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江
金波
采访者:明江
受访者:金波
不久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历时5年完成的《追踪小绿人》三部曲合订本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关于自然、爱与生命的书,讲述了小主人公追寻着小绿人的踪迹,来到诗一般美丽的世界,发现了生命的意义的故事。2006年,金波开始创作童话三部曲的第一部《追踪小绿人》, 2007年出版后受到无数小读者的喜爱,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及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2008年,在小读者的期待下,金波出版了第二部作品《又见小绿人》,2009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2010年,第三部作品《我们都是小绿人》出版,2012年获冰心儿童图书奖。2012年,《追踪小绿人》三部曲合订本面世。
一个关于小绿人的故事为何能收获如此多的荣耀,打动如此多的读者?这个系列故事的背后,到底讲述了什么样的生命与自然的意义?
1935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金波至今笔耕不辍,在其50多年的儿童文学创作生涯中,出版了70多部诗歌、歌词、童话、散文、评论作品集,许多名篇佳作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有人说,他的每一首儿童诗、每一篇童话和散文的诞生,都是金色童年的一次再生。
让我们走近金波,走近小绿人,听他讲述关于爱、生命与自然的故事。
记者:读到这部最早创作于2006年的《追踪小绿人》三部曲,我有了特别多的感慨,这其实已经不是一部童话,而是一种生命哲学,因为读的时候,我忍不住想起电影《阿凡达》里的很多场景和情节,还有宫崎峻动画里那些可爱的森林精灵、唯美的自然景色。当然,这本书是以一种符合孩子思维的童话方式呈现的。您怎么看待生命、自然和爱的主题?
金波:在我看来,人的一生都是在思考着生命是什么,我是谁。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待生命的思考是不同的。我特别欣赏孩子对于生命的发现和认识,这也是我童年曾经的探寻。那时候,我认为万物有灵,都与我心思相同。我看见花开,坚信那是对我的微笑。我听见鸟啼,总是遗憾我听不懂它们的话。甚至那山那水,也是有灵性的,只是他们不想和我们交往,因为我们太渺小或是太强大。当我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我本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最神奇最温暖的世界。我走进去,但我很难和他们融为一体。面对大自然,我既欣喜,又孤独。于是,我一直在想:这是为什么?我找不到一个答案。其实这是没有答案的。或许答案就在我心中:我们缺少爱。童年的这种思考,并没有因为我成长或衰老而改变,而是永无终结的探寻。从此,我认为,我们一生都离不开童年。童年并不是只由年龄界定的,它是一种抹不掉的记忆,一种本真的体验,一种终身都在诠释的命题。儿童文学就承担着这一使命。
记者: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几十年,一直怀有一颗真正的童心,能够站在孩子的视角,以孩子的心灵来感悟世界,这是一种天性吗?
金波:我记得别林斯基讲过这样的话,儿童文学家是生就的,不是造就的。我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是对的。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在心理上是没有年龄的。同时,我也认为,一个成熟的儿童文学作家,不必刻意地改变视角,他以童心感悟世界,世界就以童真的面貌呈现在他的面前。而且童年的记忆,对于一个儿童文学家来说,这记忆不是“怀旧”的慨叹,更不是感伤的喟叹。它是生命的财富,它是创作的另一种源泉。我认为,一个儿童文学家的创作,除了要有现实生活的激发以外,还要有童年生活的补养。没有后者,创作就会像无源之水一样。
记者: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您在札记中提到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说美国宇航局(NASA)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发回的图片显示一个人形走下小山,激发起了您“孩子气”的幻想,有一天也许会有人写一部关于“小绿人”的科学纪实小说。有童心的人,现实就能激发很多创作欲望?
金波:在日常生活中,我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思考,很容易进入儿童的心理状态。这并非幼稚。我对于儿童心灵世界的特质有过这样的概括:“人性中的纯真,天性中的快乐,悟性中的成长智慧。”我常从这“三性”出发去感受这个世界。所以当我开始写作“小绿人”三部曲的时候,我从报纸上读到在火星探测器发回的照片上,显现小绿人走下山坡的身影,我感到的是惊喜。在当时,我认为那就是即将被证实的一件事。我认为,好奇心和新鲜感是儿童的心理特征,也是儿童文学家艺术生命常青的原素。
记者:关于身边发现小小人的想法,其实每个人童年都会有,慢慢长大就觉得这是不可能存在的。您是如何保持这种想象力和童心,而且把这一切描述得像真实发生的一样?
