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怀宗
采访者:周怀宗
受访者:蒋方舟
日前,一则“杞人忧天是中国最早科幻小说的”说法在网上引起争议。起因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在网上转述科幻作家王晋康的观点称:“王晋康老师说:‘杞人忧天’是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杞人跳出日常思维,从宇宙的角度思考人自己的命运,非常了不起。”这一发言迅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和争论,有网友表示,“中国人不习惯于‘反事实条件句’式的思维方式。而反事实条件句与近代自然科学有着根本性的关系,每一条科学定律均在反事实条件下成立。”也有支持者称,“杞人忧天是正确的,考古学证实古杞国境内曾天降陨石。”甚至还有网友考证:“杞国始建于夏朝,自有其天学传统(夏历为证),后绝地天通,不许民间研究天象,偶有承袭旧传统者,发此‘天地崩坠,身亡所寄’之忧思,遂为后人所讥。”
不过,也有表示反对的网友,认为科幻小说诞生于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昌明之时。并不是所有有关想象的都是科幻,杞人忧天最多可以算是个幻想,和科学没有半点关系。
实际上,对于中国古典时代是否有科幻小说的争论早已有之,甚至《山海经》、《西游记》、《河图洛书》、《镜花缘》等也都曾有过被称为古典科幻作品的经历。对此,有批评者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自卑心理,总想证明我们祖先阔过一般的精神胜利法。”
那么,“杞人忧天”究竟是不是科幻小说?中国古代又是否真的有科幻小说?对此,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表示:“科幻小说至少应该和科学沾点儿边吧,看不出来‘杞人忧天’和科学有什么关系。”
既不科幻也不小说
首先科幻小说之所以叫科幻小说,至少应该和科学沾点儿边吧,“杞人忧天”这个故事,看不出来和科学有什么关系。其次,即便是作为小说,至少也应该有一些情节吧……
记者:有作家称杞人忧天是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在您看来是否成立呢?
方舟子:我觉得不能这么定义。首先科幻小说之所以叫科幻小说,至少应该和科学沾点儿边吧,“杞人忧天”这个故事,看不出来和科学有什么关系。其次,即便是作为小说,至少也应该有一些情节吧,“杞人忧天”所讲的最多是个小故事,而且是很简单的故事,几乎没有什么情节,恐怕连小说都算不上。
记者:科幻小说和科学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
方舟子:科幻小说本身也有不同的流派,一种可以看做是硬科幻,大多数是基于科学而引发的幻想,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另外一种比较软的科幻,其实多数是给小说包装了一层高科技的外衣,本质和科学没什么关系,有的甚至是伪科学,乃至反科学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杞人忧天的故事,即没有科学道理,也没有科学元素,甚至连表面上的科学外衣都没有,完全和科幻小说的特征不符合。
记者:那您觉得中国古典时代是否有科幻小说呢?
方舟子:科幻小说本来是国外传入中国的。而且在国外诞生的时间也并不长。我非常反感那种什么东西都要争第一,什么领域里都要表现出我们历史悠久的做法。这样做,除了满足精神上的安慰,没有什么其他积极的意义。
方舟子:科幻不等于科学
“杞人忧天”是探索宇宙、“嫦娥奔月”是太空漫步、“南辕北辙”是地理发现……许许多多古典的传说故事都曾被冠上科幻的名义,甚至被当做是古代中国人科学探索的结果。
然而,事实究竟是否如此呢?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认为:“首先,不要把科幻当做科学。其次,科幻并不代表着有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阿Q式的古已有之,祖先阔过的思维,似乎在表达中国文明的悠久和博大,反而显得很小家子气。”
科幻的源头是科学
工业革命之后,科学逐渐昌明,人们越来越多地享受到科学带来的便利,因此对科学也越来越重视,披着科学外衣的东西,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有一些小说家,就开始想到,其实可以把科学作为一种创作的体裁,加以幻想写成小说,比如威尔斯的《世界大战》。
记者:科幻小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小说?
方舟子:科幻小说是基于科学原理而引发幻想的一种文学体裁。硬科幻往往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是比较软的科幻,很多是披着一层科学的外衣,其实和科学没有多大关系,比如说《星球大战》,看似科幻,其实经不起科学的检验。
记者:您能讲讲科幻小说是如何诞生的吗?
方舟子:最早的科幻小说,有人认为是雪莱夫人的《科学怪人》,大概创作于200年前,但《科学怪人》只是科幻小说的一个雏形,和现在的科幻小说还有一定的区别。它真正成形,大约是在19世纪开始。著名的如《海底两万里》、《月球旅行记》等,这些小说根据一些科学道理加以幻想,有一些猜想后来变成了真的,有一些猜想则被证明是错误的。我想猜想变成事实,也是科幻小说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的原因之一。
记者:那么,科幻的诞生和科学有关系吗?
方舟子:工业革命之后,科学逐渐昌明,人们越来越多地享受到科学带来的便利,因此对科学也越来越重视,披着科学外衣的东西,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有一些小说家,就开始想到,其实可以把科学作为一种创作的体裁,加以幻想写成小说,比如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实际上,科幻小说最早流行,也是从英国、美国、法国等科学发达的国家开始。
科幻不等于科学
读科幻小说,看科幻作品,首先应该记住一点,不要把科幻当真,不要当做科学原理。科幻小说中固然有很多不错的作品,其背后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在想像力上也非常值得称道,比如《星际迷航》。但也有非常多的作品,从科幻直接变成魔幻,比如《星球大战》。
记者:科幻小说已经成为文学领域中重要的类型之一,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文学类型?
