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圈子游戏”让人感到有些尴尬——“魔幻”“奇幻”挤走了“科幻”
凭空想象的魔幻、奇幻、玄幻小说风靡一时,具有科学依据的科幻小说创作却沦为“小圈子游戏”,当代中国科幻小说读者群与作者群的萎缩令人忧虑。
群体竞争力弱
近日,2006年度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在成都颁发,业余科幻作家刘慈欣以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获得“科幻特别奖”。这是他连续第8次获得“银河奖”奖项。《三体》讲述了一个在半人马座三星生存的三体人及其三体文明的故事,体现了刘慈欣作品一贯的恢宏大气、想象绚丽的风格。多年从事科幻小说创作的刘慈欣在我国科幻文学界颇有名气,但在大众视野中他的名气显然无法与其他文学类型创作者中的优秀人物相提并论,而他的连续8次获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科幻小说作者群体的竞争力不足,这种难以回避的尴尬与科幻小说这一门类在当代国内文坛被边缘化直接相关。
作者年龄偏大
以上海为例,连一些“科”字号的出版社近年也不爱出科幻小说了。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陈纪宁昨天告诉记者,该社前两年还出版过当代国外与国内的系列科幻佳作,但反响一般,原先的科幻读者被魔幻、奇幻类小说分流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五六年前翻译引进过一批国外著名科幻小说,然而销量平平,此后出版社便再难有热情了。该社副总编潘涛表示,科幻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热闹过一阵子,但现在国内缺乏科幻文学的阅读氛围,专业写作者也不多,作家中具备科学素养的凤毛麟角,这与国外活跃着一大批科幻作家的情况很不一样,国外甚至有科学家提笔写科幻小说的。《科幻世界》杂志编辑部主任杨枫坦言,现在还坚持科幻小说写作的作者尽管根基扎实,但年龄相对较大,刘慈欣已40多岁,另一位优秀作家王晋康已年逾六旬,这与全是20多岁年轻人的奇幻、玄幻小说作者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环境制约发展
著名作家叶永烈虽然早已离开了科幻文学圈,但他上世纪下半叶在科幻小说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至今仍是难以逾越的标杆,1961年创作、1978年首次出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首印数便达到惊人的300万册,成为一代人无法磨灭的儿时记忆。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叶永烈表示,“文革”后人们对科学知识的热切渴望成就了当年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那时自己的科幻小说一印五六十万册不稀奇,连一些高端纯文学刊物也登载科幻小说,他的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后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可惜现在主流文坛越来越不把科幻小说当回事了。
叶永烈说,刘慈欣等新一代科幻作家的创作环境尽管比以前宽松,但商业气氛盖过科学气氛的社会环境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不可否认,魔幻文学也是文学的一个品种,但在网络时代,速成的魔幻、奇幻、玄幻小说取代了科幻小说的地位,其中有些几乎是网络游戏的翻版,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而须兼具科学素养、文学功底、幻想力三要素的科幻小说人才本来就难得,在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自然愈加凋零。叶永烈告诉记者,他刚从美国回来,发现那里的科幻小说还是很热,只见书店里整排整排地摆放着。他认为这与国家的科学气氛和国民素养都有关系,我们现在强调科学发展观,科幻小说的兴衰及其原因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编辑:萧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