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专访青年舞蹈家王亚彬

2011-11-10 14:10:32来源:半月谈网    作者:

   

作者:王宁


舞蹈家王亚彬

  采访者:王宁

  被访者:王亚彬

  2003年的王亚彬只有19岁,刚刚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的她对外面的世界还有些茫然,在北京文化人组织的聚会上,她根本插不上话,从2003年到今年,她从事过的工作有演员、舞蹈替身、主持人等等。

  对于一个19岁时还对外面社会一无所知的小姑娘来说,王亚彬如今的成就诠释了其作为“率先文化起来的中国人”在文化实践中,积淀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她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舞蹈演出品牌“亚彬和她的朋友们”,她也不再满足于在象牙之塔构建自己的“文化事业”,而是正在以自己的努力,试图将文化给予其的厚重“文化自信”传递给更多的人。

  她正在试图将年轻人从电视机、视频网站前拉回剧场,所有文化实践的终结目的都是,期翼观众能通过近距离感受真实的舞蹈之美,从文化中汲取超越我们这个浮躁年代的安宁和温暖。

  在王亚彬身上,我们看到了文化自觉和艺术实践对于一位年轻艺术家的成长的切实影响。

  人物简介:

  王亚彬,生于1984,新生代青年舞蹈家,九岁考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十九岁从北舞毕业并留校,2003年与张艺谋导演合作担当电影《十面埋伏》舞蹈设计及舞蹈替身工作,在电视剧《乡村爱情》中饰演王小蒙,近来来致力于“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舞蹈品牌演出的创作和推广工作,演出集合了一批国内外优秀舞蹈主创人员和舞者,致力于打造成舞蹈界的“品牌名片”,“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三季《守望》将于2011年11月17、18、19号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

  半月谈网对话王亚彬

  “人生嘛,就像是在寻找的一个过程”

  半月谈网:“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系列舞蹈已经出第三季了,11月17日将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了。从小剧场走入大舞台,第三季演出会带给观众哪些不一样的变化呢?

  王亚彬:《守望》(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三季)演出共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差不多都是三十分钟的时长。

  第一个部分是我们去年表演过的一个微型舞剧叫做《寻》。去年只演了两场,大家对这个作品的口碑都比较好,而且很多人在前两场当中都没看上,同志们的呼声比较高,很想再看下这个作品,今年做了些复排和修改。我觉得这个作品也是比较励志的那种,因为它叫《寻》,寻找的“寻”,你可以往大了想,是人生目标或者是怎样;往小了,对于普通人来讲,你可能在找路,可能是在找联系方式,可能是在找一件衣服或者是怎样。人生嘛,我觉得就像是在寻找的一个过程当中进行的,不断地有既定的目标,所以这个作为演出的第一个部分,作为我们的开场。当然中间有很多有意思的情节在,这儿就不说了,到时候大家去看吧。

  第二部分基本上是独舞和双人舞。我自己在第二部分承担三个舞剧的表演,它们都是独立的,但在每个独立作品当中的串联,我们都是精心安排的,让大家不会觉得是这个作品结束了,下个作品开始了。可能每个作品在衔接的过程中都会处理得非常好,起承转合,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独立的作品,但实际每个作品大方向上,都是对情感的一种独立表达,所以从表达的具体的内容上来看,第二部分的作品,虽然是单独的作品,但是还是比较统一的。

  第三部分我们邀请了美国编导马克汉姆和他的12人舞作品《This land is our land》。他在11月初来北京,做一个中国式的本土化排练,背景音乐都是中国本土的流行音乐。这个作品我去年在国外看过,是非常有创意的作品,它的形式可能是极简的,但表达出来的内涵非常深刻。这个节目作品很生动,属于看完了不会立刻鼓掌的那种,但会是静静地在那里呆上三五秒钟,反应过来才会鼓掌。可能跟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有关,美国演员,见个面,耸个肩,很多时候他们比较活跃,和我们中国演员很不一样。

  在这台节目中既有国内的编舞家和舞者,也体现了国内舞蹈艺术发展近况。之所以请美国编导,因为他在美国属于比较流行的编导,也比较著名,很多人都会上他的编导课和技术课,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水平,所以今年来看我们演出的时候,不仅可以看到国内舞蹈发展的一个发展,还可以看到国际上完全不同风格舞蹈的体现,从视觉审美上呈现出来一种多元趋势。

  半月谈网:外国编导与中国元素是否会产生某种化学反应?