方舟子:我本人不太爱看科幻小说。我觉得,科幻小说作为小说来看当然没问题,但是作为科普,是不适合的。实际上,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有过相关的争议,即科幻小说是否要做科普的工作,我个人不太赞同科幻去做科普工作的,当做文艺作品可以,至少比一些神话、魔幻之类的小说要好。但是它不能承担科普的工作,因为有些科幻小说看似披着科学的外衣,但内容上有太多伪科学、反科学的东西,甚至有的直接就是一堆怪力乱神的东西。
记者:也就是说不应该把科幻跟科学相关联?
方舟子:读科幻小说,看科幻作品,首先应该记住一点,不要把科幻当真,不要当做科学原理。科幻小说中固然有很多不错的作品,其背后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在想像力上也非常值得称道,比如《星际迷航》。但也有非常多的作品,从科幻直接变成魔幻,比如《星球大战》。
科学外衣下的反科学
实际上是否有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否发达和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无关。我们都知道,科学的精神包括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等。科幻小说可能有点儿探索精神,但是跟怀疑、实证、理性都没关系,甚至有的还是反着来的,不少科幻小说中反而有大量怪力乱神、超自然力量的内容。
记者:那为什么说有的科幻小说其实是反科学的呢?
方舟子:就科幻小说中的表现来说,反科学的现象有两种,一种是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的。比如说《超人系列》的某一集中有一个情节,超人的女友死了,超人为救女友,倒转地球,使时间倒流,终于将女友复活。实际上,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倒转地球和时间倒流根本没有半点关系,这就是违背基本的科学常识的。另外一种是对科学发展的整体持质疑态度,类似的作品太多了,很多作品中都在表现科技的高度发达使得人类最终自我毁灭、末日到来。当然,科幻中也有不错的作品,如《侏罗纪公园》,再如阿西莫夫的许多作品都很好。
记者:您觉得科幻小说的发达是否可以认为和社会整体的科学素养、人们的科学精神有关?
方舟子:实际上是否有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否发达和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无关。我们都知道,科学的精神包括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等。科幻小说可能有点儿探索精神,但是跟怀疑、实证、理性都没关系,甚至有的还是反着来的,不少科幻小说中反而有大量怪力乱神、超自然力量的内容。
阿Q心态不值得提倡
阿Q式的心态古已有之,看起来是在表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管什么东西,我们都曾经拥有,这种心态当然也不奇怪,一直都有。特别是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很快,在经济上已经成大国,因此催生出一种“大国心态”,似乎非得各方面都要和别人比个高低,现实比不过,就比历史,科学比不过西方,就说祖先有科学探索的精神。
记者:对于“杞人忧天”是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之说,有批评者认为是一种刻意的攀附,您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方舟子:阿Q式的心态古已有之,看起来是在表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管什么东西,我们都曾经拥有,这种心态当然也不奇怪,一直都有。特别是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很快,在经济上已经成大国,因此催生出一种“大国心态”,似乎非得各方面都要和别人比个高低,现实比不过,就比历史,科学比不过西方,就说祖先有科学探索的精神。
记者:那您认为这种心态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方舟子:看起来是“大国心态”,其实和大国无关,反而显得小家子气。不如别人很正常,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各自优秀的东西,比不上的我们奋起直追就好,不必非要攀附祖先,非要说我们也有过。
记者:这种心态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效果吗?
方舟子:精神安慰往往容易使人处于幻想之中,不承认事实,就不会去想着改变事实。这是一种不健康、不正常的心态。本来老老实实承认不如人,还能想办法追赶。现在什么都是我们第一了,还需要追吗?
加强教育提高素养
几十年前,有人说什么东西我们祖先早就有了,可能大家也只能盲从,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我想在未来,随着信息交流的进一步发达,当然也期待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我想还会变得更好,“我们祖先就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也慢慢会自然转变。
记者:那么,怎么才能改变这种心态呢?
方舟子:很难。这里面有传统的问题,涉及整个文化教育的层面,也只能通过教育来改变,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素养。科学精神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是怀疑,假如大家都有怀疑精神,那么即便有人提出来说什么东西我们早就有了,人们首先就会怀疑,然后想办法去证明。在这样的状态下,可能“古已有之”的论调也就没有什么市场了。
记者:您觉得眼界的开阔是否也有着类似的作用?
方舟子:是的,这种“古已有之”的心态和论调其实比起几十年前已经好了很多。几十年前,有人说什么东西我们祖先早就有了,可能大家也只能盲从,甚至觉得理所当然。但是现在信息发达,各种观点和言论都能自由表达,类似的言论一出现,肯定会受到许多争议,支持的、质疑的都会有,这是好事。我想在未来,随着信息交流的进一步发达,当然也期待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我想还会变得更好,“我们祖先就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也慢慢会自然转变。
背景链接
“杞人忧天”出处
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聊聊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
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在当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说是最受人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其影响和销售量,仅次于惊险小说和侦探小说。
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1,英国有工业革命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导致真正科学幻想小说的中兴;2、20世纪初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来科学幻想小说的中兴;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核裂变、宇宙航行、彩色电视机、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说的繁荣;4、经过二三十年的繁荣,科幻小说家从作品的主题、情节,到艺术的方法进行新的探索。
(编辑:李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