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销声匿迹,我们的基础设施建筑将土崩瓦解
昨天,上海图书馆四楼多功能厅内,美国人文社科读物《没有我们的世界》作者艾伦·韦斯曼在讲座中假设人类这一种族的突然灭绝,并且推断了在其后的数年、数十年、数百年间最可能发生的一连串事情。韦斯曼还和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上海图书馆副馆长缪其浩、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赵炬一同进行了现场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后人类时代话题。
为了重新审视地球
不知名的病毒改变了人的生育能力基因,或者外星人将人类挟持至外太空———没有了人类,世界将会怎样?读者从这本书的开头就充满了好奇,对未来世界展开幻想。
但事实上,这不是一部科幻小说,更不是一个末世预言。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韦斯曼的《没有我们的世界》完成了一次架空的思维实验,在科学领域内这种外推式的研究是允许而常用的。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韦斯曼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就是游历各地,而他感觉,在今天最需要书写记录的就是地球本身。走的地方越多,就越多地发现地球的环境危机与物种问题。韦斯曼丝毫不避讳,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他不得不提出让人类灭绝的假设,只有这样,人类才会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自然进行重新审视。如果单纯从已有问题切入,恐怕没有人愿意读这本书,这只会让人类对未来感到更恐惧,而作者本人也不愿意去写或读这么一本书,目前,如不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资源循环利用,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真的会走向灭亡。
作者假定了人类突然消失这个前提,而后描绘了随着时间的演进,依序往后推断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内,地球上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在空间上,实验则选择了两大类区域展开大胆的推想。一是目前人类现代文明入侵较少的地区,如该书开头所描述的比亚沃维耶扎原始森林;其次是人类文明活动退出后的地区。
全书纵横上下古今,跨越生物、物理、考古、艺术、化学、人类学,可谓无所不包,当然,这是一个人类与地球如何和谐共生的大课题,没有事实证据无以说明问题。
世界并非坚不可摧
长久以来,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韦斯曼虽对科技领域有所涉猎,但他少不了要参考科幻小说引读者入胜的手段。作者表示,1948年乔治·斯图尔特(GEORGESTWART)创作的科幻小说《地球忍受》(EarthAbides)给了他不少的启发。而作为该书中文版的第一位读者,江晓原也感到了该书与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基地》有着相呼应之处。
韦斯曼在书中呈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以此来教育人类,不要以为眼前的世界是多么坚不可摧。大自然在没有人类施加压力的情况下,能重新夺回被人类抢去的地盘,它更有能力进行自我治疗恢复。人类如何愚蠢地给自己和大自然之间竖立一座墙,人类消亡后大自然可以迅速把墙敲掉。无论城市、乡村,地球上一切人类活动的遗迹都可被抹去,惟有核设施,由于失去使用者人类的控制,核设施将对无人的地球构成巨大危害。
我们的基础设施建筑是如何土崩瓦解,城市循环系统如何陷于瘫痪,紧急备用能源消竭。一年后,由于通讯塔的灯光不再闪烁,纽约地铁系统洪水将冲垮城市根基。纵横交错的柏油马路将让位于丛林,高压电网冷却,成千上万的候鸟飞回来了;依赖于人类的寄生虫开始绝迹,蟑螂则因为没有供热而面临灭顶之灾。日常使用的物品或许会像化石一样万世永存;而塑料、青铜雕塑、无线电波和一些人造的物质又将如何成为我们留给宇宙的最永恒的礼物。
绝望之后的希望
在互动探讨部分,学者们提出,眼下,有些人认为没有人类的世界会更加美好,但“美好”这一概念不也是人类创造的吗?没有人类,又何谈什么美好?更多的问题也在中西学者脑力激荡中冒出:“科技在未来依然能促使人类不断进步吗?”“科学技术真的是那么伟大吗?”
韦斯曼称,他并非暗示大家要为人类的突然消失而焦虑,在着手写这本书的时候,韦斯曼称自己也深感绝望。但他为这本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他看到了希望,同样,在昨天,能和中国学者及众多上海市民在一起共同讨论人类与地球如何和谐共生的问题,正表明人类已经开始寻找拯救自我的对策。目前,该书已被同步译成28国语言,它正在引发一场全球民间性的保护地球运动,这也是他写作该书的目的。美国《时代杂志》将《没有我们的世界》评为2007年度非文学类畅销书。
由于长期从事新闻业,韦斯曼的写作始终以事实说话,整本书除了人类的消失是一个假设外,其余的论据皆是真实可查的。这是一部叙述性写实文学,科学性和可读性的完美结合使读者易于接受。在这本书之前,他曾写过有关超自然力、美墨两国边境、哥伦比亚村落、美国家族秘密等多部著述。
《没有我们的世界》这本书可能花几天时间就能读完,但其引发人类所进行的思考可能会需要几年或是一辈子。评论认为,本书正在影响未来的人类生活,西方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会听到上帝说:“回来吧!我的孩子们,不要再去思想末日的来到,我们人类还可以靠着自己的方法去逃避最终的审判!”而东方读者则会发现书中所描述的与东方佛学中的“一切皆空”出现了巧妙的吻合。韦斯曼讲到,他在日本访问期间,曾与日本佛教研究会展开交流,而他的下一部书的主题极有可能关于科学与精神间的关系。
◇其人其作
艾伦·韦斯曼 屡获殊荣的新闻记者,曾为《哈珀斯》、《纽约时报杂志》、《大西洋月刊》、《发现》和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撰写众多专题新闻。曾任《洛杉矶时报杂志》的特约编辑,现在新闻从业者团体HomelantlsProductionsrp担任资深出品人,并在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国际新闻学课程。《没有我们的世界》是他对一篇文稿《没有人类的地球》(发表于2005年《发现》杂志)的扩充,被评选为“2006年度美国最佳科学写作”。《没有我们的世界》假设了人类这一种族的突然灭绝,并且推断了在其后的数年、数十年、数百年间最可能发生的一连串事情:人类销声匿迹以后,随着时间的演变,我们的基础设施建筑是如何土崩瓦解,最终又如何消失殆尽的;日常使用的物品或许会像化石一样万世永存;铜管和配线会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挤压成透着红色的岩石;我们最早期的楼房可能成为世界上保存时间最久的建筑,而塑料、青铜雕塑、无线电波和一些人造的物质又将如何成为我们留给宇宙的最永恒的礼物。
(编辑: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