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文学经典的当代魅力在哪

2011-06-26 11:39:02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采访:龚丹韵

  被访:罗岗

  在上世纪80年代,这本书之所以影响了一代人,有一系列的历史条件。今天的《百年孤独》,也就是中国庞大的外国文学市场中的一本而已。

  信息时代,人们都有一种选择恐惧症,会追捧经得起时间淘洗的经典。经典的影响,可能不再是过去爆炸式的震撼,而会随着阅历与生活,潜移默化、慢慢沉淀。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宾: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解放观点:曾经影响了一代青年的名著 《百年孤独》,近日正式引进出版,马上在一些畅销书排行榜上居首位,大众文化貌似重归经典的怀抱。您认为其畅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罗岗:我猜测,《百年孤独》在这么多榜单上排在第一,也有炒作的可能。毕竟这次的引进,号称花了不小的版税,收回成本必须要有一定的销量,不遗余力把它炒热,是必不可少的。

  上世纪80年代,我们还未加入版权公约,彼时《百年孤独》已经流传了很多版本,比如云南人民出版社的译本,再加上市面上大量盗版。但凡读书人的书架上,这本书大概已经都有,而且不止一个版本。所以,现在书商凭什么说服别人再去买当前的版本,成为一个问题。之前另一本名著《洛丽塔》,也有很多版,近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出了一个“全译版”。经典名著是否需要一版再版,重新翻译,翻译质量如何等等,都值得商榷。

  解放观点:有不少网友留言,一直耳闻此书大名,趁这次买下来收藏,充门面也好。名著对现在年轻人的震撼似乎有限,很多人甚至断言,一本经典影响一代人已经不可能了。

  罗岗:年轻人买了会不会认真读,我不好说。但在上世纪80年代,这本书之所以影响了一代人,有一系列的历史条件。彼时国门初开,市面上的当代外国经典本来就有限,于是海外学者如李欧梵就向国内力荐两位当代作家,一位是马尔克斯,另一位是米兰·昆德拉。就《百年孤独》而言,其畅销有两个因素,一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今天还有很多人崇拜诺贝尔奖,何况当年?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马尔克斯是一位非西方作家。他所在的拉丁美洲,相对落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曾被西方侵略。这样的美洲大陆,和中国有一定相似性,形成了呼应。而偏偏马尔克斯用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技巧,与我们主流的写作手法非常不同。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对当时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震撼,很多人感叹“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其实,同样运用这种技巧的作家有一大批,比如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只是他描写的是美国社会,离当时的中国比较远。所以,我们那时候热衷于《百年孤独》,一方面是震撼于其新颖的手法,一方面又得益于马尔克斯用这种手法直接处理与中国相似的欠发达社会。

  而到今天,这些历史条件都不存在了。且不说中国已经走过了积贫积弱的历史阶段,就是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也难以再让人震撼,反而成为一种陈词滥调。再说,拉丁美洲的神秘面纱已被掀开,我们也不需要借着学习马尔克斯,来遮掩自己的后现代表达。种种情况下,今天的 《百年孤独》,也就是中国庞大的外国文学市场中的一本而已。

  解放观点:大众文化总是倾向媚俗,然而外国文学名著在我们这儿,一直能保持长盛不衰,这是为什么?

  罗岗:首先对书商来说,引进全球知名的外国书,比签约国内作者风险低很多。这和我们的版税环境有关。其次,年轻人有一种 “第三世界”的文化心态,普遍拥有好奇心和向外部世界学习的能力。相反,美国就很少翻译外国作品,他们对国外的关注度很有限,除了几本全球畅销书,很少能在美国看到非英语世界的翻译书籍。再者,我们许多文艺爱好者,正是从读外国文学起步的。他们成家立业之后,也会向子女推荐,所以翻译书在我们图书市场一直占有相当份额。这恰恰表现出我们的文化市场比较有活力。

  解放观点:年轻人把传统经典捧得很高,却较少真正去品味。在当代人心中,经典的地位和意义是什么?

  罗岗:过去我们的书太少,今天谁都没法穷尽市面上的书籍。信息爆炸时代,人们都有一种选择恐惧症,所以很自然,会追捧经得起时间淘洗的经典。这也是为什么经典作品可以一出再出,总有人会买。

  今天的青年,和上世纪的知识青年有很大区别。过去,知识青年绝大多数时间不是读书,而是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磨练,唯一的欠缺是没有更多的书让他们阅读,于是当他们碰到经典作品后,自身的阅历和作品的能量一下子擦出了巨大火花。现在的“80后”,从小到大都在阅读,他们的生活经验大多是通过间接阅读获得的。当年作家张承志在《北方的河》中描写主人公要考地理学研究生之前,已经游遍名山大川。今天的研究生是反过来的,先学习知识,工作以后才有实际接触。所以“80后”的写作,文字技巧非常好,但一看就知道,是通过阅读来建造起一个书中的世界。不像当年的知识青年,是先生活再写作。不过到了今天,这些作家同样面临没有生活的写作,变成书斋里的阅读了。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人,碰到一本书,很难擦出火花的原因。

  解放观点:这是一个浅阅读和快餐文化的时代,您觉得经典对当代人的影响究竟在哪里?

  罗岗:不少研究生写论文,提起的小说名字,我一个都不知道。年轻人确实不太看经典作品了,我们处在一个影像文化取代印刷文化的时代。阅读影像,反应是即时的、直接的。阅读文字,一定有一个转换过程。所以印刷文化是深度的,而图像难免浅层。当然我并不是说文字阅读就此消失。它好比是在工业时代的农业,固然也有,但已经不同于农耕时代的农业了。

  能够表达当代年轻人所思所想的,总是一些新事物,它们未必能成为经典,却比传统经典更能让年轻人产生共鸣。于是现在的流行文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小感伤中。由此或许会诞生类型文学,通俗文学意义上的经典,却未必能诞生纯文学意义上的时代经典。

  但我始终坚信,不能把年轻人看成固定不变的群体,他们终会长大。经过人生的历练后,有些人或许就不再喜欢脉脉温情和天马行空,更需要振臂一呼的黄钟大吕。所以经典的影响,可能不再是过去爆炸式的震撼,而会随着阅历与生活,潜移默化、慢慢沉淀。

  (编辑:刘彬)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