金波:现在,当我面对你的提问时,我仍感觉迷醉惝恍,似乎又进入了一种童年的幻想情境。现在,我虽已进入了老年,但仍保留着童年的梦想,也时常梦见童年的情景。这一切都说明,我并没忘记童年,甚至可以说,我仍处于童年的精神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我最看重的是孩子的事情,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天真稚气,都会引发我许多思考,甚至就是我创作的源泉。亲近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看作是独立的人,有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审美趣味,等等。这样做了,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多了一份快乐和幸福。
记者:人们总是说返老还童,您觉得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您的心理感觉更接近童年了吗?您觉得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对“为儿童写作”这件事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吗?[NextPage]
金波:我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已经半个多世纪。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理解儿童文学的过程。我是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儿童文学创作的,写的都是自己童年的感受和记忆。不久,就开始了一段漫长的“为政治服务”的创作模式,自己的心身感受少了,甚至战战兢兢。终于“文革”开始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批判。改革开放30多年,我心中的那个童年又复苏了。我开始思考,我们的儿童文学应该给孩子些什么?我在不久前出版的一本幻想小说《开开的门》的后记中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我认为我的创作应该帮助孩子“寻美、向善、求真”,我为他们写作,“心中涌动着温暖的诗情,那是童年的记忆,成长中的快乐,老年的回味,以及写诗的感觉。”
记者:“小绿人”这套书,引发了无数小读者激动的幻想,听说您是被追着写下了三部曲,我想小读者的真实故事应该和书中的故事一样精彩。
金波:的确如此。这本书的出版给我带来了许多乐趣。读过这本书的孩子,几乎都有一个愿望:能见到小绿人。于是他们开始自觉地爱护花草,保护环境,告诉吸烟的大人:你要吸烟,可就见不到小绿人了。还有的小学生,给《走过七座桥》画了插图,编了诗歌,还给书中的《绿园之歌》谱了曲。有的同学制做“小绿人书签”,还有的编成剧本演出。有一次,我还应邀去和老师、家长、学生聚餐,他们督促我续写小绿人的故事,并向我描述小绿人隐藏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总之,有了孩子的热情支持和参与,我才写出了第二部和第三部。
记者:我们都看到,国内现在图书市场上书的品种非常多,为孩子选书现在是家长的一大困扰,比如自己孩子的年龄段到底应该看什么书,有哪些书是有艺术水准的好书,这两个问题就非常让家长头痛,您能不能提些具体建议?
金波:儿童文学是十分注重年龄特征的,因为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审美特征。我认为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更喜欢有情趣的、幽默的作品。我小时候,就很喜欢《敏豪生奇遇记》。到了中年级,就比较喜欢情节曲折的故事。我记得那时读过的《鲁宾逊飘流记》,一直留存在记忆里。到了高年级,一般就比较喜欢情感动人的故事,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在阅读中会很关心人物的命运,会沉浸在文学的情调中。我到了高年级,读过冰心的《寄小读者》,这本书也是后来我经常阅读的书。当然,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阅读,都要选择经典的作品。
记者:您一直在不遗余力推广阅读,目前的儿童阅读方面有没有缺失的地方?还有现在国外引进的图书也非常多,现在有些儿童文学作家的书也逐渐走出国门,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金波:我希望孩子们的阅读能够注意到文学的各种样式:小说(包括幻想小说和童话)、诗歌、散文、戏剧等。不同的文学样式带给我们不同的阅读感受。中国的和外国的文学作品,都要读一点。特别是学习母语,要多读中国的文学经典。诗歌是不能偏废的。因为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抒情是它的特质。它精微、严谨、纯粹,从语言到形式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技巧。所以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另外,这几年,我们本土的儿童文学原创,已开始走向世界,像曹文轩的作品,已有多种外文译本。海豚出版社已出版了“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这些说明中国儿童文学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不能鄙夷中国的儿童文学。
记者:您的很多书都可以说是畅销的经典书,您觉得创作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
金波:给孩子写作,是和孩子一起认识世界,一起思考问题,一起成长。爱孩子,还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不仅是一朵花,他们的心灵世界还是一座花园。我们可以在那里探幽寻胜,启迪我们对于生命、成长、教育的思考。可以思考人类的发展历史。儿童文学是为小孩子服务的,但它本身并不小。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一样可以写得有思想、有深度。
记者:您最希望孩子们看了您的书,有什么样的收获和感悟?
金波:我希望他们知道文学是有各种艺术风格的。各种风格的文学作品都读一点。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可以储存在记忆里的,可以一生常读常新。读文学作品除了读故事,还要开掘故事背后的思想,还要读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编辑:李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