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恩美2001年的小说《接骨师的女儿》近日被旧金山歌剧院改编成歌剧,进行了世界首演。歌剧版由陈士铮执导、惠士钊(StewartWallace)作曲、谭恩美作词,并邀请了许多中国艺术家参与演出。
谭恩美从五年前开始着手将小说改编成歌剧,整个过程与改编电影十分不同,令她感到很“神秘”。由于歌剧中许多段落直接来自她的生活,她必须亲自向歌唱家讲解每个场景的情感内涵。“我写《接骨师的女儿》时,我母亲正在经历失忆的痛苦,所以这个故事要说的是什么应该被铭记。”扮演小说中母亲茹灵一角的是女中音梁宁,在谭恩美的亲身指点下,把女性的疯狂诠释得淋漓尽致。谭恩美甚至从衣橱里找出了母亲的一件陈年貂皮大衣,帮助扮演露丝的女中音曹铮理解剧中人的情感波动。曹铮说:“露丝不完全是个自传式的人物,但我希望从谭恩美身上感受原汁原味的露丝,我得把自己的情感放在第二位,把恩美的情感放在第一位。我总是想如果她在真实生活中碰到歌剧中的相同情境时会怎样反应。”最先发现谭恩美小说的歌剧潜力的是德克萨斯州出生的作曲家惠士钊。在说服谭恩美将小说搬上歌剧舞台之后,惠士钊开始了中国礼仪和音乐之旅。他在2004年结识了京剧院的鼓师李中华,于是决定在西洋古典乐中加入一首锣鼓四重奏和两首唢呐曲。惠士钊还观看了陈士铮执导的19个小时的新版《牡丹亭》,其对古代传统和现代舞台设计的完美结合与惠士钊的想法不谋而合。“我觉得陈士铮正是我们需要的导演人选,他的《牡丹亭》在传统中加入了当代概念。他会成为我们的补充,因为我和恩美的视角都是美国的,而他生在中国。”
旧金山歌剧院的总监大卫·高科利(DavidGockley)十分想将这部歌剧带到中国,并已经开始同上海歌剧院、北京国际艺术节接洽。陈士铮认为歌剧合作从另一路径预示了中美关系的前景,“我希望歌剧能让人们思考两种文化是怎样交流的,我们两个国家应该怎样合作。”但作曲家惠士钊持不同意见,他并不觉得歌剧是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而是一种私人的、情感上的体验。
(实习编辑: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