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来
文学作品的标题谋求尽可能丰富的审美外延,引导读者摸索作品提供的文学经验,而不是直接的感官刺激。而“标题党”的目的则简单粗暴:哄骗点击,简称“骗点”。对一般平面媒体来说,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更明确了:提高产品的吸引力,扩大发行并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
网络论坛上的一个帖子,使一个词迅速成为本年度网络文化的新热点。“知音体标题”,这是对一种表达方式的总结。把这种表达方式转加到经典文本上,无数网友正为这个游戏激动不已。
不过,也有人因此开始担心,这样的戏仿可能会“糟蹋传统文化”。不得不承认,将“白雪公主”改成“苦命的妹子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看起来确实有些“不太严肃”。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与真正意义上的“恶搞”相比完全不值一提了。看看美国后现代作家巴塞尔姆对《白雪公主》故事的那次著名改写吧:白雪公主成了普通的现代女性,讨厌陈词滥调,追求新女性形象,甚至幻想一场性冒险……
所以,这种游戏只是戏仿活动。将“知音体标题”的特征转移到经典文本上,以显示其荒诞性。
“知音体标题”的特征非常明显:在修辞层面上,为叙述对象反复追加修饰成分;在叙事层面上,不断强调伦理关系,暗示故事的情色趣味。“知音体”标题的具体制作方法,则很接近语文课堂上归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活动。不过,“知音体标题”并不要求完备地归纳,或者强化重要信息点,而是渲染内文中的情绪:惊悚、离奇、香艳或者异常。这样的情绪易于识别与接受,直接刺激阅读者的感官,使之产生阅读需求。
“知音体”与中文互联网上风行的“标题党”存在相似之处。在一份流传甚广的“标题党”帖子中,如此定义这个网络流派:标题党是网络上一小撮利用各种颇具创意的标题吸引眼球,以达到各种个人目的的网民们的自发组织。
真要论起来,“标题党”这种刻意吊读者胃口的行为一直与文学沾亲带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观口号就出自作家之口。文学进入商品流通环节以来,类似的情况更多了。当年毕淑敏与出版商妥协,将自己的小说由“癌症小组”改成“拯救乳房”,就曾经闹起一阵风波。将“乳房”字样放在小说标题里,固然让人感到触目惊心,不过,好在这标题毕竟未故弄玄虚,依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纯粹为吸引眼球而生的“标题党”依然无法进入文学的内部。
文学作品的标题谋求尽可能丰富的审美外延,引导读者摸索作品提供的文学经验,而不是直接的感官刺激。而“标题党”的目的则简单粗暴:哄骗点击,简称“骗点”。对一般平面媒体来说,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更明确了:提高产品的吸引力,扩大发行并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
营利的目的与阅读者的需求显然因此产生了冲突。经过标题的肆意渲染,读者本来预期得到一坨花团锦簇的刺激感,却不想一脚踩空,落入平庸的故事里。“知音体标题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冲突的结果。
网友按照“知音体标题”表达方式提炼出这一类表达的核心修饰成分———惊世、惊天、旷世、痴心、苦命,以及特殊的叙事视角人间惨剧、旷世畸恋……,并将其分配组合,把这种表达方式加之于经典文本。在这个过程中,“知音体”标题对文本以及阅读活动的破坏能力充分地表现出来。戏仿在这场网络运动中成了一件有力的武器。通过戏仿,“知音体标题”的欺骗作用被放大,再放大,让任何人都一目了然。戏仿者甚至不需要再追加任何判断,嘲笑与讽刺已经被搭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