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协今年通过扶持项目和签约作家制度积极组织各类创作
烈日炎炎,上海作协盛夏抓创作不放松。截至发稿时,上海作协通过创作扶持项目和签约作家制度,今年累计组织各类创作项目已达30余部,其中10余部作品将于近期出版,6部作品列入2008年度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
重大项目达到6部
在6部被列入2008年度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中,有两部反映抗震救灾主题的作品,宗福先的话剧《地震》和秦文君、陈丹燕、萧萍的《汶川地震伤员在沪救治纪实》。《地震》着意表现地震爆发后,灾难升华了人的精神,人们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新生。而《纪实》的3位作者现在正深入生活,搜集素材。3位女作家表示,要努力将作品往深里做,往心里做,力争创作出表现灾区群众面对灾难时的乐观与坚强、反映上海医务工作者奋力救助灾区群众的手足情怀的作品。
另外4部是吴中杰、孔海珠的《鲁迅传》和《于伶传论》两部传记,桂兴华的长诗《城市的心跳——献给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作家研究生班学员张畀愚的长篇小说《新创业史》以30年改革开放为背景,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普通农村百姓的命运变化。
长篇小说视野开阔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专业作家王小鹰的长篇小说《长街行》,被列为作协重点推出的项目,历经5年打磨业已脱稿。小说以一条老街动迁改造为线索,由点及面,艺术地展现了上海近30年来的巨变历程,深入思考了城市与人的主题关系,篇幅长达50余万字。小说视野开阔、人物多彩,是值得期待的一部作品。
恰逢奥运之年,胡廷楣的长篇小说《名局》被确定为上海作协今年重点扶持项目。小说诠释了深厚的围棋文化,也展示了体育竞技和现代体育精神之间的密切联系,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王周生的《回家》讲述一户普通上海人家三代人爱情婚姻、生老病死的人生轨迹和情感经历,触及当下老年人晚年困境等社会问题;葛红兵的《大都会》以近百年上海城市建设发展及上海大都会格局的形成为线索,力图表现城市与土地分离又和解的历史与当下城市生活经验;张生的《海上星》则以改革开放30年为时代背景,抒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两代知识分子,在商品经济浪潮中的精神历程。此外,上海作协主编的新锐作家文库第二辑(长篇小说卷),将在今年上海书展期间集体亮相。其中有薛舒书写上海小工商业者沉浮的《残镇》、滕肖澜表现普通百姓生活的《城里的月光》、于东田展现新中国曲折历史进程中普通人命运的《桐子树下一片七里香》、刘轶表现支教主题的《我的香格里拉》以及任晓雯反映现代女性心理的《岛上》等5部长篇小说,还有之前已出版的朱晓琳的《大学之林》和刘迪的《鲜花多多》两部长篇小说。
签约作家又增10位
今年,上海作协确定了唐颖、殷慧芬、薛舒、滕肖澜、于东田、朱晓琳、殷健灵、王艺(苏德)、刘迪、陆梅为签约作家。签约项目除继续关注长篇小说外,还重点扶持了中短篇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样式。
签约作品呈现出了多样化特色,有的关注上海普通百姓现实生活,如殷慧芬的长篇小说《新康里纪事》,薛舒的《海棠红鞋》、《太阳黑子》、《癫痫三题》等7篇中短篇小说,以及滕肖澜的反映股市、女性、新婚夫妇等题材的三个中篇选题;也有关注国际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外知识分子和而不同的异域生活的长篇小说,如唐颖、朱晓琳的《流沙》和《魁北克磁场》;还有聚焦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的两部儿童长篇小说,分别是殷健灵的《蜻蜓,蜻蜓》和陆梅的《当着落叶纷飞》,刘迪的长篇小说《我要飞翔》关注了80后的成长经验。
(实习编辑: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