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悲伤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

2015-08-10 17:49:41来源:新快报    作者:涂启智

   
他指出丧亲之痛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人生经验,它存在目的不是为了击垮我们,而在于帮助我们更快地接受丧失。

00.jpg
  《悲伤的另一面》,乔治·A·博南诺 著,叶继英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


  应该没有人愿意陷入悲伤,我们都喜欢追逐快乐,然而生活中总免不了要遭遇悲伤。一方面悲伤无可避免,另一方面很多人又惧怕、厌恶悲伤,使得“悲情”无形中加重。悲伤不仅是一种情感体验,而且还有砥砺心智功能。


  关于哀伤和丧亲之痛的书籍很多,但大部分作者都站在比较狭隘的视角谈论这些话题,悲伤被一味地描绘成完全让人瘫痪的伤痛,痛苦似乎只会让人们脱离正常生活轨道,一旦经历就难以恢复。《悲伤的另一面》(乔治·A·博南诺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着重强调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复原能力,当面对亲人死亡,面对如战争、灾难、流行病、恐怖袭击等其他无数恐怖事件时,丧亲之痛无法回避,同时,我们也看到人类强大的复原能力无处不在。本书作者视角独特,他指出丧亲之痛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人生经验,它存在目的不是为了击垮我们,而在于帮助我们更快地接受丧失。事实正是如此,当哀伤最初带来的震惊逐渐消退后,许多丧亲者意识到向已故亲人致敬的最好方式,不是自己悲痛交加和饱受折磨,也不是自己万念俱灰和生不如死,而是尽可能继续开拓生活。


  “克莱尔的突然离世使凯伦完全震惊,得到消息的那一刻,她感觉心脏猛地一沉,顷刻间淹没在永不见底的大海深处。她仿佛听见她的生命倏地从身体里冲了出去,剩下的只有毫无生息的沉默躯壳……”尽管悲伤简直要击穿人的灵魂,让人感到“虚脱”,然而它确实能够砥砺人生,使人类获得“向死而生”的智慧与力量。


  悲伤让人不断成长。就像书中人物凯伦一样,她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失去唯一的女儿,痛定思痛,她这样表示:“我们的生活确实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一切都和从前不一样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因为这次经历,对于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如何为他人着想,我们有了更深的感触,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觉察能力,从而可能会让我不断成长为比失去女儿前更好更完美的人。”丧亲之痛让人痛彻心扉地感受到,亲人一旦逝去便永远不会再归来,从而促使人们学会珍视亲情和善待亲人。“(妹妹)凯特逝世后,罗伯特再也没有在深夜接到她打来的电话,虽然以前他有时还觉得受到了打扰;他再也无法故意揶揄和取笑她以活跃聚会的气氛;他再也无法和她一起开怀畅饮、放肆地大笑……这一幕幕好似回荡在空谷里的余音越来越远。”如此具体而真切的感受,必然激发许多人的情感共鸣。


  悲伤其实可以让人获得解脱,从而进入新的生活。弗洛伊德心理结构理论认为,至爱之人的死会产生痛苦,不仅是因为在心理能量减少情况下,大脑功能运行不良,而且还因为我们“陷入对逝去亲人的持续渴望中”。弗洛伊德认为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完成必要的哀伤宣泄,并将投注于已故亲人的心理能量悉数收回。悲伤使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团结起来,一致对抗反人类、反人性的邪恶势力。正因此,各国人们由于意识形态不同,对于美式民主以及美国输出价值观持有不同看法,但国际社会对美国铁腕打击恐怖组织的做法普遍持敬佩赞赏态度。悲伤还能助推人类攻克科学难题、学会趁早感恩、唤起珍惜生命意识等。


  “尽情悲伤”的结果将是超越悲伤,“化悲痛为力量”。或许有人会说:你说得这样轻松,只是因为事情没有轮到自己头上。自然应该承认,远观他人悲伤与自己亲历悲伤是有天壤之别的两码事——数月前,看到奥巴马一想到大女儿即将离家上大学就忍不住掉下眼泪的报道,我在感叹他真性情同时,也笑他“女人气”,现在一想到女儿也将去北京上学,我也有了要掉眼泪的感觉——但我们终归要明白,再怎么悲伤也无法改变既成事实,沉溺悲伤会使生活变得一团糟,何不坦然与释然面对?


  作者身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对于悲伤的达观理念,想必代表了不少西方人的看法。从这里我油然感到,中西方对于丧亲悲伤认识乃至中西方文化,都具有许多共通之处。中国文化中的“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努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正是对悲伤的无上觉悟吗?


  当亲人逝去多年以后,人们早已过上平静生活,仿佛丧亲事件从未发生。不是因为人们健忘或者背叛,而是因为生活于悲伤节点停留之后,它还将继续,人们没有理由不向前走去……

  (编辑:葛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