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新闻的真实与虚无

2015-08-10 17:52:37来源:新快报    作者:林 颐

   
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但德波顿揭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与虚无”问题。

00.jpg
  《新闻的骚动》,阿兰·德波顿 著,丁维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6月


  这年头许多行当日子都不好过,新闻业倒仿佛繁花似锦。打开电脑或手机,或随便捡份报刊,争先恐后涌出一堆新闻,从政界首脑会晤、某国发生内乱到昨日股市、各地高温、命案若干、高速连环车祸乃至于喵星人的卖萌趣事,不一而足。然而,大多扫一眼标题即可,肯把目光停驻的很少,至于耐心细读的,更是少之又少。


  新闻离大众究竟有多远?英伦才子型作家、剑桥大学高材生阿兰·德波顿拥有慧眼慧心,在《爱情笔记》、《亲吻与述说》、《旅行的艺术》等十余部全球流行作品之后,他的触角伸向了传播领域,通过《新闻的骚动》(丁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书,全面解析六大类型的新闻报导——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名人新闻、灾难新闻、消费新闻,这是一部娓娓而谈的随笔集,让新闻从业人员尴尬,而让普罗大众得以窥探各类“新闻制造”秘诀。


  作者对六类新闻并无严格的定义,读者也没必要去弄懂它们的区别,引人注意的是,它们都显露出与现实世界的某种程度的隔膜。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但德波顿揭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与虚无”问题。按照传播学理论,信息的传播关键在于受众方的接收和反馈。对于新闻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联的。梭罗说过,电报使相关的东西变得无关。当新闻日渐习惯电报式语言,当真实等同于一堆零碎事实的排列组合之后,我们发现,正如本书所描述的,政要新闻让人乏味,灾难新闻无法动容,消费新闻沦为一堆数字,名人新闻则成了八卦绯闻集合地,这些源源不断的信息与它们的受众之间很少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新闻对于我们还有什么意义呢?


  德波顿说:“新闻机构值得称道的殊荣,不应该是简单收集事实的能力,而是明智地运用偏见、从事实中梳理相关性的技能。”德波顿把偏见比喻成掠过事实的一枚镜片。偏见是否旨在将眼前的事物看得更清楚,我对此有所怀疑,不过,对于偏见不妨大度,即便这枚镜片反射的光芒可能会晃花读者的眼,但在眯眼然后重新睁眼的瞬间,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寻找事物的焦点,偏见激发的正是这种质疑和排疑的兴趣。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事实并不一定就真实。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上》里说:“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一种文化认为某种象征形式表达的真理是最真实的,而另一种文化却可能认为这样的象征形式是无聊的。”就像德波顿举例的也门童婚,我们会猜测娶童女为妻的男人是否心理变态,当新闻带着这样的文化偏见去打量也门,这样一篇有观点有态度的报道要远比干巴巴的电报式语言出色许多,它激起读者对也门现状的关怀,终究会在一系列拨云见雾的后续认识中,在也门的社会语境和历史文化中,明了新闻事实背后的伦理真相。


  德波顿强调关注事件中的普世性因素。地球的某个地方硝烟弥漫、人民水深火热,另一个地方客机坠落、死亡人数众多,新闻主持人冰冷的、没有温度的机械化语言,只能让看客唏嘘慨叹几句,很快就归于平息。然而,当我们直面本书中那位抱着儿子淌血的尸体痛哭的父亲,或者目睹金沙萨街头黑人青年的嬉闹,或者看见奥巴马“屈尊”陪孩子们做游戏,即使不需要详细的语言描述,图片形成的语境就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并不是说图片的感染力胜于文字的解说。每天有多少图片只是作为版面的点缀或者仅仅用来区分文章、避免单调?它们引起我们的共鸣,是因为其中包含的人类的普遍情感,让我们跨越了种族、国度和文化的阈限,去拥抱新闻后面那个真实的人,我们的兄弟和姐妹。


  “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柯勒律治的诗歌可以用来形容这个新闻频发的世界,耽溺于新闻的包围,却难以理解和感受由这些新闻所构建的现实世界。我们拒绝接收,或者无动于衷、麻木不仁,那绝不是因为我们脑子太笨,或者冷血无情,而是因为新闻本身生了病——缺心少肺,还是性冷感?请好好琢磨。

  (编辑:葛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