艺术一直很活跃。那个时候是艺术家的创作还处于对西方后现代艺术模仿的兴奋期,之后的艺术市场发展中断了的这种实验的发展。现在实验精神有恢复的迹象,这更多又是受到西方当代艺术的刺激。当赫斯特的装置高价被收藏的时候,也在刺激着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心理。我们需要这样的过渡期,中国的藏家还处于传统的架上作品收藏的阶段,大众对当代艺术的认识更是粗浅,媒体从业者也不懂,所以非架上成为主流还需要一个过程。举个例子,9月份宋庄艺术节的“青年策展人邀请展”单元就跟你说的挺符合的。主办方在邀请我们策划展览的时候,有一个要求,不要架上作品,最好是装置和新媒体。我策划的展览题目叫《摆摊》,我找了19个年轻艺术家,近一半是绘画和雕塑的艺术家,我给他们说要做“新作品”,一要有态度,二要跟观众互动。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大家没有长时间去做更为精致的装置,但最后展示效果,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我当时的目的就是想看看,突然给大家一个有限制的参展要求,年轻的艺术家艺术家能做成什么样子。在艺术节中有几个展览都是纯影像展的,也挺不错。

    亢章虎:综观世界艺术领域,您认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在中国处于什么阶段?以及西方又是怎样的一个发展情况?

    夏彦国:呵呵,世界艺术领域,挺大的。新媒体艺术当然处于刚准入门阶段。90年代后期,中国的摄影才真正进入整个艺术界关注的视野。新媒体的发展,我上面已经谈到,需要适合它发展的环境。现在艺术类院校像中国美院有专门的新媒体艺术系来培养艺术家,中央美院也有新媒体专业老师来教,但就我知道并不是很理想。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新媒体艺术家之前并不是新媒体出身的,大多之前都是画画的。新媒体艺术也是需要技术和资金支持的,能投身新媒体艺术并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是需要定力的。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已经被狭隘化了。好像在国外有个定义是“所有使用媒介和技术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在我们国内的艺术媒体宣传上或者学术文章中,一般都是指以电视为媒介的影像艺术。我们就来谈你所说的新媒体艺术吧。我国新媒体艺术还是比较晚的。在国外,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韩国艺术家白南准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利用早期索尼的小型录像设备,以时间和动态影像语言穿做的新艺术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们利用电视影像这些独特的媒介去表达机械和人性等主题的理解。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也有艺术家用互联网的影像来做作品的。10月初我受邀去重庆观看“器空间”做的“workshop”展,有个古巴的艺术家用电脑病毒来做的作品,很有意思,通过几个电脑屏幕来展示出来。严格来说新媒体要求技术性比较高,有时候需要跟技术人员去合作,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还不能成为主流。不过也有很好的发展苗头。

    亢章虎:这种新的艺术媒介也就是语言方式的改变,它对于艺术本身有什么意义或者突破?

    夏彦国:我想应该是让艺术表现更丰富吧。新媒体或者装置艺术,一般都是强调当下性,参与性,属于观念性比较强的艺术,他重在表达艺术家的价值判断以及艺术家企图通过观众的视觉刺激和参与进行跟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些新的艺术语言(当然相对来说是新的),使得艺术从架上,从高雅的趣味中解放出来,真正的跟大众、社会去交流,我想这也是当代艺术的真正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的艺术媒介的出现,也是社会时代的需要。后现代艺术的文化转型,使得艺术的功能发生变化了。人们需要重新思考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强调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和现实关怀。中国当代艺术在早期更多是对意识形态和体制的抵制,而现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 ,环境问题、个人精神卫生、社会边缘或者弱势群体等成了艺术家思考的主要东西。而这些都是紧紧通过架上绘画是有局限性的。记得,有次贾樟柯在美院做讲座,他说自己高中时候很喜欢画画,后来不画了,因为绘画不能表达他要说的东西。贾樟柯其实还算个艺术家,只不过他把作品放到了电影界。扯远了。

    亢章虎:新兴媒介艺术与传统媒介艺术的区别,大致包括哪几方面?

    夏彦国:中国的应试教育太恐怖了,你这个问题特别像教科书上的问题,看着我就发怵(笑)。最大的区别就是媒介不同,其实还都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艺术家有觉得绘画是最好的表达,有的觉得新的艺术方式更丰富多彩。艺术表达本身就是为了向外界传达自己的价值观,传达的方式各有所需。客观来说,新的艺术媒介更多在材料的综合运用、空间的把握、观念的充分表达,以及观众的参与等方面跟传统艺术有很大的区别。新的媒介用新的材料,在一个合适的空间,可能时代可能室外,多角度多种视角去展现自己的想法,并且通过观众的参与达到自身观念的传播。这些都是传统艺术所不能比的。

    亢章虎:目前,较多地艺术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装置、影像等“非架上艺术”,与传统的“架上艺术”界限日益显明,您怎么看待新媒体艺术在未来的发展?

    夏彦国:我觉得前景一片光明。我很看好新媒体艺术在未来的发展。

    亢章虎:以及新媒体等“非架上”艺术形式能否取代“架上艺术”成为未来艺术的主流?

    夏彦国:将来会吧。不过需要个过程,这过程多长,不好预测,这跟中国的综合环境和世界艺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内部的自律,还有中国国民审美水平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编辑:魏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