  王亚彬:不是加入中国元素,而是将这个作品作一个本土的排练。演员全部都是中国人,背景音乐全都是中国的流行音乐,这个作品有固定的本土创作内核,但每次创作都会做一些创新。可能同样一个作品,你每次看起来也可能形式上大体一样,但实际上中间是有非常多的变化。这个就要看外国编导如何根据具体接触到的演员,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编排了。评估外国编导和中国元素的反应,我觉得是一种又固定又即兴又有新灵感挥发的这样一个创作过程,我觉得是比较灵活的,比较灵动的那么一种感觉,跟现代都市人的那种生活方式的感觉是比较贴切的,我想很多年轻人应该会比较喜欢这个作品。[NextPage]

  半月谈网:你刚刚也说了,现代舞蹈是呈现比较抽象形式的,然后你又想让自己的作品具备比较高的艺术性,又要让一般的观众喜闻乐见,这其中是否经历过一些妥协?

  王亚彬:舞蹈的抽象性并不泛指所有舞蹈作品。我们在创作“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系列时,就强调作品一定要接地气。你可以把作品做得很抽象,可能抽象到连我们舞蹈圈内的人去看都不懂或者说是你自己都看不明白,这是艺术家的自由,但舞蹈表达的情感一定要是人类共通的,要是大众可感知和触摸的,形式抽象和主题可感知并不冲突。比如说每个人都会有对于爱情、亲情、友情的感受,起码是经历过的,这些主题我们就不可回避,再有就是创作的题材上,一部分源自现实生活,比如《寻》,它不是凭空而起的,没有任何积淀的,但对于作品本身,我们是用舞蹈形式表达的,具体表达什么我们自己也不太清楚,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有这么一件事可以佐证,去年我们在演出过《寻》之后,与观众有些互动交流,其中有一个满头银发的阿姨,她拿着话筒说我最喜欢你们这个作品了,但是我看了半天可能没看懂,你们这个作品是不是在讲舞蹈演员训练的过程很辛苦,在舞蹈节目创作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说可能突然没有灵感了,比如可能在试动作或想动作的过程中,觉得很烦躁,情绪上有波动,但是最后你们是可以在这种“练功-排练-演出-睡觉”,看似每天重复的过程当中找到答案的,然后她说《寻》是不是可能就是你们每一个舞蹈演员的生活,对于舞者的一种表达啊?听了阿姨这番话我们当时都惊呆了,阿姨还说她看不懂,但是我觉得总结是相当的对,当时主创作在台上,听完阿姨的表述,热切的三抹汗马上就流下来了,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这个创作还是有一定的生活根基在,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只要观众试图去解读作品,一定是能够明白表演意图的。

  我们的演员都非常的优秀,基本上都是在国内或者国际上获过金奖或二等奖的演员,在节目的表达形式一定是艺术化的抽象形式,但她们的表达效果一定要比一般舞蹈演员更具表现力,技术技巧要成熟得多,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控制也会非常好的。我们用优秀演员的表达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我认为这种艺术与生活的对话形式,算不得妥协。

  另外,今年这三个部分,你可以看到一个大的主题叫《守望》,三部分风格迥异的舞台呈现,但实际上大家说的是同一件事儿——守望,这个主题并不发杂,只不过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感受去谈这个作品,就像命题作文,你写守望,他也写守望,只是写出来的风格不一样,应该会是观众易于解读,喜闻乐见的作品。

  半月谈网:你觉得国外舞蹈家在创作过程上与我们国内舞蹈家有什么不同?

