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洋
记者:“2009北京798艺术节”青年艺术家推荐展开幕已近一周,目前各界对于本次展览的反馈是怎样的?
刘礼宾:到目前为止,各方面的反响非常好,据我了解,开幕式当天的人流量达到两三万人。这与798艺术区本身的知名度有关,同时这也体现出公众对于本次展览的关注。我认为,本次展览无论是作品的选择,还是展览的整体情况,在今年的青年艺术家大型联展中都是比较成功的。
记者:据您了解,公众是怎样评价本次展览的?
刘礼宾:评价有多方面,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但是,我认为本次展览还是比较轻松的,展览的主题定义为“智性和意志”,智性是一种比较聪明的方式,去解构和反思社会文化问题,在创作过程中会比较好玩。例如取款机的声音,用扩音器放出来,公众听到后都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不存在艺术形式上的不能接受,但反映出的社会问题非常到位。
记者:本次展览名为“再实验”,但是对公众来说,实验性艺术作品确实不容易理解,您如何解释“再实验”?
刘礼宾:“再实验”是我们针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验艺术的现状,提出的课题。我觉得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在实验艺术的处理方式上,与前辈们有很大不同,因此提出了“再实验”。同时,我们进行“再实验”的基点,就是要重申“智性与意志”,对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重新阐释。
记者:本次展览设立了3位策展人,在合作中是否产生过分歧?
刘礼宾:没有,我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看法是一致的。
记者:您认为44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质量如何?
刘礼宾:如果从“智性和意志”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非常契合主题,水平平均。
记者:您认为年轻一代策展人的优势和劣势在哪?
刘礼宾:年轻一代策展人务实,更想把一个问题真正解决,但是他们会通过一种柔韧的方式,而不是去表姿态。同时,年轻策展人在实现自己想法的时候,会出现油滑和妥协,这是不好的现象。
记者:很多艺术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中国元素,您认为这会不会导致新的符号化作品的出现?
刘礼宾:优秀的艺术家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例如在处理汉字上,徐冰和谷文达处理得很好,但是还有很多人处理不好,好的作品自然被留下,不好的自然被淘汰。
记者:年轻艺术家往往会发现问题,但是他们的创作却仅限于发现问题,您认为他们应该如何改进?
刘礼宾:我认为,目前能发现问题的艺术家已经很不错了,很多艺术家发现不了问题。但是,艺术家不是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仅仅发现问题还不能称为艺术家,就像选择中国符号不一定成功一样,重要的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如何将它变成艺术作品才是关键。
[NextPage]
记者:对于目前中国的策展体制,您的看法是什么?
刘礼宾:目前中国还提不到策展体制,大家都在单干。我认为策展的成败,在于是否能发现问题,作品呈现出怎样的能力。除此之外,策展人要具备与艺术家协调、谈判以及坚持理念的能力,同时不能妥协。
记者:对于年轻策展人来说,应该怎样面对商业化的诱惑?
刘礼宾:展览需要大量的资金,在策展过程中,会面临很多不合作,此时坚决不能妥协,我认为只要不影响策展思路,策展与商业并不冲突。
记者:目前,“实验”似乎是已经成为潮流的代名词之一,对此您如何看待?
刘礼宾:当实验变成潮流的时候,实验就丧失实验性了,此时肯定会有更新的实验出来,继续“再实验”。
记者:您如何看待实验艺术品的收藏?
刘礼宾:相对于其他艺术品来说,收藏实验艺术品的人很少,因为实验艺术品不好收藏,例如蔡国强烟火类的作品,只能通过照片等形式进行收藏。
记者:艺术市场会滞后于实验艺术,您认为收藏家应该怎样看实验艺术?
刘礼宾: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不要盲从。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