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苡萱
采访者:田野
受访者:王苡萱
第十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于4月11日-14日在北京进行了激烈的评选,来自中国摄影师的《震后余生》夺得战争灾难类单幅金奖,这是在历届华赛评比中,中国摄影师第二次夺得此类别的金奖。评选结果公布后,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作者——来自《京华时报》社的年轻女摄影记者王苡萱。
田野:为什么会想到投这张照片到华赛?
王苡萱:华赛十年,它一直倡导的比赛主题为“和平发展”,旨在各类冲突与矛盾中表达人们的情感、意志、力量、命运等层面的相关信息。《震后余生》这张单幅所记录的也正是小女孩遭遇灾难地震却死里逃生的一场人物命运,在情感上给予人求生的意志和力量。我想,这也是自己选此图参选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摄影记者都有个人对自己所拍照片的一个主观判断与偏好,而在2013年年底,这张照片也入选了路透社年度最佳,这些都是鼓励我选它参赛的理由。
田野:你如何评价你的照片?
王苡萱:打动人的应该是画面中女孩的眼神,让人不敢看,但又想进一步了解,令人透过这双眼睛看见灾难现场和求生的那份渴望。另外,画面元素的构成上,脸上的伤痕、凌乱的头发、紧握合起的双手,都将她那时那刻的惊悚不安表露无疑。很明显,她在地震中刚刚经历了一场死里逃生,尚未从那份恐惧中离开,透露出一种坚定的意志和生命的张力。
田野:可以讲一下当时的采访过程吗?
王苡萱:我属于报社地震报道组的第二批人员抵达灾区,在之前,我们已经有摄影记者在第一时间到达并完整记录了灾难现场的各种动态画面。于是,我随文字记者来到了第二现场甘肃岷县医院,准备通过采访伤者来还原事发时的情况,我的镜头则自然落在了伤者身上。从进医院的那刻起,许多岁数、伤势、状态不一的灾民都进入了自己的视线,我开始力图构思完成一组伤者的肖像,而这张《震后重生》的单幅,只是我伤者组图中的其中一张。当我步入医院长长的走道时,一名正坐在病床上的女孩吸引了我,特别是她那双眼神,惊恐夹杂不安,和着她那头乱蓬凌垢的头发,我下意识的举起了相机。令我意外的是,她并没有问我是谁?为何拍她?而是一种完全沉浸在自我世界中无暇顾及其它的状态,唯一有变化的只是她的眼珠,时而看看我,时而望望前方。我上前与之对话,她表示地震时她正在家里养伤(腿部本身受伤),很多木棍似的东西砸下来,她是自己逃离而出。简单的交流后,女孩的亲人开始准备为其梳理头发,清洗双腿。我没有再多的打扰。
田野:这张图片是和菲律宾的台风海燕、叙利亚危机这些国际重大灾难、战争类照片角逐奖项,这一点上,你有何感想?
王苡萱:如果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参加华赛,是不是觉得非常戏剧?其实,对于这个奖项的到来,我此时此刻都不敢相信,幸福来得有些突然。我并不知道评审现场究竟有多少张精彩绝伦的画面在与之PK,但完全能够想象,它的紧张角逐会有多么激烈。所以,它最终的选出,这是自己的幸运。另外,从今年荷赛所评选的年度照片可见,评委们的青睐已由原来现场灾难性的场景性画面改为缩小到一个特写一个触动人心的构成细节上,并且,血腥的突发现场历来呼声很高的状态也转变为更多与时俱进突显人文关怀的情感表达上,获奖照片的选择变得更加丰富且细腻。这些,于女摄影记者来说,本是一种先天优势。所以,不能说孰好孰坏?只能表达,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编辑:刘颖娜)