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诗歌前提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2013-11-15 09:53:18来源:宁波晚报    作者:

   

作者:陈晓旻


李少君

    采访者:陈晓旻

    受访者:李少君

  李少君简介: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著名诗人,海南省文联副主席,一级作家,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曾任《天涯》杂志主编。著作有《草根集》、《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小说集《蓝吧》、散文集《岛》、《在自然的庙堂里》、《风情海南》、随笔集《南部观察》、文集《李少君自选集》等。主编《21世纪诗歌精选》,诗作入选大学教材等数十种选本,并被翻译成英文、韩文、瑞典文、塞尔维亚文等,被誉为“自然诗人”。

  记者:这次的主题是“诗歌的‘草根性’时代”,草根是网络时代的语言,您所阐述的诗歌的“草根性”指的是什么?

  李少君:我所指的诗歌的“草根性”,是诗歌的特性,而不是写诗者的身份。比如杜甫是草根性的,李白的身份也是因为诗歌自下而上变化的。诗歌,一种是扎根传统的,从传统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由地成长变化而成的。

  我强调草根性,一是强调传统的继承和现代的转化,包括语言艺术的积累、修养与学习,二是应该从生活实践中、从人的身体力行之中,探索开辟一条现代之路,这样的诗歌才有原创性。这样,才可能为当代诗歌寻找一个广大而扎实的基础。

  记者:唐诗繁荣的基础是什么?

  李少君:从初唐到盛唐经历了100多年的和平时期,整个社会的教育非常普及,一个农家子弟、平民子弟,就可能朝为耕田郎,暮为读书郎,因为通过读书,可以改变人生,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浓厚。

  唐代读书的风气浓厚到什么程度?有一个说法,说当时那些人在放牛归来的路上,都会对诗,而且能够背诵诗歌。据说王昌龄、王之涣和高适三个人去歌楼,他们三个人打赌,说他们的诗到底谁写得好,就看那个最漂亮的歌女背诵的是谁的诗歌。结果最漂亮的那个歌女背了王之涣的一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当时诗歌普及程度是很高的,普通人都能够背诗歌。我们先不说质量,初唐到盛唐100多年出现的诗歌数量是它之前1000多年出现诗歌总量的几十倍。

  如今,写作的人越来越多,我觉得文学创作,首先一个就是要数量大,只有量多才能质好。什么叫好作品?好作品是比较出来的。

  唐代的诗歌为什么能够普及,除了它是一个稳定的时期外,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东汉造纸术的发明,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成本和文化传播的成本。

  记者:您去年搞了个“中国好诗歌”评选,让人想到“中国好声音”,诗歌创作会变成娱乐吗?

  李少君:这其实是关于诗歌的传播问题。因为网络的快捷比较适合诗歌的传播。

  之前我一直在关注诗歌的创作情况,自2009年8月起,每月集中推荐一批好诗。主要面向年轻诗人,目的是向网友呈现生机勃勃的21世纪汉语诗歌的当下真实现状。去年,我受“中国好声音”的启发,觉得在“海选”的基础上还应该引进专家机制,因为真正好的诗歌应该是大众和专家都认可的。自2012年9月起,我邀请四位不同风格的诗人联袂推出“中国好诗歌”,每月一次。在我发布的好诗每月推荐的基础上,每人再选出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加以点评,在网络、微博及报刊杂志上发表,供广大诗友讨论。

  我不担心对于诗歌的创作和研究会变成娱乐,好的作品不怕娱乐化,好东西不怕炒作。相反,如何加强诗歌的传播,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这些年来,苏州的“三月三诗会”,采取纯民间的文人雅集形式,成为江南和全国诗人的盛会。

  记者:您认为评价一首好诗的标准是什么?

  李少君:文学首先是发源于情感。只有你对所写的东西有真正的感情,你才能写出真正的好诗歌。

  诗歌具有超越性,又以抒情为主。评价一首诗歌的好坏,首先是看到诗歌的第一眼,是否喜欢,然后开始分析诗歌。主要从诗歌的情感、语言、意境以及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上进行评价。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人,是因为它唤起了你的某种记忆,或者是它所描述的一些东西与你的某些经历相似。

  记者:给我们分析下当代中国诗歌的状态?

  李少君:与五四时期的新诗创作相比,当代诗歌的发展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方面,诗歌的精英化特征正在淡去,推动诗歌发展的主导力量不再是中心城市的文化精英;另一方面,写诗更多地成为个人的心理需要———自发喜爱并自觉创作,没有诗歌,生活就显得不完美。这当中,网络诗人、地方性诗歌群体、女性诗人成为当代诗歌创作的三支生力军。

  记者:您对地域性的诗歌做过专门研究,您觉得我们江浙一带的情况如何?

  李少君:江南地区的诗歌传统深厚,古典文化整体实力雄厚,艺术的总体水平也很高。首先是出现了很多诗人,数量很大。其次是生活和语言结合得很好,既有生活的质感,又有语言的美感。因为江南地区较为注重生活的精致和舒适,人文素养和氛围都很好。

  记者:您如何看待诗歌的写作流派?

  李少君:其实诗歌流派现在的高潮已经过去了。诗歌流派在上世纪80年代末比较盛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地方性诗歌在兴盛。你看,就拿浙江来说,宁波的诗歌很强,丽水的诗歌也不错,现在温州的诗歌也在发展。我认为,现在诗歌流派这概念在变淡,而地方性诗歌的这个概念在变强。

  记者:您本人诗歌创作的观点是什么?您觉得您的诗是属于哪个流派的?

  李少君:我的创作没有流派,是一种自然诗歌。我的诗歌可能跟南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关联,有地域的一些东西在里面。

  我觉得诗歌创作没什么诀窍可言,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前提。其次,你写作的时候记住八个字: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我的创作不会刻意,但是我很努力,主动地追寻诗歌,被动地等待灵感。

  记者:您赞成孩子从小背诵唐诗三百首的教育模式吗?

  李少君:唐诗三百首是世界性的经典,它不仅是中国经典,在西方很多地方它也是教材。如果出国你就知道,所有的汉学最先要学的就是唐学、唐诗。你看现在有名的汉学家,都是研究唐诗的。在西方各大院校,能站住脚研究汉学的,唐诗永远是排第一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这些诗人是最著名的。

  从内容上看,唐诗三百首非常健康,所以我主张小孩子在上幼儿园、小学时,最好背诵唐诗三百首。你有了唐诗三百首作为底子之后,再广泛阅读当代诗歌、西方诗歌,就容易理解了,因为你有一个基本的美感、基本的判断在那里。

  (编辑:李万欣)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