  王亚彬:可能主要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吧。国外很多现代舞结合了多媒体,也叫当代舞,他们的创造力很强,与多媒体的结合,与舞台上其它元素结合做得非常好。有的时候在国外看他们的演出,虽然是很小的小剧场的演出,但是你会发现有很多的观众,基本上不会像国内的艺术演出,比较纯粹的艺术演出,可能去的人非常少,好不容易去了,还会问你能不能给张票。国外观众都是买票去看艺术演出,你要是要张票去看演出,他们会想这个人怎么会这个样子呢?会觉得这是他们习惯以外的事情。所以虽然只有二百多观众,他们小剧场舞蹈作品做的也是有模有样的。在创作题材上,小剧场也有很现代的题材,比如表达几个人之间的感情纠结,讲一个人的旅程,讲古堡里的故事等等,可以说他们的创作题材和表达手段都是非常灵活和创新的。在创作方面,国内可能是侧重点不同,国内可能更多的是那些大的晚会啊,大的舞剧,创作的重点会是不一样的。

  半月谈网:中国的舞蹈,有比较深的文化积淀,比如说是古典舞好民族舞,这些传统文化因素在您的编舞过程中展示了怎样的优势呢?

  王亚彬: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很绚丽的,我们出国演出的时候,都会带着中国古典舞作品,这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表达。我觉得传统之内出来的东西应该保留下来,然后把它做得越来越好。一些要保留,比如说唐代传下来的有些歌舞剧的片段,现在还在演,古代的表演并没有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更改。我们可以接受新东西,可以去做现代风格的作品,但前提是不能忘记传统。

  半月谈网:你最近几年一直在回归舞蹈艺术,在这个过程中会不会觉得很累?

  王亚彬:你知道吗?类似这个概念,就跟你出本书似的,这个东西是你自己的吗?是你自己的,你要出吗?你有很强烈的愿望,你想出,出来以后你高兴吗?你肯定非常高兴,你的同学或同事们肯定也非常高兴,但这个过程苦不苦呢,你是不是要写东西,你是不是要校对,你是不是要排版,美编上的东西你是不是要盯着?你累吗?你也累,但是你乐在其中吗?你乐在其中。因为这是你想做的,所以你不会感到不可承受的累,我觉得就是这么简单。

  半月谈网:《守望》里面是否寄托了你个人的许多情感?

  王亚彬:算是一个团队的吧。今年我们的主题叫《守望》,这个概念对于普通人来讲可能是守望爱情,有了家庭的人守望自己下一代的出生,或者守望其它的什么。它有一个时间性和一种态度在里边,比如说对于从事文艺的工作者们,尤其是从事舞蹈专业的人们,我就觉得应该是怀揣着梦想,虽然可能就是刚毕业的学生,一些舞者很辛苦,他们可能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可能就是挣一点点钱就用来创作,我觉得即便是这样,也不能够在为生计劳碌的过程当中把自己对于舞蹈的追求和梦想丢掉,不论自己涉外的一些事情或者是一些日常琐事再烦再混杂再疲劳,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块净土。

  半月谈网:我觉得年轻人应该会从你的舞蹈里获得一些力量?

  王亚彬:我觉得《守望》是个挺艺术化的作品,它是可以激励人心的一个系列。我自己本身对于舞蹈,就像你说的觉得我会很累,但是我真的累在其中,也有乐在其中的感觉。我自己微博上有很多粉丝,其实一开始我没觉得我有那么多观众,当然没法跟姚晨姐姐比了,姚晨也是学舞蹈出来的。有时候你会感觉自己是在作为一个榜样,是在作为一个可以激发另一个人的斗志,重新点燃他们对这个职业热爱的人的时候,这种成就感不是吃顿饭或者买件新衣服可比拟的。这种精神上的东西是特别重要的,我觉得人的肉体是非常脆弱的,但是唯有坚强的精神才能给人持续的斗志。精神作用是非常大的,比如像我们练功,你可能有时候长时间没运动,突然跑个步或爬个山,浑身酸痛,但是你必须还要继续坚持排练。一般普通人如果浑身酸痛那就休息,但我们不行,还得继续练。我们在体力上追求极致,身体上要承受练功带来的疼痛,一个人在练功房里要有捱得住寂寞的耐力。对于我们而言,无论是疼痛还是寂寞,都不能成为阻挡往前走的绊脚石。

  (编辑:刘彬)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